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柳叶儿》是七年级苏教版下册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二单元从写作体例上说是散文单元,本单元要点是品味、学习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柳叶儿》这篇课文属于时令性的写景抒情散文,是当代作家宋学孟的作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柳叶的故事儿,把人们带入了那个苦中带涩的时代。设喻精巧,农村景致描写十分优美。学生通过前面散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散文欣赏的方法,这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赏析的好文本。并从赏析中,唤起同学们对那段困难岁月的关注,体会过去父辈的艰辛,从而能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学情分析】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于这个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是特别清楚。根据与该班任课老师的交流,我了解到以下一些情况:七(14)班的学生,比较活泼,课堂参与性一般,学生参与面不是很广,思考问题的思路较为狭窄,不过有部分同学发言质量较高,能对文本作深入分析思考。
就总体而言,学生已经掌握了对于散文基本的文学常识,具备了对描写环境语句的基本赏析能力,但是对于语句背后的情感领会不是很深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增强语句赏析能力,更加深刻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苦中有乐,乐中有苦”的内涵。并且现在的孩子处于娇生惯养的状态,很难理解“苦日子”含义,甚至不明白文中作者之所以抢柳叶儿的艰辛,将其放大,也就意味着学生感恩之心的淡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重视自己感恩之心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妙趣横生的描写,通过具体的句子赏析,领略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丰富语言情感积累。
2、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紧紧抓住“乐中带苦,乐中带涩”这个神,领略文章的思想内涵。
3、了解柳叶背后的苦乐含义,培养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句子赏析,领略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丰富语言情感积累。了解柳叶背后的苦乐含义,培养感恩之心。
【教学难点】
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紧紧抓住“乐中带苦,乐中带涩”这个神,领略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初识柳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依依,多么诗情画意,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之物,从未想过视之为食物。今年的二月似乎特别寒冷,但蒋老师还是摘了些嫩芽,煮好后带来给大家尝尝。
请同学品尝,并告知同学柳叶的滋味是什么样的。
——(预设)苦中略带些涩。
就是这苦吟吟的柳叶儿救过很多人的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曾受过柳叶救命之恩的宋学孟所写的《柳叶儿》。
二、 回忆柳叶。
1、在PPt上,老师给出了一些词语,大家先来看看,是否都认识?并且回忆一下,这些词在文中是在怎样的语境中运用的。
苦涩 在作者的记忆中,柳叶儿的味道是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
瓜秧 那一年的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
捋下来 把柳叶儿捋下来吃。
逞能 从小就喜欢爬树逞能,在摘柳叶时刚好发挥了大作用。
凉飕飕 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兀地 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
攥干 把柳叶儿攥干了剁碎。
一茬 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
——(预设)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可见大家都是充分预习了的。不仅字词没有问题,顺带着把文章内容也预习地很好了。
2、在预习的过程中,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柳叶会救人的命?为什么天那么冷,还要去抢着摘柳叶儿呢?
——因为当时是饥荒。
文中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述的?
——三个“光”。
——这次非常严重的饥荒,我们称之为是三年自然灾害。有同学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听说到一些关于那个年代的事情?
——(学生自我发挥)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中国的大饥荒是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对这一点,当代严肃的学者、历史学家都已予以肯定。中国科学院一九八九年发表的国情报告这样说:“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万人,成为20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三、 细品柳叶。
现在,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争抢柳叶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吧。
柳叶儿的滋味,在一开始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是苦中略带些涩。那作者在回忆的时候,童年发生的事情是快乐的还是苦涩的?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预设)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给大家时间进行四人的讨论。乐的表现有哪些?苦的表现又有哪些?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 乐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苦
爬树摘柳叶儿(表现之欲) 冷的痛苦,抢得辛苦
放开了吃到饱(口舌之欲) 事物缺少,难得吃到饱
优美的环境(大饱眼福) 美景变美食,无心欣赏
——让学生在找出相关语句的时候,对语句做适当的分析。尤其是对于景物的两段描写。
四、 感悟柳叶。
给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是愿意生活在那个饥荒的时代还是现在的时代?
——(预设A)现在的时代。我们庆幸自己不必经历那样的生活,对于那时的感触并不是特别深。但是还有那么些人在生活的边缘苦苦挣扎。
——(预设B)过去的时代。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不需要读书,不需要考试,每天随便怎么玩。
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饥饿,但即使是当今这样繁华的社会,仍有这样一些与大家同龄的孩子在生活的最低线挣扎。
观看一些图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文章内容,就你感受最深的一副画面,谈谈自己得到的触动,谈谈自己的苦乐观。
五、 寄语柳叶。
时光已流逝,抹不去苦涩的记忆;柳叶又抽芽,牵动着如歌的情思。同学们让我们记住柳叶的那个时代吧!因为柳叶时代的情感熏陶了我们的灵魂,丰厚了我们的思想积淀。但愿它能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珍惜现在的生活,用真正的幸福装点自己的人生。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相类似的阅读,如《榆钱饭》、《挖荠菜》等,结合课上所学,在随笔本上写下自己的所得所感,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乐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苦
爬树摘柳叶儿(表现之欲) 冷的痛苦,抢得辛苦
放开了吃到饱(口舌之欲) 食物缺少,难得吃到饱
优美的环境(大饱眼福) 美景变美食,无心欣赏
【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叶儿活命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在家可说是集很多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在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所以我在设计此教学方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问题。
这节课的亮点在于一开始的实物导入,用真实的味觉感受“苦”的滋味,以及后面观赏一些具有震撼性的图片。因为这些图片中的主角都是孩子,甚至有些场景就是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有些图片更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加强冲击力。因此学生受到了震动比较大,也更深刻的理解了本文的主题。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的“苦”“乐”分析,侧重学生语文分析及理解能力的训练。
课顺利结束了。但由于是借班上课,对于学生的学情分析不是特别充分,整个课堂的调控性及学生答题的调动上,还不够到位,还有需要自己以后改进的地方。并且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
柳叶儿.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