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语文>>常州青语>>延陵讲坛>>大家论语>>文章内容
《解放日报》:更新教材能让语文课变“可爱”吗
信息时间:2010-12-20     阅读次数:

《解放日报》:更新教材能让语文课变可爱

 

作者:张华 日期:2010920

                           
   
   
真正的教科书是知识、生活与学生及教师心理经验的有机整体。知识之,只能通过探究结成的来捕获。


   
真正的经典是活在今天的过去,其价值在于理解和完善当代生活。

   
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并不是因为教材本身,而是在于现有的考试体系,这些考试肢解了经典作品,让其变得面目可憎

   
问:最近,我看到报道,一些地方调整语文教科书内容引发了争议。支持者认为,语文教材应该贴近时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反对者认为,是因为应试教育才让一些经典作品变得 面目可憎。我的孩子一直不太喜欢语文。请问,更新教材就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吗?

   
——上海天平路 南阳

   
答:新学年伊始,一些地方的语文教科书内容有所变革。有的篇目从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有的作家,如鲁迅、朱自清、曹禺等的选文作了调整;有的传统文章不见了,同时又增加了新内容……对此,社会上有不少争议。

   
应该说,公众对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改革的热情参与和讨论,总体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大家对语文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关注,实质上是在探讨如下问题:怎样理解教科书的本质,如何超越教科书权威?怎样理解经典作品的本质,如何走出经典膜拜?怎样通过变革教科书内容而促进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在世人心目中,教科书被认为是知识和价值的权威,是真理的化身,具有永恒的、普遍的价值。它由专家开发、权威机构审定和许可,是教师传递和学生掌握的对象。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掌握状况,是对学生学习评价和教师工作绩效评估的基本内容。由此,教科书知识成为客观真理,只能继承和接受,不能轻易改变和再创造。

   
事实上,任何知识,包括教科书里的知识,都不是价值中立的。把教科书尊为权威的做法,是在提倡一种保守的教育价值观。本质上来说,教科书不过是提供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需要的知识的例子,不仅不可能囊括所有有价值的知识,也不比其他未选入教科书的知识更高级或更优越。

   
知识之,只能通过探究结成的来捕获。试图用训练、记诵来掌握学科知识,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任何教科书中的知识,只有与其他的相关知识及火热的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才是整体、丰满和有生命力的。学生不仅需要阅读教科书这种有字之书,还需要阅读现实生活这本无字之书,把阅读文字和阅读世界结合起来。

   
真正的教科书是知识、生活与学生及教师心理经验的有机整体。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教科书的读者和接受者,还是教科书的作者和创造者。教科书具有未完成性和生成性,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不断再创造和续写着教科书的内容。教科书因而是开放、多元和不断生长的。当前,我国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用教材学而不是学教材的理念,正体现了这种开放的教材观念。日益开放的中国社会需要培育和滋润开放的心灵,日益发展的中国教育需要开放的教材观。

   
教科书的权威化封闭化,极易导致教科书内容中的经典膜拜现象。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的经典膜拜现象有如下表现:首先,把经典神秘化。经典被认为是神秘力量的产物,与大众文化格格不入,芸芸众生只能膜拜,无法企及。其次,把经典封闭化。只有某些作家、某些作品才配称经典,且一旦成为经典就永远不变。最后,把经典工具化。把经典当作推广某种价值、施加某种控制的工具。

   
要切实发挥经典的教育价值,需基于开放的教材观,确立开放的经典观。一要回到经典本身。即回到经典产生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经典;对经典何以成为经典的历史过程进行批判性考察;超越利益或价值偏见,深入挖掘经典本身的科学、道德和审美价值。二要把经典与当代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的经典是活在今天的过去,其价值在于理解和完善当代生活。教师和学生要基于时代精神解释经典,不断焕发经典的生命力。三要把经典与学生的经验融合起来。经典只有符合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个性特征,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发个人的内在学习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并不是因为教材本身,而是在于现有的考试体系,这些考试肢解了经典作品,让其变得面目可憎。就此而言,只是变更教材篇目,本身并不能解决既有的教学瓶颈,更无法引领教学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再好、再经典的内容,如果变成灌输和训练的对象,沦为应试教育的奴隶,终究会扭曲学生个性、异化教师人格、阻碍社会进步。为此,全社会要充分意识到,课程本质上是一个教学事件,教学本质上是一个课程创生过程。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直面自己的生活情境和问题,自由选择并合作探究人类文明的成果——各类学科知识,由此创生出自己的精彩观念和美好体验,这样的教学才会让语文课变得可爱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