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多角度领悟小说主题。
2.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定向问题的探究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认识到“完”与“残”的辩证意义,理解并认同“尊严”“幸福”等内涵。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从而探究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
1.学生:学生课堂探究欲望的不断维持
2.方式:小组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时机
四、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从前,在一个小镇上,没有灯,到了晚上一片黑暗。有一位盲人每晚走过胡同时都提着一盏灯。这举动令许多人费解。假如你在现场,你能为他们揭开谜底吗?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关于“心灵之灯”的故事。他来自毕淑敏的一篇小说,题目叫《盲人看》。
2.自由选题 合作探究
选一:盲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想通过他告诉我们什么?
选二:“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想通过他(她)告诉我们什么?
选三:盲人和“我”角色发生过哪些变化?作者想通过这种变化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
(1) 盲人的形象
(探究1:盲人在小说中的角色有哪些?你能根据不同时期盲人的角色,告诉我们盲人是个怎样的人吗?从文中划出相关信息。
明确:盲人在小说中的角色有
【乞丐】 ——命运悲苦,琴艺不好(哀伤的调子;技艺不好)
【摆地摊的小贩】——自力更生(改摆地毯);头脑灵活(停电卖蜡烛),淳朴善良(价钱很便宜;黑了,难受);有做人的尊严(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按摩师】 ——不断学习,有上进心。(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
探究2:盲人还扮演了什么角色?
引导学生关注第9至10段。让学生朗读这几段,再想想。
明确:美的鉴赏者。一个懂得用心去珍惜、去打量自然的人。这是一个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人。)
盲人的形象:(学生自行概括,ppt再呈现)
一个先天残疾,命运悲苦。通过自力更生和不断学习、努力,坚守做人的尊严,凭借聪明才智和淳朴善良的品质最终获取了幸福的人。
反映出的主题
只要热爱生活,用心去看,保持做人的尊严,不懈的努力,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生活的幸福。
(2) “我”的形象
(探究1:“我”在小说中的角色有哪些?迅速从文中找出不同时期“我”对盲人态度和行为的相关信息。
明确:“我”在小说中的角色有
【施舍者】——厌恶中带有一丝可怜(听了只想快快远离;偶尔放一点钱)
【顾客】 ——不分青红皂白;后悔;
探究2:作者说“我知道自己有一次错了”,“我”这一次错在哪里?
明确:没有考虑到这不是公平的买卖关系,而是施舍,没考虑到盲人的尊严。
【观察者】——为盲人的幸福生活高兴;为盲人看不到自然风光而觉得可怜。(起色,成亲;残酷)
探究3:这一次“我”还是错了,“我”错在哪里?
明确:“我”只注意到自然风光只有通过眼睛才能看到,没想到欣赏自然还可以“用心看,用手看,用鼻子看......”“我”错在以“完人”自居,盲目地推想,只关注到盲人身体的残疾,忽视了心灵的健全。)
“我”的形象:(学生自行概括后ppt再呈现)
答案一:我是个逐渐走进盲人世界,读懂盲人心灵世界的明眼人。
反映出的主题
面对身体残疾的人,我们不要以“完人”特有的优越感施舍着我们的同情,
学会尊重,学会学习 。
(3)“我” 对盲人情感的变化:
同情-愧疚- 敬佩
反映出的主题
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缺。
3.小结:小说中人物与小说主旨的关系
你能根据这堂课的学习体会说说小说中的人物和写作意图之间的关系吗?
明确:分析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物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作者不同的写作意图。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要人物来揭示的,分析不同的人物可以获得不同的主题,它可以呈现出多元化。
这样的概括可能有点理论化,为了便于同学们记忆,老师改写了苏轼的一首《题西林壁》:品小说主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欲识其间真风景,
自觅一人细品评。
4.学以致用
带着这样的体悟,快速阅读小说《那一扇门》,试从“老人”、“少年”身上把握小说主题。
[参考答案]老人:只要给以信任,用智慧保护迷途少年的尊严,就能改变他的命运。
少年: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推开心门,就能走向光明。
5048.ppt
5049.doc
505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