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课评比观摩活动于11月19—21号在淮安市举行,19号下午在淮安北京路中学如期举行。在19号下午有三位老师进行了展示,分别是:苏州市草桥中学赵祎侍老师的《月迹》;泰州靖江市新桥初级中学吴佳玲老师的《紫藤萝瀑布》;宿迁市钟吾中学王颖老师的《散步》。鉴于这三篇文章的体裁以及阅读教学方式的相似,就放在一起共同谈一下心得体会和收获感悟。
这三位的课堂都能很好的体现教师对于阅读的理解并且把这种理解融入到课堂当中,对于学生进行很好的阅读指导,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版块教学意识鲜明。版块式的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很明确课堂上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抓住一条学习的线索,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比较难于把握的阅读教学有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运用,版块的鲜明使得这三堂课结构清晰。例如《月迹》就是先通过老师的配乐朗读来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教师通过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月亮都体现在哪?”为切入点进去文本的探究和细读,接二连三的提出一系列和文本的具体词语和语句分析相关的问题,例如“文中谁第一个发现了月亮?”“体会一下溜和款款这样的词汇体现了月亮什么样的情形和感受?”“月亮为什么会掉进酒杯里?月亮会颤会酥酥的,这给你一种什么感觉?”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跟紧了老师的思路同时也是在分析着文章体会着情感。这是分析文章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在这方面的理解比较全面了之后,教师就引导学生进去更深的层次上去,这个过程也是不露声色的。老师先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了关于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对于月的不同的感受从而写出了不同的文章,可见不同的人对于月亮的感受和理解是各不相同的,从而先点出一句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月亮,这样就顺理成章的带领学生们去探寻文章的主旨,“再寻月迹,找一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且还适时的补充进资料读贾平凹的《月迹自序》,去探寻作者的用意,通过老师知道和资料的扩展,学生们就很快的调动起思维找到了答案,这个比较深的问题也看似轻松的解决了。虽然看起来是这样,其实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是倾注了老师很多心血的,如果没有对课文和学生学情的了解,以及对于文本的深刻细致解读,是没有办法这样举重若轻的。可见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程度是相当重要的,学生的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教师的理解程度的。
相对来说《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课堂就是更加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老师在授课的开头就是以学生背诵诗歌入手,然后展示了这篇文章应该注意的字词,紧接着让学生去了解这堂课他们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着上面的内容是导入和检查预习的情况,接下来的教学就是围绕着学习目标而进行的版块设计了。开始就是鲜明的整体感知,邂逅紫藤萝,老师读文章,学生思考两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一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紫藤萝瀑布?二是作者的行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很明确的去带着问题读文章。接下来就是走进紫藤萝,也就是进去了文本细读探究的阶段,老师采取的方式也是学生去寻找喜欢的语句去读和分析,师生共同的去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在这个过程当中吴老师采用了批注式阅读的方法,给出示例让同学们分小组去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答案和结论,这个过程是有效的调动起来了所有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批注式的阅读就是很能够有效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完成师生的共建。在文本探究的过程当中,老师很巧妙的借助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章中的原文提问同学,美好的紫藤萝给了作者怎样的生命感悟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从而很好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于文本的思考,这对于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能够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有效途径。
版块教学更加清晰的是在《散步》这篇文章当中,在导入的环节就是以《让爱天天住我家》音乐为导入然后让学生谈一下对于和家人在一起的感受,谈一谈最温暖和最温馨的时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文章当中。然后老师带学生进入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找一找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体会字里行间所感受到的这是怎样一个家庭?思考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对文章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把握可以更好的进行文本的探究,紧接着让学生大声朗读体会情感,以中速深情的朗读,边读边想文章中的哪些细节让你体会了浓浓的亲情,对于细节的体会既是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又是对于文章情感的理解,一共浓浓的亲情之爱扑面而来。