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教学资源>>课件荟萃>>七年级下册课件>>文章内容
观刈麦
信息时间:2012-09-21     阅读次数:
 

教情分析:

《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中一首古诗,它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是一首叙事讽喻诗。诗人欲通过作讽喻诗达到“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这是中学教材中极少的体现民生、关注农民生活、表现知识分子良知的文学作品。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田中拾麦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的叙事诗较为浅显,诗意并不难懂,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诗人相隔甚远,加之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学生要把握诗情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涵咏,来品味诗中的情。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增加个性化体验,更深入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描写麦收季节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凄惨处境,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深刻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学情分析:

   新闸中学的学生大部分大部分来自农村,但这些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比较受宠,对农业生活比较陌生,他们属于生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的人。他们对古典诗歌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缺乏深入的思考,更不能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理性的阅读欣赏,需要教师的良好解读和巧妙引导激发他们的阅读激情。

     《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纠结只因这一字

1、刚才同学们走近乐天的诗篇,读着油墨芳香的文字,读到了刈麦人的生活              。你是从哪些文字品出的?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字上,

那苦翻卷在暑气炎光里。

2、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刈麦人的心灵之声吗?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的好请介绍经验)

4、教师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刈麦者的诗句。

四、心碎只为这一句

1、刈麦人是苦的,那么诗中其他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谁更苦?为什么?

3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五、怎一个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别扮演贫妇和诗人:

1、以诗中字词为依据,揣摩贫妇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依据文本,说说你听了贫妇诉说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过本文说说你认识的白居易。

六、遥寄乐天:

材料1:20043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061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 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免除课本费。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

                                   

                                    

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观刈麦.ppt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