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新的教育理想 建构新的课堂形态
——钟楼区“课堂新形态”(语文组)公开研究活动
12月4日下午,钟楼区“课堂新形态”(语文组)公开研究活动在觅渡教育集团觅渡校区四楼演播室如期举行。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教授、钟楼区语文教研员陈玉琴老师、各实验学校分管领导、学科主任或教研组长、全体实验教师以及觅渡教育集团全体语文老师齐聚一堂,交流观点,碰撞思维,分享智慧。
活动分两个部分。先由觅渡教育集团史乾老师执教人教版六上课文《伯牙绝弦》。这节课凝聚了团队的力量和心血。活动前期,在陈玉琴老师的指导下,陆玉娟老师、王燕老师、章莉老师全程参与了备课,不断提出中肯、行之有效的教学整改建议。在多次修改、试教和调整后,呈现了一堂扎实而又耐人寻味的语文课。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板块结构清晰明朗,教学策略简明有效,问题设计指向分明。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既教给学生阅读古文的方法,又增强了学生读写意识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课后,各校实验老师结合“新形态课堂”的理念和特征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大家高度赞赏了这节课,认为史乾老师的教学“心中有标、教中有法、目中有人”,同时也在课堂理答等细节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陈玉琴老师也以这堂课为抓手,要求语文老师要建构课堂的“知音”文化——做文本的知音,做课程的知音,做学生的知音,希望老师日常教学中,在关注自己“教什么,怎么教”的前提下更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予学生学习时空,发展学生学习思维,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接着,陈老师就三年的“语文课堂新形态”研究做了题为《回顾 反思 前行》的阶段工作汇报。在汇报中,陈老师首先就“课堂新形态”研究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变化作了全面的解读,接着回顾了区域“语文课堂新形态”研究这三年来的实践与历程,还对研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了剖析与梳理,更清晰地指出了我们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陈老师还简解了各实验学校后续研究的策略、内容或思考,为实验老师后续研究明晰了前行的方向,也为后续研究的有效开展提出了规划和建议。
之后,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教授结合当前语文学科课改的目标与方向,高屋建瓴地提出:“新形态课堂”的研究,就是为了追求新的教育理想,建构新的课堂形态,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她还深入地解读了“大板块、大问题、大时空”的内在含义,并提出要创建和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以“评价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
本次“语文课堂新形态”的研究活动,让我们明晰了今后课改前行的方向与重点:不断改变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角色,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策略,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种完整的生活,让他们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成为一个具体的儿童,一个的发展的儿童! (觅渡教育集团 倪晓芬)
2013120607504377.jpg
2013120607504369.jpg
2013120607504335.jpg
2013120607504374.jpg
2013120607504355.jpg
2013120607504325.jpg
201312060750435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