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根据掌握的课内外资料,全面概括陈涉人物形象。
2、了解司马迁微言大意的写作手法及其在课文中的具体体现。
3、学习广泛了解并掌握客观资料,形成主观结论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教学重点:学习跟据客观材料,形成主观结论的方法。
教学难点: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根据掌握的课内外资料,全面概括陈涉人物形象。
2、了解司马迁微言大意的写作手法及其在课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上车要给老人让座。
提问:你看到有位年青人拿了很多东西,且抱着小弟弟或者小妹妹,没给老人让座,你认为对不对?
在他不方便让座的情况下,上车老人大声喝斥,并勒令给他让座,年青人没让,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
结论,看来我们了解的情况越多,得出的结论就越有可能正确。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方法:通过广泛掌握客观材料,形成主观结论。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自己的认识基于客观事实,这样,也能让我们离真理更近一点。
二、复习:本节是《陈涉世家》第二课时,
复习部分字、词,翻译句子。巩固上节课知识;
三、分析:了解相关内容,全面概括陈涉人物形象
根据课文对陈涉的介绍,请你说说陈涉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的课文,是节选《史记》中《陈涉世家》的部分内容,老师也曾经查过一些相关的资料,对有关陈涉的文章,做过一些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在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请同学们看学案中背景资料部分。
分组讨论四部分分内容,十分钟后全班交流背景资料的内容及你的看法。
中国有句老话,叫“知人论事”,告诉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行为举事,必须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及环境,陈涉所处的是天下苦秦的时代,所以他的首义之功,功不可没,这是司马迁肯定陈涉的原因之一,但是人无完人,根据你对陈涉较全面的了解,说说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四、精读课文,品评语言
有人说,太史公用笔,微言大意,意思是说司马迁语言十分精练,通过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不着痕迹地将历史真相或者作者主观思想隐藏在字里行间。其实,就在课文节选的这一小部分片段中,司马迁对陈涉的态度也是一以贯之的。请你仔细品读课文,看看文章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涉的为人及处世态度。
五、探讨陈涉失败原因
我们在分析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借用一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其实这句话有时也适用于中国古代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以陈涉这样的个性,这样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他会成功吗?换句话说: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如何对待他,是一直响应他,跟从他,还是识破他的本质后离开他。如果他能够得到长期的广泛的响应,他就可能成功,反之,他必将失败。
提问学生:
教师概括:据《史记》记载:陈涉起义不足半年,身死族灭,并且在《陈涉世家》的结尾,司马迁也借贾谊之口,道出秦朝灭亡和陈涉失败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他的首义成功,成在苛政亡秦,而迅速兵败,也同样亡在暴政亡楚。(实际上,以仁治天下,不仅是儒家的道德理想,更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普遍意义。这也是儒家以“仁”治天下思想的具体表现。
六、拓展延伸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
①的知:确切知道。
②封德彝(yí):人名,太宗身边大臣。
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
⑤教令:教化,命令。
提问:1、简要翻译上面文字。
2、用唐太宗的观点概括陈涉失败的原因。
七、总结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
简要复习上节课知识内容,并根据掌握的历史资料,全面概括陈涉人物形象。
了解司马迁微言大意的写作手法及其在这篇课文中的具体体现。
重点:学习根据客观资料,形成主观结论的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八、布置作业:根据下面的事实资料,谈谈你对谯门之战的看法:
有人认为,陈胜义军在大泽乡奋臂一呼,天下响应,因此迅速聚集起大军,在陈城顺利击败守丞,取得了谯门之战的胜利。
但是,也有很多的材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史记孤例。这一句是关于“弗胜”的歧义句,也是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中,唯一有歧义的例子。其余关于战斗“弗胜”的例子都非常清晰明白,是指主动攻坚一方无法取胜。
(二)、说文释义。《说文解字》是古文释义最权威的词典。其释“胜”义为“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曰胜”。而守丞即便击退陈胜,也只是坚守陈城,不能说“胜”。
(三)、春秋笔法。司马迁用笔,惜字如金。前面叙述义军从大泽乡起兵,直至兵临陈城,都只需两、三个字概括。而谯门之战,义军“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面对无守无令的陈城,应该是手到擒来,无需赘述。但《史记》偏偏要详述“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有悖于司马迁微言大意的春秋笔法。
(四)、义军实力:陈胜的义军是“行收兵”,虽然人数较多,但战斗力并不强,如司马迁所说,就是“罴(疲)散之卒”,这样兵力相当的队伍在吴广攻荥阳时是“久战弗能下”,且后来也没有攻克坚城的战例。陈涉能这么快攻克陈城,实在蹊跷。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在谯门之战中,到底是谁“弗胜”?义军能进入陈城,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谯门之战守丞和义军相持不下,最后真正的赢家又是谁?注意观点要明确,理由更要充分。
陈涉世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