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教材教法>>教材分析>>文章内容
《两小儿辩日》的语文教育价值及其教学策略
信息时间:2012-09-17     阅读次数:
 

一场经典生动的辩论赛

 

——《两小儿辩日》的语文教育价值及其教学策略

    

一、两千年前的一场辩论赛

在两千多年前,曾经有过这样一场生动的辩论赛。

这是一场很正规的辩论赛。这场辩论赛有正方、反方,有辩题,有主持人,有评委。正、反方各自为自己的辩题提供了很好的论据。最后评委还进行了点评。总之,当下辩论赛应当具有的各种要素一应俱全。

这又是一场很有特色的辩论赛:其一,辩论赛的规格是很高的,它的主持人和评委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其二,这位主持人和评委不是辩论赛的主办者请来的,而是孔子主动担任的。其三,这场辩论赛的主办者是辩手自己,或者说,是双方辩手自己主办了这场辩论赛。更准确地说,是双方辩手自发地进行了这场辩论。其四,辩题是双方辩手自己确定的,而不是毫不相干的人为了组织辩论而生硬地规定并用抽签的方式生硬地决定的,这样的辩题和辩论更自然,更有生命力。其五,辩论的结果竟然没有胜负。其六,大评委孔子竟然也不能确定孰是孰非。其七,辩手们竟然敢于笑话大评委、大学者孔子。

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太阳早晨近中午远/太阳早晨远中午近”。这是一对有趣的辩题。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始终是人类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是一对高层次的辩题。两千多年前,人类对自然界、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还所知甚少。这一对辩题,或许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前沿的问题,代表了当时科研水平的高度。这是一对从生活实践中来的辩题,生活经验让人们感觉到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有直观的区别。这与眼下一些不疼不痒,无病呻吟,为辩论而辩论的辩题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这又是一对高难度的辩题,因为没有任何资料可供查阅,更不用说互联网了。同时,这也是一个逻辑性较强的辩题。一方面,双方的观点构成了反对关系,即不可同真却可同假,这样的辩题比矛盾关系的辩题思考与论辩的空间大,有张力。另一方面,辩题匀称,平稳,公平,这一点从辩论的过程也可以看出。

这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

首先,双方辩手能够从不同角度陈述理由,进行论证。正方为“太阳早晨近,中午远” 这一论点提供的论据是“近者大,远者小” 和“太阳看起来早晨大,中午小”。这是从大小与远近的关系来思考问题。反方为“太阳早晨远,中午近” 这一论点提出的论据是“远者凉,近者热” 和“太阳早晨感觉凉,中午感觉热”。这是从凉热与远近的关系来思考问题。这样的论证恰好体现了辩论的价值,在于促进大家全面地认识事物。

其次,双方提出的论据是真实的,而且是共识。从真实的理由出发,才能获得真实的结论,这样的讨论或辩论才有意义。从共识出发,讨论或辩论才能得以进行,否则辩论就将沦为吵架。

第三,双方的理由可以使各自的观点获得解释力。(两小儿的论点和论据均为两面对举,为便于分析,取其一面简化之。下同)

正方:                          反方:

近者大。                        远者凉。

太阳早晨近。                     太阳早晨远。                   

所以,太阳早晨大。               所以,太阳早晨凉。

这是两个有效推理。

第四,双方的理由又不能确证论点。论点能够解释一个事实,只能说明事实对论点有一定的支持力,但这样的支持是归纳的,需要有许多类似的事实才能获得较强的支持力。而下面的演绎论证又不能成立,因此。两小儿提出的理由不能确证各自的论点:

正方:                          反方:

近者大。                        远者凉。

太阳早晨大。                    太阳早晨凉。

所以,太阳早晨近。              所以,太阳早晨远。

这是两个无效推理。不能确证自己的论点,这在辩论中是很正常的。两小儿的论点不可同真。如果双方都确证各自的论点,反倒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第五,这些理由正好可以驳倒对方的论点。

正方:                         反方:

远者小。                       近者热。

太阳早晨大(不小)。            太阳早晨凉(不热)。

所以,太阳早晨不远。           所以,太阳早晨不近。

这是两个有效推理。正方小前提中“大”是对大前提中“小”的否定,因此结论中以“不远”否定大前提中的“远”。反方小前提中“凉”是对“热”的否定,因此结论中以“不近”否定大前提中的“近”。

