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教材教法>>教法探讨>>文章内容
谨防语文课堂游走于“有效”与“无效”间
信息时间:2011-03-11     阅读次数:
 

有人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形象比喻为“口香糖课堂”,即“香喷喷,甜津津,有点嚼头,完了还能吹个泡泡玩玩”。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闻到香,感觉甜,却无营养;可以嚼,可以玩,却不能当餐。不久前,我参加了某大市组织的七所学校“同题会课”活动,感觉尤为深刻。课改已经进行第十个年头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怎么还游走于“有效”与“无效”之间?更令人不解的是,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正热衷于这样的课堂教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共同的关注与思考。

本文以该次“同题会课”课堂实录为案例——《寒号鸟“千古奇冤”》(选自苏教版《读本》八上),看课堂教学中“有效”与“无效”的常见的几种表现。

 

导入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教师朗读下列这首诗,导入新课。

                       相逢

相逢是首歌/歌手是你我/心儿是年轻的太阳/ 真诚又活泼。

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我/心儿是永远的弦/坚定更执着。

分析  好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与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的导入新课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学习。导入新课常见的方法一般有:温故导入法、释题导入法、案例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选用何种形式,都必须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应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案例中的小诗,既与文本毫无联系,也与课堂目标无关;既不是由旧知引出新知,也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这样的导入最多就是玩了一次噱头,课堂教学别让学生感觉虚无缥缈。

思考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这样的导入才有效,而为了引出而引出,为了吸引而吸引的做法则无效。如果偏离学习目标,浪费资源,则有害。

 

问题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在“了解冤情”环节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号鸟受了哪些奇冤?

分析 课堂提问的有效在于: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得到什么样的效果是否具有开放性,能否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具有思考价值是否突出重点是否具有层次性案例中的提问显得很平淡,没有一定的思考力度,学生只要通读全文后就很容易得到结论,无需“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的问题既没有挑战性,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无需动脑的学习最多就是完成“搬运”的任务。假如改成这样的问题:“寒号鸟受了哪些冤?“冤”“奇冤”“千古奇冤”三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从寻找寒号鸟的“冤”开始,就有可能跳出唯“追寻结果”的读书模式,就会引发他们在读书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因而,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妨多采用启发性、探究性、比较性、归类性提问,因为这样的提问常常能让学生思考得到真正的锻炼,让学生走进文本、体悟内涵、学会思考。

思考  课堂提问太空太大太平则无效,而有利于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能给予学生思考的角度,进而探究更深层次的话题则有效。

 

评价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在“法庭申辩”环节中,一位学生申辩内容才说完第一点,老师就让这位学生打住,评价了一句“讲的不错”,然后是“别一人都说了,还要留点给别人”;第二位学生刚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又打断了他的话,提醒了一句“要按照我给你们的样式来说”。

分析  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三个层面六个度的新课堂评价标准。第一个层面是教师层面,包括亲合度和整合度。第二层面是学生层面,包括参与度和练习度。第三个层面是师生互动的层面,包括自由度和拓展度。案例显示,无论从哪方面看,这样的评价我们认为都是有严重问题的,随意打断他人的说话还谈什么亲合,还讲什么自由?尊重是一种美德,倾听是一种品质,教师首先要具备。评价必须针对学生学习任务进行,针对提出的要求开展。在“法庭申辩”环节中的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说的清楚,说的精彩,说的得体”,因而,评价就应针对这三点进行,随意变化,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甚至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学生如何是好?“留点给别人说说”的要求,让人觉得可笑之极;完全模仿教师的规定说话,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也难以让人容忍。这样的评价只能让人惊讶不已。当然,那种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的“很好”“了不起”“你真聪明”的廉价表扬,也不是真正的评价。

思考  评价不是不着边际的肯定,也不是不置可否的放任,更不是处处限制的难堪。评价在于让被评价者得到帮助,还在于让所有人知道“是这样”,更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环节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是:了解冤情;我来洗冤;法庭申辩;总结案件。