对于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老师进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第四自然和第八自然段中自然环境描写的用意,并且把莫怀戚写的《二十年后说<散步>》提供给学生最为参考,让学更好的理解文章中对于亲情的珍惜,对于生命的体悟,以让学给最后一段起标题的形式加深理解。体会了文章之后让学再一次朗读,从而更好的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生命的意义。整堂课充满温情,老师更是以自己所写的小诗结尾,又使课堂文采飞扬。开头和结尾的抒情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是有着很多值得学习和值得感悟的地方,在这里只是把最鲜明的版块教学拿出来深入的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与此同时,深深感受到阅读教学的效果是和教师直接相关的,教师对于教材的研究水平成果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可以说现在的语文课堂是在向研究教材的质量要教学的质量。对于教材的深度理解,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把看似松散简单的问题前后勾连最终深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文章主旨,从而上升到欣赏的层面。读同读懂教材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激活课堂,版块教学以其线索清晰、内容明确、方式多样、深入浅出而成为了较好的方式。同时深深的体会到了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一个语文课堂有了语文味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的让学静下心来读文章分析文章体会作者的那份情感,引导学生进入到一种阅读的境界中去,积累阅读经验。阅读的实践性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学生科学阅读保证阅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的体现。在这里深深的感受到了反复阅读的重要性,反复阅读同时也对重点内容反复阅读,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在做无用功而是逐步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阅读,也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和老师自己的阅读境界。在阅读教学上还是有着很多的不懂和疑问也有着很多的不足和缺陷,同时阅读也确实是一个师生共建互相提高的过程,还是需要大量的学习、积累和借鉴才能够使自己有所提升。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课堂评价语言
课程展示今天进入到了第二天,这是课程集中展示的一天。共有八位老师来展示自己的课堂,分别是:李屹老师的《再别康桥》;胡惠君和马铃老师都选择的《窗》;李蕾老师的《呼兰河传》;刘宏业老师的《我的第一本书》;王丽萍老师的《爱莲说》;汤春权老师的《马说》以及许艳老师的《石榴》。每一位老师都是各具特色的,有声情并茂品味诗歌特色的,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有结构严谨清晰的,有首尾呼应令人唏嘘感叹的;也有用文中的一句话一句句一层层的深入文本的,有通过不断的反复朗读来品味欣赏的,有告诉学生如何学习文言文的去体味其中之情的,有一层一层去探寻课文美感点出学生智慧的灵光的。整个的课程展示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给人最大启发和最应该进一步去学习的出来版块的模式之外,就是课堂上评价的语言了。
课堂上的有效评价是教学环节当中非常重要的,也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揣摩的地方,更是达成课堂目标的重要保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具体说来课堂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行为、听课状态、课堂表现等作出的评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反馈的有效评价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它是师生之间知识的沟通与反馈和师生间情感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积极思维以及培养和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课堂上各位老师所展示出的智慧的灵光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就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令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动情的评价,讲授《呼兰河传》的老师在一位学生回答了关于文中童年描述的情感之后,评价到:作者的童年缺少父母的爱也缺少着玩伴,所以她的童年不仅仅能够看到天真顽皮更有着孤独寂寞,这时只有走进祖父的后花园才可以真正变成一个富有童心童趣的孩子,是一个对爱、快乐和自由充满着渴望的孩子,在小女孩的呼喊声中花园里的一切都活了。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古人也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么这段动情的评价让听课的老师感动相信也让学生们印象深刻。第二就是老师的评价都很具体,例如讲《窗》的老师在一位学生回答了描写窗外之景的感受后老师接着追问这样的景物描写有着怎样的作用,然后接着评价到:这个窗外之景是人物情感的变化内心充满着困扰和嫉妒之情。这样教师就在具体的评价当中引导学生很好的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又如讲《再别康桥》的老师在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和背景相关时说到:诗人的确是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水都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些景物融入到诗人的情感当中就产生了诗歌的意象。这样学生对于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可见,我们在评价一个学生时,就要让他知道教师在评价他什么。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的评价中获得有效的信息。第三就是评价是很有针对性的。例如讲《我的第一本书》的老师就是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人,不能忘本。