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贴•融•得
——在2013年常州市“青语会”年会中的评课
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杨丽
今天,我们陆一平工作室的成员在经历过聆听、思辨、争论与表达的历程之后,委托我将大家的观点融合并向大会作汇报。这对于我而言,本身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接下来的汇报中,如有可取之处,请将掌声献给我们工作室的舵手和团队成员。如有不当或疏漏之处,定是因为本人才疏学浅,还请多多包涵。
听了低中高四节课堂教学,我们工作室在交流时围绕着以下几个话题展开。
第一个话题,“园丁与导游”。之所以用这个词,源于昨天刚刚在网络上看到的一篇被疯传的小学生作文。大概意思是说,不希望自己的老师是园丁,因为在园丁手下,所有花草的命运都已经被安排,牡丹不会变成月季,玫瑰也不会变成百合,花草们所做的只需要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成为一名导游,带着自己看见花,看见树,看见草地,同样的内容,有些孩子觉得这个对自己有帮助,而另一些人觉得那些更适合自己,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这是来自孩子最真实的心声,也能代表相当一大部分90后孩子的想法。我想,他们非常犀利地给我们在座所有的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一个命题,你是“导”还是“教”。“导”字清晰地定义了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和地位——只是导引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师的独具匠心。比如
第二个话题是“竹子的拔节”。四节课都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学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用自己的语文敏感,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首先,导学内容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发现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从身边淹城春秋乐园的游记谈起,从孩子最喜欢的小动物谈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需要学习的语文材料,从而形成语文学习内容。第二,导引学生的思维品质由感性走向理性。比如,导引学生体验作者叶圣陶把感受写细腻写真切的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体会孔隙一折三转的细腻描述,感悟表现山景明艳、溪流多变时语言的简练明快,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之后,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寻找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和表达方式,既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感悟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时加以梳理、整合。思维品质得到提升。第三,导引学生的表达由零碎走向整体。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快点长大,就像春日里的竹子一样蹭蹭地拔节,那是一种成长的快感。教学应该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切身感受到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跳跃和生长,获得一种生命拔节的感觉。而这一切,可以
第三个话题是“任督二脉”。武侠小说中,欲练神功,必先打通任督二脉,这是武学精髓与关键所在。如何打通,今天的几位老师似乎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答案,那就是“融”。融合的融,融入的融,融会贯通的融。教者融入和学生一同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寻找课文内容和自身生活的关联,要唤醒学生融入课堂,走进情境,像
最后一个话题,是“情义如水流淌”。情与义,乃至理的具体表象即习得、运用。正如
好的语文课,并非一定是行云流水式的,更多的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样的。但正是在不顺畅、不好看的曲折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渐渐长大了。犹如他们开始走路,时不时地会摔倒,但终究会独立行走了。所以每一堂课,习些什么,如何习,得些什么,如何得,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屏息凝神,殚精竭虑,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生长。语文教学,抑或所有的教学,都是这样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