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教学资源>>文本资料>>文章内容
《成功》教学设计
信息时间:2012-11-04     阅读次数: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对成功之道的见解。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学习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结合自身实际谈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方法一: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

 

学生演讲“我所了解的季羡林”,师生共同归纳出季羡林的成功之道:珍惜时间,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由此导入课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学术大师是如何看待成功的,我们除了惊叹和钦佩外还应该做些什么?

附:简介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生于山东,家境贫寒,在叔父的接济下,季羡林在济南读完了中学,中学毕业,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1930年初入清华大学,亲身沐浴郑振铎、陈寅恪等先贤的教诲,博览群书,攻读梵文。大学毕业后,季羡林回济南中学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走上东方文学研究道路。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故土,任北大教授,兼职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文革”浩劫,受游街批斗,历经磨难,但他随缘雅化,似乎超尘脱俗,利用看门、收发信件、吃饭、走路等空隙研读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并耗时十年将其译成汉语,8大册,9万行,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季羡林也因此享誉海内外。进入古稀之年后,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妨松”,潜心研究,勤奋写作,著作等身,学术生命进入了黄金时期。现在96岁的他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2006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中央电视台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师生谈话:看了作者介绍,你认为他取得成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为什么?

二、学牛吃草:大量进食——感知文本 (观点直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

提示:作者认为成功跟哪些因素有关?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师生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明确: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其中关键因素是勤奋。

(设计意图:理清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知道观点的提出方式和表达观点的完整性。)

三、学牛吃草:不断咀嚼——研读文本 (深入研读)

1、对构成成功的三个条件,作者分别持什么态度?又是如何来证明的?(作为学者学识渊博善于旁征博引,找一找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适时板书:论证   天资  从反面举例论证

                     勤奋  从正面举例论证   引用名言论证  从反面说理论证

                     机遇  结合自己的经历从正面举例论证

                     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引用名言举例论证

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举例的异同:

天资部分,从“居然”、“自命天才”、“过分良好”等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作者的态度,明确举例从反面的角度。

勤奋部分,从“赞扬”、“所向往”等词的感情色彩,明确举例从正面角度。有必要还可以让学生讲一讲古人的那些事。看看学生在讲述过程中能否表现出对观点的针对性。

机遇部分,结合自身经历举例,强调社会积累的重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认识季老的谦逊,获得一些感受。

2、带领学生理解文中引用的名言,进一步明确引证在议论中的作用。当堂背诵积累名言。

3学习比喻论证

过渡:王国维是治学的成功者,他的“三种境界说”在学术界已经成为经典的比喻,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作者有自己的理解。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境界说”?作者是怎样理解的,对此有什么看法?作者引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有何用意?

1)、教师引导理解王国维的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凋,为我们展现出一中凄凉的秋景。主人公——一闺中女子一夜难眠,早晨登高远眺,思念天长水远之处的亲人。

王国维先生借登高楼之语,表达高瞻远瞩之意;把远处的人比喻成选定的目标。由此可见,做学问,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词中主人公深深思念着一个女子,为了她,一往情深,憔悴无悔。

王国维先生借此比喻学问过程中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之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主人公在热闹喧嚣的元宵佳节,于灯火辉煌中千寻万觅,近乎绝望时忽然发现要找的人就在不远处。

王国维借词中故事的结果比喻做学问过程中豁然开朗、妙手偶得之意。

2)、讨论:王国维先生对前代名篇诗句的引用为什么会成为经典言论?

师生共同交流,明确:王国维先生借用前人诗词名句,运用比喻把做学问的几个境界表达得更形象、生动、具体,使人在阅读中获得美感的同时,也获得更直接的认识。

这种方法运用到议论文中,就叫比喻论证。

(3)       你能运用这种方法表达对本文观点的理解吗?

示例:成功就如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天资就好比原材料;机遇犹如原材料在这盘菜中是作为主料还是配料出现;而勤奋就是厨师的技艺。一盘菜究竟是否美味,最重要还在于厨师的技艺。

学术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四、学牛吃草:善于反刍——拓展文本 (拓展探究)

1、通过讨论、交流,我们可以把作者对取得成功的条件归纳为A、成功需要天资B、成功需要机遇C、成功需要勤奋D、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勤奋。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观点,为之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对成功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成功所需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你认为成功还有哪些因素?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公式,并形成自己对成功的多样化理解,保持人生的弹性和张力。

我们时常会羡慕他人取得成功,慨叹命运对自己不公,学完季羡林老先生的这篇文章相信每位同学都知道该如何去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脚踏实地,勤奋不懈就能成功。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确定目标,勤奋努力,抓住机遇获取成功。   

六、学以致用——赏心悦目 (布置作业)

作文《我看成功》,不少于300字。(或你人生的目标(预期)是什么?并具体规划一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你准备怎样去做?)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