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章呈现的优美画面。
2、能归纳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3、体会并说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4、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文章的画面感,读出文章的韵味和情味。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章呈现的优美画面,并说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文章的画面感,读出文章的韵味和情味。
一、导入:
元朝吴桓赞曾这样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以其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征服了无数世人。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继续我们的富春江之旅。
二、复习检测
之前我们已经疏通了课文,下面对大家的掌握情况做一下检测。请你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或短语。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一百许里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8、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9、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12、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三、画面再现
1、富春江景色宜人,作者深入其中就好比走进一幅幅画卷一般,那么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画面的美感?请同学们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画面美感的句子。
例如: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6、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7、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8、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看来这一百多里的水路中,沿途的美丽景致说不胜数,而且各有特色。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描绘,再现画面的美感,80字左右。
例: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泉水拍打着河岸边的石头,发出泠泠淙淙的声音,带领人们进入音的天地。闭上眼恍如进入纯净美好的水世界,急促的、柔曼的,在耳朵喃喃细语,和你诉说不为人知的秘密。
3、学生创作。然后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4、描摹同样的景,表达同一层意思,我们同学所用的语言比较自然、流畅,抒情性和感染力都很强。而文章的语言似乎不太一样,你能说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吗?
(文章语言多用四字或六字句,讲究对偶,语言简洁凝练,句式较为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其实这就是骈文的特色。)
5、既然本文语言极富韵味,又琅琅上口,老师课前也尝试着朗读了一下,大家不妨来听一听,希望大家在听的过程中能揣摩文章的读法,并再次感受画面的美。(链接视频资料)
6、一齐大声朗读,读出文章的韵味。
四、表意传情
1、读《与朱元思书》,真好比走进了一副美丽的画卷,但是作者写作本文,只是为了向好友描绘富春江的美丽景致吗?大家先来看这样的背景,然后结合文章说一说,除了写景外,作者还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或情感。
资料链接: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
(PPT内容)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江上泛舟,陶醉于景而又悠然自得。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互相竞争,积极乐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触景生情,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2、看来,一篇山水佳作,除了描摹景物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而我们朗读的比较高的要求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情味。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句子,放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先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他帮你评判一下,然后再在全班展示。
3、同桌互读,展示、评价。(有没有读出情味)
五、意犹未尽(可作为作业布置)
本来文章描景抒情后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添了一笔,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样的景语作结,让人感觉作者仍然意犹未尽,这一叶扁舟带给作者的也许还远不止课文这些内容,那么就请你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如四六句、对偶等),帮作者再补写一两句吧!
提示:
1、可以补写作者留白的景,如:游鱼的情态、细石的状貌、寒树的身姿、泉水激石的情状等;
2、可以补写如此美景为作者营造的氛围;
(例:《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与朱元思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