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北环中学基于课程标准的和谐合作互动教学案
学段:九年级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 课型:新授课
执笔:宁静 审核:
班级: 学生: 2010年2月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并掌握文言词句的含义;
3.能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说出诗人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
一.自主学习与尝试
(一)教师导学:
1、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 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后世称其为 ,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
2. 本诗写于 时期。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了一系列忧国感时的千古名篇,我们学过一篇《春望》,你还记得吗?
3.解题:“……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二)自主学习与尝试
1.请为下面的字注音
(1)风怒号( ) (2)高者挂罥( ) (3)沉塘坳( )
(4)倚杖 ( ) (5)俄顷 ( ) (6)布衾 ( )
(7)大庇 ( ) (8)突兀 ( )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高( ) (2)三重茅( )
(3)挂罥( ) (4)飘转( )
(5)呼不得( ) (6)漠漠( )
(7)向昏黑( ) (8)恶卧( )
(9)雨脚( ) (10)安得( )
(11)大庇( ) (12)寒士( )
(13)突兀( ) (14)见此屋( )
3.翻译下列句子。
(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合作互动解疑
(一)小组合作:各小组按顺序(自定)逐句交流自主学习与尝试的内容,小组交流后的共同疑问用“△”做好标记,并请小组代表板书在黑板上。
(二)全班交流解疑
三.课程目标提升
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每一小节主要内容。
2、根据第一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3、茅草被风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呼不得”就只能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却用了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请联系前后文说说你的看法。
4、“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段,结合全诗内容,在“诗人”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表达你对诗人的认识。
杜甫是 的诗人
理由:
四、巩固练习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翻译句子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3)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2)连用比喻,描绘诗人困窘生活的诗句是:
(3)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常州市北环中学基于课程标准的和谐合作互动教学案
学段:九年级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 课型:新授课
执笔:宁静 审核:
班级: 学生: 2010年1月
基础题:
一、根据要求默写原文
(1)茅飞渡江洒江郊, , 。
(2) ,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 ,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二、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
四、问答题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一节诗写“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3)(4)有人认为,全诗中写得最为传神的地方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把被子比喻为“铁”好在什么地方?小孩为什么会“恶卧”呢?你从“娇儿”一词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高题:
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3)
2、面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行为,诗人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他会叹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
3、请任选一段设计朗读,并说出安排轻重缓急、快慢节奏等朗读技巧的原因。
中考链接:( 07年山东威海中考题 )
根据提示,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 , ”(《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对朝廷昏庸、国家动荡的时局,晚年的他只能以“ , ”(《登楼》)来抒发个人感慨。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与尝试
(一)教师导学:
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 歌行体(自由体、乐府) 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后世称其为 杜少陵 ,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现实 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诗圣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诗史 。
2. 本诗写于 安史之乱 时期。《春望》略
(二)自主学习与尝试
1.请为下面的字注音
(1)风怒号( háo ) (2)高者挂罥( juàn ) (3)沉塘坳( ào )
(4)倚杖 ( yǐ ) (5)俄顷 ( qǐng ) (6)布衾 ( qīn )
(7)大庇 ( bì ) (8)突兀 ( wù )
2、3略
三、课程目标提升
1、概括参考:第一段: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第二段:群童抱茅,倚杖自叹。第三段:屋漏衾裂,彻夜难眠。第四段: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2、参考:猛烈的秋风
分析:“怒号”,大声吼叫,状风势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飞渡”、“洒”、“挂”、“飘转”、“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卷”字不仅很形象化,有力度,而且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 ”—“飘转”—“沉”相对应,更显秋风的猛烈无情。
3、准确。因为 “老”字一词更多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茅屋虽然简陋,却是诗人一家在友人的帮助下历经千辛万苦才建造起来的,是仅有的财产,面对凄寒苦雨,无力保护家人也无法改变家人生活状况,内心困苦。身体极度虚弱,未老先衰。同时诗人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对国家前途、对动乱社会造成的人民贫困、灾难忧心忡忡,心力憔悴,更显苍老。
4、“忧国忧民”一词最好。因为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体现出诗人的这种品质。杜甫自己受冻还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
(可以由此补充介绍《自京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等句子,及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和《又呈吴郎》诗,进一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扩展补充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说明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记住这些令人钦敬、令人敬仰的名字以及他们留下来的千古绝唱。)
四、巩固练习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略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2)连用比喻,描绘诗人困窘生活的诗句是: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第二课时
基础题
一、二略
三、对仗 比喻 比喻 对仗 夸张
四、
1叙述: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的痛苦。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2、即使要盖一间简陋的草屋,他也是求亲告友、东借西凑、费劲周折,好不容易才盖起这么一个勉强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又把这临时的居所也给毁了。面对破败不堪的茅屋,面对无情的凄风苦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儿挨冻受饿,那种难堪,那种痛心,那种无奈,那种悲愤,可想而知。难怪诗人的视线会紧紧追随茅草,一会儿飞上高高的树梢,一会儿又沉在低洼的池塘里。原来这茅草俨然成了他的救命草!
3、“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杜甫的小儿子在安史之乱前被活活饿死了。现在还剩下这么一个儿子,却跟自己颠沛流离。如今又家徒四壁,甚至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燥地方的屋子里,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睡相呢?恐怕还经常做噩梦吧?但是,身为父亲,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所以,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羞愧、心疼、无奈和痛心啊!此时此刻,诗人已经肝肠寸断,他心里一定在心疼地呼唤:我可怜的娇儿呀!这里的娇儿可以理解为娇嫩、娇弱的儿子。
提高题
1、(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2、略。只要能围绕个人命运和国家苦难来说即可。
3、参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起势稍高,语速较慢。前两句语气偏重,“怒号”、“卷”等应重读,读出风之猛烈。后三句应边读边想像诗人视线紧紧追随茅草远去的情形,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的痛心之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前两句应读得短促,音色浑浊,读出老弱之态和气愤之情。读后三句要边读边想像诗人想要大声疾呼却喊不出来的情形,“呼不得”的“呼”和“自叹息”的“自”,字音可拖长,“息”字却要读得短促又略带感叹气息,读出诗人的痛惜和无奈之情。)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读前两句,想像乌云翻滚、大雨即临的情景。“定”“黑”等字可读得短促有力。读三到六句,想像布被似铁、屋破雨滴的艰难处境,语调戚戚,“铁”“裂”等韵脚要读得干脆有力。最后两句中,“何由彻”三字的音调可作拖长处理,读出诗人凄苦、激愤之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 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读这几句话,语调要高,语气要强。“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整个诗节要读得连贯,以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中考链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