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枸杞豆》教学反思
文章记叙了遇难而退、一事无成的三叔以其一生的教训和对生命的悔恨,以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亲身经历来感染“我”,教化“我”,引导“我”。
倘若文章的主题仅仅停留在三叔的悔恨和忏悔上,那绝对不会深深打动人心,启示他人。世上并无后悔药,只懂得后悔,知道到犯了错,不去改正,就不能体现后悔、改正的诚意。三叔不是,他知错想改,却已经无法改变,也来不及改变,但他还是再不懈地追求、向往。正是这种垂死的挣扎,无可奈何、明知不可而为之的遭遇,才酝酿出本文的悲剧美。
三叔在生命最后一刻,并未屈服和妥协:对野豆角花仔细地观察,因为仔细,看不了别人看不出的发现;面对西沉的夕阳,三叔“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这两只伸出的手定格在读者的印象中,难怪作者将他比作夸父,尽管三叔不似夸父英勇,但他们“追日”的影像是如此形似,无奈的追求,没有结局的追求,确实震撼人心。
而这种心灵的震撼,若是简简单单地讲述,学生很难真切地感受。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感悟”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味文中三叔的情感变化,进而领悟文中“珍惜时间、努力把握现在”的主旨。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在朗读环节确实能积极参与,并体味出人物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尚且显得不足:
一、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三颗枸杞豆》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为前提。而在一开始分析人物形象的环节,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在有几个学生回答之后,似乎可以总结出人物形象了,我便作了总结。现在想来,当时可以留多一点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
二、教师情绪引导要到位。
我让学生到文章中找出“我”和“三叔”的两次对话,并采用跳读的方法,在体会人物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朗读之前的情境导入由我表述。第二次人物对话中,“三叔”的情感是比较低落的,人物身上要流露出的,是一种对生命的遗憾和悔恨。而我在情境导入的时候,教学语言比较轻快,表情也比较愉悦,这就没能给学生奠定一个正确的情感基调。若是,当时换成一种稳重、哀伤的语调,则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体会。
三、不要追求面面俱到
《三颗枸杞豆》一文,篇幅长,重难点较多,这就存在一个选择,我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确实有些犯难。尽管最后将重点定为“朗读体悟情感”,但还是觉得应该分析一下文中的景物描写。一堂课既有情感的体会,又有语言的分析,就使整节课显得过于紧凑、充实。若是只取一点,单单带着学生做朗读感悟,最后换成“观赏”或“比较阅读”,前后会显得更流畅一些。
四、点评要能激发积极性
半年多的教学实践发现,我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显得过于单一,多数情况下,是简单重复学生语言,若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变换多种不同的点评方式,让学生找到答题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习积极性,效果自然会好很多。这些,还有赖于今后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
5528.doc
5529.ppt
5530.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