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得体》一文,完成9~11题。(共8分)
我站在儿童摄影棚前,突然,一个仙子般的小女孩儿把童车骑到了我跟前,指着儿童摄影棚外墙上足有两米高的巨幅照片对我说:“阿姨,这是我。”我看看广告上的小模特,再看看小女孩,不住地夸说“漂亮”。女孩儿得意得头摇腰晃的,像条欢快的小狗。
有一回,南怀瑾乘火车,身边一个年轻人捧着一本书入神地看。南怀瑾瞟了一眼他手里的书,随口一问:“有那么好看吗?”年轻人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说自己一直十分喜欢读这位作家的作品。南怀瑾说:“哦。”那本书的作者正是南怀瑾。
我喜欢女孩儿邀宠般地告诉我这个陌生的阿姨那墙上的照片就是她,她说破,是因为她透明;我也喜欢南怀瑾不曾道出自己就是那本“好看”的书的作者,他缄口,是因为他蕴藉。我不能接受女孩儿抛却一派天真,扮演大师的深沉;也不能接受大师抛却沉静内敛,扮演女孩儿的单纯。
我愿意拟想,大师也曾拥有无饰无邪的童年,愿意将自己的美事、乐事、幸事张扬天下,
不惧人讥,不怕人妒。就像花不会藏掖自己的芬芳,透明的心也不会藏掖自己的景致。那么没道理,那么没章法。这很容易让你生了锈的感觉在一颗开花的童心面前一下子生动起来。
我更愿意拟想,女孩儿将一步一步修行,直到学会对着岁月深处那个向路人炫耀自我的女童发出不屑的哂笑。南怀瑾大师特别看重生命的“庄严感”,庄严的生命必是摒弃浮华、拂去尘屑的。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不会热衷于在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妄的心,才会那么黏,总是试图粘住更多激赏的目光。
行走世间,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双善于撷取的手。撷取了天真,就在这一刻欢悦吧;撷取了内敛,就在这一刻凝思吧。而在这两个故事的连接处,我愿意试着绣上自己细密的心思告诉自己,或许,这一边,正是我渐去渐远的昨日,那一边,恰是我愈行愈近的明朝。不是所有的“可爱”都适宜窖藏,此时的口无遮拦,彼时可能就变成了庸俗轻浅。风度,往往与一个人的自知度呈“正相关”。自觉修行的生命,会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语言,不造作,不夸饰,不张扬,在熨帖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选自《思维与智慧》, 张丽钧,有删改)
9.分别用两个词语准确概括选文中女孩和大师“得体”的特点。(2分)
▲
10.结合语境,简要说说你对选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
▲
11.结合上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阐述你对“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得体”的认识。(4分)
▲
▲
(三)阅读《行为艺术》这篇小小说,回答12~16题(共14分)
春暖花开,柳绿桃红。江边上的行人三五成群,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有人坐在堤坝上钓鱼,观风景。
一个着古装的九零后男青年面无表情地坐在堤坝边的柳树旁,从他手里垂下长长的麻绳,直指江面。人们观察着他,私底下也悄悄地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男青年还是面无表情一句话不说。
良久,旁边一个钓鱼的老大爷忍不住说道:“小伙子,学姜太公直钩钓鱼啊?还是……”
“一会儿,会有人从这里坠江,我这根绳子是用来救她的!”终于,小伙子仍然无表情,淡定地说了一句。这一句话,像老人一惊之下抖动的渔线扰出的涟漪,一圈圈地在水面扩散开去,像长了腿儿生了翅膀一样,在人群中传开了,越传越远。
“难不成你是先知?能掐会算?”老人疑惑地问道,甚至忘了有鱼正在吃他的饵!
青年注视着江面,不再理会旁边的人。
人越聚越多,仅仅一句话的故事也越传越神,真的有人开始拍照了。
突然,从山上快速奔下一个年青女子,大喊着,径直冲着江堤而来,人们怕被她的惯性冲落江中,本能地你推我搡着,在第一时间闪开了,只有男青年还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握紧了他手中的麻绳。
女青年在冲到江边时扶了一下他身边的柳树,还是没有站住,直落下去,一把抓住那根麻绳儿,男青年则抱紧了柳树……
人们很快醒悟过来,上得前来,七手八脚的一起帮忙把浑身湿透的女青年拉上岸来,还有好心人递过手帕、衣服……
人们围住这两个人说什么的都有了,热烈的场面甚至超过了春节晚会……
当然有人已经在第一时间离开了,他们赶着去传播这一奇闻:什么女青年意外坠湖,路人齐心搭救;什么青年古装穿越,江边钓美人;……各种版本的新闻很快地散播开去,不可遏制地蔓延到网络的各个角落。
晚上,男青年更新了自已的博客:我们是搞行为艺术的,这穿越救人是我俩事先设计好的,在此特别感谢那些热心帮助我们的路人,他们让这世间变得无比的温暖。
常州市2013年中考模拟卷(一).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