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读写整合,催开冬日之花——记王勤老师工作室活动
冬天的阳光暖暖的、柔柔的,浅浅驱散寒夜的冷寂,带来丝丝温暖,更带来相聚的欢乐。 11月28日上午 ,怡康校园迎来了王勤老师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大家齐聚演播厅,就读写整合展开了研讨活动。演播厅里济济一堂,孩子们、工作室的成员们、怡康的语文老师们都在期待着秋季累累的果实,期待着品味冬日那份别有的情趣。
课堂因读写而扎实有效
读写整合一直以来都是工作室研讨的重点主题,因此,今天为她们提供研讨课例的是我校朱丽华老师,她为大家执教的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石榴》,这是一篇读写整合的范例课文,从文章的结构、文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到语言表达的精准生动,对于作文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孩子来说,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朱老师用她亲切自然的教态、敏锐的教学机智、取舍分明条理清晰的板块设计,带着孩子们、工作室成员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们,体会着石榴春叶、夏花的独特美丽,更在品读石榴果的教学环节处浓墨重彩地让孩子读中疑、读中解、读中品、读中说、读中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孩子们一直处于“乐读”状态。在如此品读课文、扎实学习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让孩子拿出自己准备的桔子讨论交流它的外表和味道,孩子们更是兴趣浓厚、有话可说。语言文字在孩子那里鲜活起来了,文本意象在孩子那里丰富起来了,语言感悟在孩子那里深刻起来了,情感体验在孩子那里充盈起来了,语文技能在孩子那里发展起来了。整节课,朱老师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仿写秋实、读写整合,学生在课堂上欢乐拔节,幸福成长。
活动因充实而精彩纷呈
刚刚还沉浸在石榴的美味中,清凉的朱丽华老师又为大家准备了另一份精神大餐——小学语文读写整合的初步探究。如果说《石榴》一课的教学是读写整合的实战演练,那么这位朱老师的讲座就是理论的高度提升。她结合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课例将读写整合分成了三类:把读的文章当做用件的整合;把读的文章当做例文的整合;把读的文章当做经典来处理,更将自己观察到的读写整合的课型一一呈现了出来。讲座中,我们时时感受到了朱老师对苏教版12册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读写整合的点找得很准,同时处处聆听到了朱老师用心指导学生对各种课例的仿写。一篇篇作文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一个个读写整合点更体现了朱老师的独具匠心。这样的研究活动不仅发展了老师,更让学生受益终生。
研讨因碰撞而智慧闪现
智慧的火花总在不断的碰撞中闪现出它独特的美丽。讲座一结束,老师们就开始了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致认为怡康朱老师的课例值得一学,老师的有效引导,让孩子们说得生趣盎然,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味浓厚的语文课。清凉朱老师的讲座更为各位同仁提供了学习的范例,更为大家的研究之路指明了方向:“读”让课堂动起来,让语言活起来,让感悟深起来,“写”,让课堂静下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想像飞起来。这样的读写才会快乐,这样快乐的读写才会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在工作室成员外出学习交流结束后,王勤老师从高位的角度为我们定位了好课的标准:每节课要关注语文教学的内容,关注孩子语言能力的习得。每节课要剔除教材内容的复制性陈述,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教学知识的迁移和教学环节的调控上,时刻把握汉语与文学的关系,最终保证每个学生每节课表达的契机、表达的时间。区文教局的陆科长对工作室的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名师点评少、教师成长多;内容丰富好、团队实力强;平台作用大、成员成长快。同时,他更希望工作室里能力强的老成员充分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让全区的青年语文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战演练和理论学习更是密不可分的,今天的研讨与学习更让每一位语文老师坚信,只要我们教会学生在“万卷书”中不倦遨游,在“笔墨”之中辛勤耕耘,就一定会建好“读写结合”这座大厦,让我们一起携手同行在读写整合的研究之路上。
2013113009200938.jpg
2013113009200936.jpg
20131130092009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