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从文中人物的角度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能准确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能通过对小说结尾的补缀和对比,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一、导入新课: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出示幻灯片:窗)看到标题,请大家猜一猜这篇小说会写一个怎样的故事?
现在把课文发给大家,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不动笔墨不读书”哦!希望大家在阅读时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
(分发缺少最后一段文字的材料,学生阅读,教师巡看阅读情况。)
二、巧述故事:
为了方便叙述,能不能用你们的方式区分这两个人物呢?
为了直观起见,那我们就以“靠窗的”和“不靠窗的”来区分这两个人物吧。现在,哪位同学愿意以其中一位人物的口吻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呢?至少使用文中三个成语。
(参考:靠窗病人的口吻;不靠窗病人的口吻;医护人员的口吻。)
三、巧评人物:
现在大家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能不能告诉我你最想评价哪一个?是靠窗的,还是不靠窗的?好,请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愿意评价的这个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1)评价靠窗的病人。
朗读4、5两小节,朗读时应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语速缓慢,语气抒情。
参考:他应该“静养”,可他却放弃休息,为远窗病人每天编造讲述窗外生动、美丽、丰富的公园美景。(他为什么这样做?) 他渴望生命,热爱生活,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心目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更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
(近窗者:乐观善良、热爱生活、品德高尚、心灵美好、关爱他人、开朗热情、舍己为人……)
(2)那谁来评述一下另一位病人呢?
A.当他的同伴呼吸急促,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时,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他仍然盯着天花板。(冷酷无情!见死不救! 麻木不仁!)
B.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这位远窗病人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吗?
①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②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感到惭愧。
③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愈加强烈,几天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④到最后面对病友的生命即将消逝,他还在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不靠窗的病人:他也热爱生命,他一开始也有善良的本性,但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从而人性被这嫉妒的毒液给淹没了,灵魂被自私的心理给扭曲了。
(远窗者: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灵魂丑陋、忘恩负义、嫉妒心强……)
四、巧补结尾:
1、细心的同学发现,小说其实还有个结尾,请同学们给文章补个结尾吧,并说说这样补的理由,看谁补得巧,补得妙。
2、现在大家作个比较,看看原文的结尾,(出示幻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哪个更好?好在哪里?
(一面墙好。把视野挡住了,一无所有,这比外面破败景物还要可怕,这是更加严厉的惩罚;一堵墙挡着使视线狭窄,也暗示那个病人心胸很狭隘;这个病人病得很重,他只能仰躺在床上,向上看是墙,左右看是墙,他天天时时刻刻见到的就是墙,他暴露人性最丑的一面最后见到的是墙,这堵墙好像一座监狱让这个病人失去了自由;两个病人之间其实也隔着一堵墙,让人想起鲁迅写的“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是一堵难以逾越的心灵之墙。)
五、小结全课:
其实,我们随时可能成为靠窗的病人,也随时会成为不靠窗的那个病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恶的幽灵阻隔在我们心灵之外。如果能,那我们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这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能长久打动我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内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人性的高贵与丑陋其实只隔着一扇小小的窗户,在人性的十字路口,让我们每个人都能选择打开一扇明亮的窗。
六、布置作业:
老师现在给大家一份作业自助餐,你可以挑选自己最拿手的一两项选做。(出示幻灯片)
1.故事新编:假如一位新的病人进来,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2.推荐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就文章结尾,写读书笔记300字。
5589.ppt
5590.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