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形象比喻为“口香糖课堂”,即“香喷喷,甜津津,有点嚼头,完了还能吹个泡泡玩玩”。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闻到香,感觉甜,却无营养;可以嚼,可以玩,却不能当餐。不久前,我参加了某大市组织的七所学校“同题会课”活动,感觉尤为深刻。课改已经进行第十个年头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怎么还游走于“有效”与“无效”之间?更令人不解的是,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正热衷于这样的课堂教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共同的关注与思考。
本文以该次“同题会课”课堂实录为案例——《寒号鸟“千古奇冤”》(选自苏教版《读本》八上),看课堂教学中“有效”与“无效”的常见的几种表现。
导入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教师朗读下列这首诗,导入新课。
相逢
相逢是首歌/歌手是你我/心儿是年轻的太阳/ 真诚又活泼。
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我/心儿是永远的弦/坚定更执着。
分析 好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与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的导入新课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学习。导入新课常见的方法一般有:温故导入法、释题导入法、案例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选用何种形式,都必须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应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案例中的小诗,既与文本毫无联系,也与课堂目标无关;既不是由旧知引出新知,也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这样的导入最多就是玩了一次噱头,课堂教学别让学生感觉虚无缥缈。
思考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这样的导入才有效,而为了引出而引出,为了吸引而吸引的做法则无效。如果偏离学习目标,浪费资源,则有害。
问题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在“了解冤情”环节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号鸟受了哪些奇冤?
分析 课堂提问的有效在于: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得到什么样的效果;是否具有开放性,能否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具有思考价值;是否突出重点;是否具有层次性。案例中的提问显得很平淡,没有一定的思考力度,学生只要通读全文后就很容易得到结论,无需“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的问题既没有挑战性,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无需动脑的学习最多就是完成“搬运”的任务。假如改成这样的问题:“寒号鸟受了哪些冤?“冤”“奇冤”“千古奇冤”三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从寻找寒号鸟的“冤”开始,就有可能跳出唯“追寻结果”的读书模式,就会引发他们在读书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因而,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妨多采用启发性、探究性、比较性、归类性提问,因为这样的提问常常能让学生思考得到真正的锻炼,让学生走进文本、体悟内涵、学会思考。
思考 课堂提问太空太大太平则无效,而有利于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能给予学生思考的角度,进而探究更深层次的话题则有效。
评价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在“法庭申辩”环节中,一位学生申辩内容才说完第一点,老师就让这位学生打住,评价了一句“讲的不错”,然后是“别一人都说了,还要留点给别人”;第二位学生刚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又打断了他的话,提醒了一句“要按照我给你们的样式来说”。
分析
思考 评价不是不着边际的肯定,也不是不置可否的放任,更不是处处限制的难堪。评价在于让被评价者得到帮助,还在于让所有人知道“是这样”,更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环节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是:了解冤情;我来洗冤;法庭申辩;总结案件。
分析 课堂环节设计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深度、广度,做到重点突出,循序渐进,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环节应该是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学习。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现在我们不少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更多的考虑新颖、新奇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目标。语文课堂中的“乏政治化”又加重了环节设计的误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让学生学会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品味、积累、赏析、感悟,才是我们课堂环节设计的最终目的。案例中的环节设计,把语文课当成了思想政治课。
思考 语文课教学结构是组织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采用的形式是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否则,再怎样不同一般的“新奇”结构也是无效的。
拓展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拓展内容:(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期通过对3400名6至15岁的少年儿童及其父母
要求阅读上述材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分析 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帮助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寻求和总结阅读规律。教师应该也必须在课外找些读物、资料,作为学生的辅助资料,目的在于加深对文本的更有效更正确的理解。但案例中所选的拓展材料是让学生认识实事求是的重要,完全离开了文本的主旨,反而误导了学生。更要弄清楚说明性文章和文艺性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讲究真实性,后者讲究艺术性,把科学小品与艺术作品混为一谈,这样的拓展只会让学生远离阅读航向。
思考 拓展是延伸,但需要顺着文势进行;拓展是提升,但需要与所学内容有紧密联系,当然,还需要适可而止,否则就是再费神劳心,也得不偿失。
训练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在训练环节里,教师布置了这样的思考题:“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寒号鸟受了冤之外,还有很多动物同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如乌鸦、狗熊、蛤蟆等,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请你为它写出冤情。”
分析
思考 阅读训练在于“读的进去,读的出来”,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产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体悟。用所获知识,所悟道理,所得方法来指导生活,理解社会,改造世界。而有效的训练则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历练。
多媒体的有效与无效
案例 在“了解冤情”环节中,播放视频:“寒号鸟的故事”。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相关内容。
分析 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大力推进现代化教学,其中多媒体唱了主角,它形象、直观、方便,能够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视听感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充实了学习资源,使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等的限制,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或造成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案例中多媒体的内容是课文部分内容的展现,因而播放这段多媒体便显得多余。用画面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削弱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降低了阅读要求;还在于这段多媒体是根据寓言编写的故事,是人们错误的认识,把错误的认识用形象的画面展示,只会起到加深错误认识的印象,完全起了相反作用,还谈什么效果呢。不能让多媒体扰乱学生的学习,也别让多媒体沦落为花拳绣腿的表演道具。
思考 多媒体的运用应当视教学内容而恰当使用,目的在于有助学生理解、感悟,绝不是装点门面的花式。
结语
这样的语文课堂,似乎什么都“用心”考虑了,以为这就是课改了,肯定就有效了,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貌合神离的课改。语文课堂别让画面代替了板演,那样就失去了生成、灵动、变化;别让课件代替了文本,那样就没有了文字美、韵律美、含蓄美;别让活动代替了思考,那样就少了一份宁静、安静、寂静;别让说话代替了写作,那样就缺少了精准、深刻、奇妙;别让练习代替了阅读,那样就没有了愉悦、想像、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