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教学资源>>课件荟萃>>九年级上册课件>>文章内容
囚绿记
信息时间:2010-12-17     阅读次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情感、价值观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虽然我们身处冬季,可走进校园,却依然是满眼的绿,我们感受到的是勃勃的生机。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都喜爱绿,尤其是古诗中含有不少“绿”的诗句,同学们能列举一些么?这些诗人喜欢“绿”,作家陆蠡更喜欢绿,因为他还把绿“囚”起来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散文《囚绿记》。

二、 初读课文    走进常春藤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

2、因为有了这位绿友,他有了一段难忘的绿色之旅,在这旅途中也有了属于他们的悲欢离合。

让我们一起先走进常春藤,了解他的这位绿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常春藤的语句。并说说作者的绿友是一株怎样的常春藤?

    我们发现这位绿友在作者相处的日子里发生了变化。

生存环境的变化:天空底下——暗黑潮湿炎热的室内

形态特征的变化:柔软的卷须、折叠的嫩叶、纤细的脉络、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细瘦、娇弱,病了的孩子

但未曾改变的是什么?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固执 执着

(对常春藤而言,这次的绿色旅程似乎是一次固执、执着性格的展现过程)

三、再读课文   走进作者

3、对于旅途中的这位绿友,作者又是满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请你把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对常春藤感情的句子或片段划出来,并读一读,然后在旁边批注上你的理解。

学生在回答时,可能找到第五节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和第八节的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要他为这作无声的歌唱。请学生齐读。

与常春藤相处的日子是短暂的,终究是要分离的。在作者离开他的绿友时,他开释了这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友,并始终怀念着它,期待着再次与它相逢。可见他对这位绿友的爱是多么真挚!

四、探究文章主旨

4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北平已经沦陷一年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爆发,作者回到上海。 也就在抗战爆发后的第五年,一群日军突然查抄了一家报社,理由是他们出版了反日书籍。作为报社的负责人,陆蠡为了不连累报社其他人,前往说理交涉,于是这位铁骨铮铮的浙东汉子,赤手空拳来到巡捕房,落入虎口。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为人,再想一想作者写下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怀念他的绿友,怀念他的向往自由,光明吗?

五、总结:

这趟绿色之旅即将结束,然而留给我们的感悟却是那么深刻,透过那扇圆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株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常春藤,也看到了陆蠡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更看到了一个民族那不屈的灵魂。我想,从这“囚”中,我们感悟到的不是他对常春藤喜爱的囚禁,而是他对自由、光明、幸福的追求!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求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4947.ppt
4948.mp3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