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语文>>常州青语>>龙城花絮>>活动资料>>文章内容
陆一平名师工作室成员在2013年常州市“青语会”上的评课
信息时间:2013-12-22     阅读次数:

——在2013年常州市青语会年会中的评课

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杨丽

今天,我们陆一平工作室的成员在经历过聆听、思辨、争论与表达的历程之后,委托我将大家的观点融合并向大会作汇报。这对于我而言,本身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接下来的汇报中,如有可取之处,请将掌声献给我们工作室的舵手和团队成员。如有不当或疏漏之处,定是因为本人才疏学浅,还请多多包涵。

听了低中高四节课堂教学,我们工作室在交流时围绕着以下几个话题展开。

第一个话题,“园丁与导游”。之所以用这个词,源于昨天刚刚在网络上看到的一篇被疯传的小学生作文。大概意思是说,不希望自己的老师是园丁,因为在园丁手下,所有花草的命运都已经被安排,牡丹不会变成月季,玫瑰也不会变成百合,花草们所做的只需要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成为一名导游,带着自己看见花,看见树,看见草地,同样的内容,有些孩子觉得这个对自己有帮助,而另一些人觉得那些更适合自己,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这是来自孩子最真实的心声,也能代表相当一大部分90后孩子的想法。我想,他们非常犀利地给我们在座所有的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一个命题,你是“导”还是“教”。“导”字清晰地定义了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和地位——只是导引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师的独具匠心。比如金磊老师请学生画游览示意图来厘清脉络,其实这也是帮助学生厘清脑中的思维导图,梳理了学生的思维,展示学生阅读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个小小的亮点,是源于教者对导学重点和难点的准确认知。所以,我们认为,课堂中的“导”,是备学生、备学法的重要体现。

第二个话题是“竹子的拔节”。四节课都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学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用自己的语文敏感,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首先,导学内容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发现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从身边淹城春秋乐园的游记谈起,从孩子最喜欢的小动物谈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需要学习的语文材料,从而形成语文学习内容。第二,导引学生的思维品质由感性走向理性。比如,导引学生体验作者叶圣陶把感受写细腻写真切的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体会孔隙一折三转的细腻描述,感悟表现山景明艳、溪流多变时语言的简练明快,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之后,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寻找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和表达方式,既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感悟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时加以梳理、整合。思维品质得到提升。第三,导引学生的表达由零碎走向整体。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快点长大,就像春日里的竹子一样蹭蹭地拔节,那是一种成长的快感。教学应该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切身感受到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跳跃和生长,获得一种生命拔节的感觉。而这一切,可以从彭峰老师执教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找到答案。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孩子表达老师在课堂中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读出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 现在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语文课!不学语文课,即使懂了的东西,你也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但是,这节课也引发了我们一系列思考,如如何让学生的表达更有梯度,更有高度,更有力度?如何拓展学生语言表达的空间?如何使学生充分内化语言,提升语言,进而内化语言?如果这些疑问得到解决,我们相信,学生一定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语文学习的生长,有了一种成长的快乐。

第三个话题是“任督二脉”。武侠小说中,欲练神功,必先打通任督二脉,这是武学精髓与关键所在。如何打通,今天的几位老师似乎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答案,那就是“融”。融合的融,融入的融,融会贯通的融。教者融入和学生一同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寻找课文内容和自身生活的关联,要唤醒学生融入课堂,走进情境,像老师那样带着孩子融入森林的的情境,要唤醒孩子的想象力和曾经的体验,比如学生们生活中感受过海洋隧道、吊桥、登山。在游玩这些景点的过程中,你都会看到什么?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能不能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把感受写真切,写生动,写得让读者也身临其境呢?这样导引学生全身心地入情入景入境,就是打通了文本的情感之脉。第二要求教师要涉入一个深而广的备课空间,要做文章作者的知音,明白作者写作的真正动机,理解他的心迹,还要把握准学生的脉搏,寻找到学生的主张与文章表情契合并融合的点也就是打通文本解读与重塑、架构之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举重若轻、挥洒有度,融会贯通。

 

最后一个话题,是“情义如水流淌”。情与义,乃至理的具体表象即习得、运用。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目前的语文教学习惯于以文本内容学习带动言语能力培养,其实,语文教学还应该探索另一条路,那就是通过文本内容学习语文知识,进而通过训练提高言语能力。核心是强调习练,授予学生的是语文学习的策略性知识,训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能力与习惯。我们觉得这一条路是清晰的、可把握的。今天来自六年级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非常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习得能力。老师借助文本,通过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导引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风格,细致入微的写作手法,更可贵的是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篇章表达的广阔空间。在《记金华的双龙洞》《黄果树瀑布》《只拣儿童多处行》《早》这几篇游记的比较中,生成出言语智慧的新的生长点,那就是对作者语言风格的体悟。但遗憾的是,课堂也就止步于此,我们想,是否可以走得更远一些,比如对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游记文章如何命题、如何起篇与结尾,这是全新的考验,也是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生有用的东西。这是带的走的语文。今天在课堂上虽然只是见到了些微的曙光,但是已足以让我们见到这些能够渗进学生呼吸与骨骼的能力与习惯,可以像水一样流淌得更远、更深。

 

 好的语文课,并非一定是行云流水式的,更多的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样的。但正是在不顺畅、不好看的曲折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渐渐长大了。犹如他们开始走路,时不时地会摔倒,但终究会独立行走了。所以每一堂课,习些什么,如何习,得些什么,如何得,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屏息凝神,殚精竭虑,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生长。语文教学,抑或所有的教学,都是这样一个道理。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