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体会,在学生偏离这个方向是,老师说: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我们要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记住人间的温情才能懂得感恩,同时不能忘记曾经的艰苦才能更珍惜现在。老师通过课堂的有效评价也给学生上了一堂人生之课。《马说》的老师针对学生面对一位同学在文言文阅读当中存在的问题时如是说:文言文的理解不仅仅是字词的掌握更是对于文章脉络的把握,可以通过找一句话写出相应的感情词体会其中的情味来更好的理解。那么文言文阅读中学生遇到的困惑就可以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评价有效解决了。教师给学生及时、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对学生起到及时强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机应变的语言机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本人对高质量学习的持续追求,同时也可激发其他学生养成读书爱动脑筋、爱钻研的好习惯。最好,老师们很好的注意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质才能,帮助学生拥有自尊和自信。因此,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石榴》的学习过程当中,有的同学是找不到答案在哪里,那么老师就会给出善意的提示和提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寻找;有的学生是找到地方但是对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握的不准,老师并没有一笔带过而是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的补充引导着学生慢慢的去体会和了解从而更好的活跃自己的思维。让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有时候是一个眼神,一个暗示,一个会意的微笑,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这些老师的评价中,鉴赏性和引导性的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马说》中对于韩愈文风的评价是“韩如潮”老师就和学生一起来鉴赏韩愈这种一浪推着一浪,一波紧跟着一波的评价方式。通过第一自然段,看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气愤,这是潮起;第二自然段千里马的才华被埋没,这里是悲愤异常,这是潮涌;第三自然段愚妄无知的食马者让作者激愤不已,这就达到了高潮。通过鉴赏的评价学生很好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已经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极大鼓舞,也会激发其他学生思想的火花。还有就是引导性的评价,一环紧跟着一环让学积极思考体最终达到主旨的那个点。如《呼兰河传》老师写出一个园子、两个人物和一段快乐的时光,这样的引导性问题,然后在学生的回答当中,问题不断的提出和深化,一个园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两个人在这个大花园中都发生了怎样的趣事?这是一段快乐的时光,那么是如何快乐的?作者真的在童年很快乐吗,你从文章当中都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问题很有引导性,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去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因而可知,在课堂教学中评价不应拘于一种形式,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才会受到所期待的效果。
在听课过程中体会到了评价的语言要幽默,往往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个课堂也是很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也是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体会到,学生喜欢听老师和同学描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的过程,因为这样做学生能感到他们的价值和学习责任。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间的交流过程就是相互认识、重新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过程,这样,通过评价,学生学会了咨询,学会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会评价自己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听课的过程当中看到各位优秀的老师能够娴熟的去运用评价从而给学生很大的启示和帮助,这也是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当中要不断注意认真学习的地方。
高效语文课堂不可忽视的细节——导入过渡和结语
各位老师的展示今天进入到了第三天,共有三位老师的课进行了展示,分别是:胡永龙老师的《给我的孩子们》;严慧老师的《呼兰河传》;罗斌老师的《变色龙》。虽然今天的赛课只剩下了最后的三节课,但是依然是精彩纷呈,获得了很多可思可想的东西。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出来占很大分量的版块的模式和评价性的语言之外。课堂中的看似细小的环节其实也需要精心雕琢的,主要就是导入,过渡性语言和课堂的总结,这就是一堂课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如果说一堂语文课是一篇精彩纷呈的小说的话,版块模式就是它吸引人的内容、评价性的语言就是思想的灵光,那么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做开头就可以引人入胜,有自然严谨的过渡就会使文章更加流畅,有一个精彩纷呈的结局就可以使文章完美落幕。好的课堂终究还是需要开头结尾和过渡的首尾呼应配合默契的。