分析  课堂环节设计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深度、广度,做到重点突出,循序渐进,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环节应该是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学习。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现在我们不少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更多的考虑新颖、新奇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目标。语文课堂中的“乏政治化”又加重了环节设计的误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让学生学会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品味、积累、赏析、感悟,才是我们课堂环节设计的最终目的。案例中的环节设计,把语文课当成了思想政治课。

思考  语文课教学结构是组织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采用的形式是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否则,再怎样不同一般的“新奇”结构也是无效的。

 

拓展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拓展内容:(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期通过对3400615岁的少年儿童及其父母老师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少年儿童对“不讲假话,实事求是”的认同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下降。依次为7%、5.35%、0.6%。(二)微软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开复曾面试了一位应聘者,该应聘者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上都十分出色。在交谈的过程中,应聘者主动向李开复表示,如果录用了他,他将把原来公司的一项发明带过来。李开复说:“不论这个人的能力水平怎样,微软都不能利用他。因为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起码的职业道德。”

要求阅读上述材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分析   拓展是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帮助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寻求和总结阅读规律。教师应该也必须在课外找些读物资料,作为学生的辅助资料,目的在于加深对文本的更有效更正确的理解。但案例中所选的拓展材料是让学生认识实事求是的重要,完全离开了文本的主旨,反而误导了学生。更要弄清楚说明性文章和文艺性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讲究真实性,后者讲究艺术性,把科学小品与艺术作品混为一谈,这样的拓展只会让学生远离阅读航向。

思考  拓展是延伸,但需要顺着文势进行;拓展是提升,但需要与所学内容有紧密联系,当然,还需要适可而止,否则就是再费神劳心,也得不偿失。

 

训练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在训练环节里,教师布置了这样的思考题:“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寒号鸟受了冤之外,还有很多动物同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如乌鸦、狗熊、蛤蟆等,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请你为它写出冤情。”

分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应在不断的读和写实践活动中,吸取知识,发展知识,拓宽知识面,运用知识,才能变为可能。读和写各有不同的任务,但又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对作品的分析理解;写作是对作品的深层次的感悟。读是基础,是为写作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读写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读后练写,写中悟读。如果说阅读是接受知识,是输入信息,那么,写作就是运用知识,输出信息,而在输入与输出之间还需要处理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训练内容。我们从案例中发现,教师只是一味的低级的模仿,缺少从阅读转变为写作的飞跃。我们不妨作这样的修改: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比较历来人们对“乌鸦、狗熊、蛤蟆”等动物的评价与客观事实的差异,再试着分析形成这样明显差异的原因。这样的训练就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在探讨活动中,在比较思考中,在写作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思考   阅读训练在于“读的进去,读的出来”,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产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体悟。用所获知识,所悟道理,所得方法来指导生活,理解社会,改造世界。而有效的训练则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历练。

 

多媒体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在“了解冤情”环节中,播放视频:“寒号鸟的故事”。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相关内容。

分析   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大力推进现代化教学,其中多媒体唱了主角,它形象、直观、方便,能够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视听感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充实了学习资源,使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等的限制,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或造成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案例中多媒体的内容是课文部分内容的展现,因而播放这段多媒体便显得多余。用画面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削弱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降低了阅读要求;还在于这段多媒体是根据寓言编写的故事,是人们错误的认识,把错误的认识用形象的画面展示,只会起到加深错误认识的印象,完全起了相反作用,还谈什么效果呢。不能让多媒体扰乱学生的学习,也别让多媒体沦落为花拳绣腿的表演道具。

思考  多媒体的运用应当视教学内容而恰当使用,目的在于有助学生理解、感悟,绝不是装点门面的花式。

                              结语

    这样的语文课堂,似乎什么都“用心”考虑了,以为这就是课改了,肯定就有效了,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貌合神离的课改。语文课堂别让画面代替了板演,那样就失去了生成、灵动、变化;别让课件代替了文本,那样就没有了文字美、韵律美、含蓄美;别让活动代替了思考,那样就少了一份宁静、安静、寂静;别让说话代替了写作,那样就缺少了精准、深刻、奇妙;别让练习代替了阅读,那样就没有了愉悦、想像、欣赏!

    语文课堂应尽快走出这似乎“有效”其实“无效”的困境。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