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教学资源>>课件荟萃>>作文课件>>文章内容
居高声自远——文章主题的确立
信息时间:2012-10-28     阅读次数:
 

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主题的要求。

          2、依据主题层级评价表,能辨别文章主题的等级,同时也能了解自己写作中关于主题的缺点。

          3、能够修改文章,提升文章的主题。

一、            导入语

进入初三,我们已经进行了几次作文强化训练,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在批改中也发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好多同学不会从材料中提炼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因此文章的主题显得不够突出,不够鲜明,不够深刻。那么,如何在提炼主题方面有所突破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清楚地了解什么是主题?对主题的要求是什么?提炼主题有什么好的技巧?本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今天的课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二、知识屋

1)什么是主题

(过渡语)什么是文章的主题呢?请同学来谈一谈

主题,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

2)主题的要求

(过渡语)好,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文章主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对文章的主题有哪些要求?我们一起来看学过的三篇文章,想想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最后一课》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鼎湖山听泉》作者写了自己在鼎湖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从中领悟出一定的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林中小溪》文章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起障碍的顽强精神,透露了融入了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从中,我们是否可以发现主题的要求呢?

主题的要求主要有四点:

    一是要鲜明。文章歌颂什么,批评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二是要正确。中考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议论文要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不要表现阴暗面,消极的主题,或价值不大的东西。

    三是深刻。就是要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要能在常人的观点或说法上再进一个层次。

四是新颖。想别人不曾想,写别人不曾写,别出心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教学操作:主题的四点要求结合层级表逐层出现。

层级

确立主题发展性评价层级参照标准

C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主题不清甚或没主题;主题虚幻,缺乏生活基础;主题灰色,格调不积极或不健康;④主题分散不集中;⑤主题和标题不吻合。

B

有正确、清楚、健康的主题,主题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同时也具有以下不足之一:主题没有价值或幼稚、肤浅;主题分散不集中或不突出。

A

有正确、鲜明、积极、健康、集中的主题,有生活基础,给人贴近生活的合乎逻辑的艺术的真实感。但同时也具有以下不足之一:缺乏哲理性;缺乏新颖性。

A+

主题正确、鲜明、深刻、新颖。

 

三、辨析

课前请同学预习了学案,接下来请依据层级评价表,给三篇文章分别打一下等级,并说明原因。

 

四、修改

(一)刚才我们分别给三篇文章打了等级,而且都说明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大家有没有发现主题不明确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以第一篇为例,来探究一下这篇文章主题的不明确的原因。下面请同学再读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文中没有画龙点睛的议论句或抒情句。

②在事件描述中,记叙没有紧扣主题。

(二)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华丽转变”,尝试着让这篇文章的主题上升到A级。

1)学生写作。

2)四人小组交流

3

方法

    事件描述中,记叙紧扣主题,突出细节描写。

    有画龙点睛的议论句或抒情句

五、总结:

要想作文有深刻的主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v     1、丰富生活阅历、拓宽知识面。

v     2、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v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v     4、勤于思考。

v     5、多角度思考问题

v     ……

提炼主题,要求我们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观察生活,这样,你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才能挖掘新颖的主题;同时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这样才能体会真情,写出真情。否则,你就只能闭门造车,凭空臆造,写成的文章也只会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所以,请同学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吧。

 

 

 
5478.ppt
5479.doc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