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情分析:
《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中一首古诗,它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是一首叙事讽喻诗。诗人欲通过作讽喻诗达到“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这是中学教材中极少的体现民生、关注农民生活、表现知识分子良知的文学作品。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田中拾麦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的叙事诗较为浅显,诗意并不难懂,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诗人相隔甚远,加之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学生要把握诗情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涵咏,来品味诗中的情。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增加个性化体验,更深入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描写麦收季节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凄惨处境,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深刻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学情分析:
新闸中学的学生大部分大部分来自农村,但这些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比较受宠,对农业生活比较陌生,他们属于生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的人。他们对古典诗歌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缺乏深入的思考,更不能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理性的阅读欣赏,需要教师的良好解读和巧妙引导激发他们的阅读激情。
《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纠结只因这一字
1、刚才同学们走近乐天的诗篇,读着油墨芳香的文字,读到了刈麦人的生活 。你是从哪些文字品出的?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
那苦翻卷在暑气炎光里。
2、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刈麦人的心灵之声吗?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的好请介绍经验)
4、教师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刈麦者的诗句。
四、心碎只为这一句
1、刈麦人是苦的,那么诗中其他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谁更苦?为什么?
3、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五、怎一个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别扮演贫妇和诗人:
1、以诗中字词为依据,揣摩贫妇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依据文本,说说你听了贫妇诉说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过本文说说你认识的白居易。
六、遥寄乐天: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 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免除课本费。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
, 。
, 。
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观刈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