一部小说的开头精彩可以吸引读者,一堂课的导入有特色就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沉下心来走入文本当中。好的导入这样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例如在《月迹》和《散步》当中老师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谈一谈印象中的月亮的样子,那你想一想和家人在一起的感受和印象最深刻的事。通过这样的形式很容易的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可以很快的融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紫藤萝瀑布》和《石榴》的课堂则是以古诗词的背诵导入文章的,让学生回忆起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更可以调动起以往的学习经验和感受,以这样更加切合体验的感受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还有结结合作者背景以多媒体导入的《再别康桥》;以温馨感人抒情的感受,结合同学以往学过的熟悉的作家作品来追忆童年生活的心路历程作为导入的《呼兰河传》,有直接进入课文学习言简意赅的《马说》。无论其中采用了何种形式都是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进入文本解读和学习的状态,有了一个这样好的开头,下面的课堂的进行就显得更加顺畅;学生在这样的导入下进去文本中也会更有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章的过渡要不着痕迹才能让读者自然舒服,一堂语文课的过渡同样也是要自然流畅。过渡性的语言看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老师随口说出来的,其实这是教学经验和智慧的体现,过渡语言是老师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或者更深层次的学习中的一种引导。过渡的好犹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铺陈与千里之外,否则就会很生涩。例如今天的课堂上《给我的孩子们》一课,老师就以丰子恺的文章和漫画相结合去做过渡,漫画的欣赏和探探漫画的感受的同时很自然的过渡到文章的写作语言和风格赏析上面;《马说》中抓住的是作者写作的风格和作者情感的释放为过渡,不断的通过这两者的相结合来把握文章的脉络,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字词句的意思的同时也学会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顺理成章的进去到了文章主旨和风格的体现;《月迹》的讲解过程中抓住了月亮的踪迹为过渡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月亮的踪迹是比较容易切入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的点,这样的过渡对于中学生来说在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把这堂课之前的知识融会贯通。过渡虽然只是一个环节和一个环节,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衔接,这细节中所蕴含的心血和雕琢更可以体现出一位教师在驾驭课堂和文本的能力。
到了文章的最后有一个怎样的收束就显得尤其重要,是否可以令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也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就课堂教学而言,“收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方面它能概括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它能深化理解,延展知识,渗透情愫。在结尾的收束当中是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情感升华的方法,这种结束使得整堂课显得语文味十足,文章和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契合。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辐射,这在课堂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时也不例外。通常情况下,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主要内容,用饱蘸着情感的语言,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共鸣”,形成教学高潮。如在讲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的最后,老师用这样的结尾:“丰子恺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孩子的童真童趣,让孩子有一个单纯、美好、完整的童年,保持住童心童趣从而走进人性。在作者所构筑的童心世界当中保持住自己那颗赤子之心,孩子的童心童趣是这个世界的道德准则和世道人心的体现,要构筑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园,体现了最美好的智慧、写意和善良。”当然对于文章最后的收束和结尾还可以采用很多的方法,还有归纳法、迁移法、点拨、设疑和前后呼应等方法。如指导学生用精练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系统,有整体感知,清晰知识脉络。教师在最后例如《爱莲说》的学习,在最后老师再一次总结了字音字形字义和文章的翻译,总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带着情感和对于文章的理解再一次朗读课文让学有清晰的思路,印象也更加深刻。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最后不断的迁移然后进行点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变色龙》学习之后老师说文章以“变色龙”为题写着那个社会当中的那群人,试着用一个语气词加在题目之前来表现你所体会到的情感和态度。当然在课堂的展示当中有许多的方法和途径,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只要学生乐意接受,只要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便是最好的方式。同时,对于某一确定的课题,收束的技巧也不是唯一的。既能单独运用又可融会贯通,目标就是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虽然导入、过渡和结语是一堂课构建当中比较细小的环节,但是依然是不可以忽视的重要方面,从这次的听课中不断的汲取和学习着对于细节的重视和揣摩。听课结束了,但是通过听课可以体会到的东西还是不断在继续。对于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来说,教什么和教了什么可以让我们思考甚多,对于学生的引导和人文精神的构建,真正让学会体会和学习的东西是什么,还是需要在不断的反复的学习当中去体会和打磨自己。把平面的知识融入到学生学习的知识当中,唤起学生的灵性和思维的碰撞,使立体和情感的目标水乳交融。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