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一路花香
----博爱教育集团英语课例研究掠影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博爱小学主动发展,谋求变革,倡导科研兴校,不断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
2011年10月我校引进南京师范大学“课例研究”这一合作项目,旨在依托高校和教研部门的合力来提升英语教研组成员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打造科研型的教研团队。2011年11月到2012年6月间,我们在南京师范大学刘学惠教授,市、区教研员黄晓燕老师和薛红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两轮课例研究。
最初这两轮课例研究着眼于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研讨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维品质与知识教学之间的平衡点。经过三轮“教学设计一课堂观察一研讨反思”的循环,基本形成了“阅读前抛出问题,预测情节——阅读中,整体感知,突破难点——阅读后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的教学模式。全组教师通过访谈、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数据采集(包括音频/视频记录的小组会议,研究课)等形式,利用课例研究这一平台积累了经验,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初步形成了“以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观察到的问题和困惑,总结一系列的经验教训,并运用于实际教学”的教研理念。
改变—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我们的课例研究和以往教研组常规的练兵课有很大的不同,具体体现在:
一、改变听课内容,变关注教师为关注学生。
以往的观课我们的关注点通常是教师,看教师的语言组织,执行教案的顺畅度等。课例研究中的观课我们采用点面结合的观课方式,把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身上,有关注到全班三种层次的学生个体,也有关注全班集体反应。我们把听课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听课前有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获取学生全面的、真实的课堂表现。有“备”而听、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尽量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二、改变听课形式,变课堂实录为观察量表。
课例研究的观课表与以往的课堂实录不同,由以往的教师主体观课表改为学生中心的观课表。通过这次的课例研究活动,我们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到学生的层面,发现了很多之前忽略的问题。比如后进生在课堂上到底学得怎么样,他们需要怎么样的帮助,他们更喜欢怎么样的学习方式,那些教学环节可以让落后的孩子重获信心等等。课例研究的观课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观课。以往是属于比较随性的,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此次在观课之前的探讨中,我们就提出问题,然后在观课表中将大家预设的难点用星号标出,让大家在观课时有所侧重,更好地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三、改变评课内容,变泛泛而谈为聚焦主题。
以往练兵课后的评课,存在“老好人”现象,“不说好,不说坏,免得惹人怪” 。有碍情面,评课敷衍了事,走过场。大部分是虚假的评议,只讲赞歌,不讲缺点。
进行课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而是让大家一起共同感受“乐趣”和“困难”所在,围绕主题,对课堂上生成性现象和资源进行探讨。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评课时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听课时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使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
四、改变评课形式,变专家讲堂为人人参与。
以往练兵课后的评课,经常是发言只有三五人,评议只有三言两语,或仅仅是聆听领导专家一言堂。老师们评的少,听的多,参与积极性也不高。此次课例研究,不同于以往的教科研培训,教师从被培训者转变为真正的研究者,教师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在与专家对话、与教研员结为研究伙伴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专业引领,一方面又是进行平等的合作,每一次,研讨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过程中,富有经验的一线教师提出的金点子总能令思维峰回路转,老师们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充分尊重教师的参与需要,致力于建设有利于围绕问题对话交流的语境,为教师创造安全的、能充分敞开的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培养教师的对话交流能力。
收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此次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教研组成员们最大的收获是观念的转变。通过研究,大家达成共识: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要改变以知识为本的被动吸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实践,思维,合作,交流与创新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英语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所在。这样基于学生立场的研讨,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通过课例研究这一形式,打造一个师生成长的共同体,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随着课例研究的推进,一次次的交流,争论,思考,让智慧的火花绽放,老师们思索着、收获着、进步着,学习到了教科研方法,体会到了参与教科研的乐趣,并能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研究。课例研究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熔炉。
教研组内每位老师在每轮课例研究结束后,都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点滴心得:
(李玲老师)对于语篇教学,在此之前还是比较困惑的,因为不知道教学的比例,因为总是执念于要面面俱到,又想整体呈现,又想把语言知识点全部教给学生,结果,往往在备课的时候就四不像了。而且自己也会在上课的时候手忙脚乱,所以,对于语篇教学还是有惧怕心理的。
在这一轮的集体研讨和三次磨课的过程中,我的思路越来越明晰,尤其是在自己上了一遍之后,感觉更加透彻,一节阅读课,一个语篇教学,未必要面面俱到,也并不是要老师在一课时里把所有的语言点都展示出来,我们所要做的,在这一课时里,只要整体感知,有一些语言知识点我们都可以在第二、第三课时里解决。我们只要明确你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确认主题之后再进行备课。
(高洁老师)记得第一次研讨确定教案的时候,大家各自坚持自己预设的方式,僵持不下的时候,黄老师的一句“任何一个环节和活动的设计,大家都要想想背后支撑的理论,你是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让大家不再固执己见,而是更多地去寻求设计背后的合理性,实效性。我觉得这样的合作方式非常好,各位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在思维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互相学习。
(许吇老师)观课议课,让教师团队成长。观课议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的性格色彩、反思能力,独立概括和总结能力、教学水平、个人成长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内向的教师变得善于表达,老师的反思能力在没稿子的议课中飞速发展,上课时更加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反应,每位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传递,而是一个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共享过程。
分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博爱英语教研团队的每位成员体尝到研究的成果和乐趣的同时,我们不忘将点滴的心得和研究的方法与区、市的教育同仁们分享。2011年12月,我们研究团队与二实小教育集团合作,展示了课例研究的课堂观察方式,并向与会的老师们介绍了课例研究的优势和做法。2012年2月,常州市小学英语教研组长会议上,我们团队的教师代表向全市各小学的英语教研组长推广了课例研究这一行动研究的方法,真正起到了在区域内带动和辐射的作用。
2012年7月,世界课例研究协会<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Lesson Studies (WALS)>接受了刘学惠教授的研究提案《课例研究,中国教师学习的平台(博爱小学英语教师研究案例)》。届时,刘教授和和博爱研究团队的教师代表将参加今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课例研究2012国际学术会议。这是对我们一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常州市小学英语教学界与世界级的教研组织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与各个国家专家和一线教师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平台。
本学期我们博爱英语教研组将抓住三年级启用新教材这一契机,在小学英语起始年级展开课例研究。与前两轮课例研究不同的是本学期的研究将主打“自主”牌,由上一学年的专家引领扶持慢慢转变为由扶到放的自主研究和专家指导相结合。
我们会坚定脚下的步伐,在课例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相信我们的前途必定一路花香。
(博小英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