第六,辩论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反双方提出的论据对于论点的支持力和对于对方论点的反驳力完全相同。

第七,辩辞生动。这里有形象的比喻,还有反问的句式,使辩辞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生动。

《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准确、简洁、恰到好处地描写了这样一场生动而经典的辩论赛,让两千多年后的人们叹为观止,并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二、《两小儿辩日》的语文教育价值

《两小儿辩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语文教育价值。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好。《两小儿辩日》通过两小儿的话语所表现的大自然是那样的美好,可爱。这里虽然没有山的雄奇和苍翠,没有水的柔美和浩渺,然而大自然却是那样的神奇:太阳早晨大如车盖而中午小如盘盂,早晨沧沧凉凉而中午却如探汤,其间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啊!

体验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两小儿辩日》为我们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生动画面。故事里的两小儿是那样的天真,快乐,无忧无虑。他们的快乐是与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观察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渴望了解和理解它的奥秘,他们思考着,讨论着,在思考和讨论中享受着他们的快乐。这样的快乐不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是精神的享受。这样的精神享受与名誉地位无关,乃是人类最高尚的精神境界。

学习探索自然奥秘的方法。《两小儿辩日》文章虽短,却有着深刻的方法论意义。从宽泛的意义上说,这里有观察、思维、讨论;就思维层面而言,这里有逻辑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正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辩证方法,才使得这场辩论成为可能。从逻辑层面上说,这是假说的逻辑方法,是假说的证实与证伪。人们对一些事物或想象不能解释,往往要作出假定性的解释,这种假定性的解释就是假说。假说是通向真理的桥梁。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就是用来解释大西洋两岸对应现象的假说。假说需要证实或者证伪。假说如果能够解释一个事实,那么这一假说就获得了一个支持。但还不能证实假说,因为从事实到假说使用的是肯定后件式的假言推理,没有必然的保真性。一个假说需要解释很多事实才能获得证实,因此,假说的证实往往需要长期的艰苦工作。但假说的证伪却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有一个事实否定这一假说,假说就被证伪了,因为假说的证伪使用的是假言推理必然有效的肯定后件式。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假说的证实与证伪。一儿根据“太阳看起来早晨大中午小”这一现象提出了“太阳离地球早晨近中午远”的假说,另一儿根据“太阳早晨凉中午热”的现象提出了“太阳离地球早晨远中午近”的假说。这两个假说正好是相反的,所以才要辩论。辩论的过程正是假说的证实与证伪的过程。一儿以“太阳离地球早晨近中午远”这一假说解释了“太阳看起来早晨大中午小”的现象,使假说获得了一个支持。另一儿以“太阳早晨离地球远中午离地球近”这一假说解释了“太阳早晨凉而中午热”的现象,也使假说获得了一个支持。但他们都尚未证实自己的假说。相反,他们提出的现象却正好可以证伪对方的假说。一儿以“太阳看起来早晨大中午小”的现象能够证伪另一儿“太阳离地球早晨远中午近”的假说;另一儿以“太阳早晨凉而中午热”的现象能够证伪“太阳离地球早晨近中午远”的假说。现代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从宏观的意义上说,太阳早晨和中午与地球的距离大致相等。当时的孔子却不知道,所以“不能决”。然而孔子“不能决”的最深刻的原因却并不在于不具备我们今天的科学常识,而在于不具备演绎推理的逻辑知识,因而也不具备假说证实与证伪的逻辑知识。否则,根据两小儿的论题被相互证伪,就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出“太阳早晨和中午与地球的距离大致相等”这一命题。说寓言中的孔子不具备相应的逻辑知识,其实是寓言的作者和整个时代的人都不具备这样的知识。“不能决”,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困惑。我们的先哲的思想离今天的科学知识仅一步之遥,与一个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其原因恰恰在于逻辑科学的发展尚未提供必要的思维工具,这说明逻辑的思维工具何等重要?

培养科学精神。《两小儿辩日》中尊重事实、崇尚论证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从形式上说,《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精美的先秦散文,作者以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探索自然奥秘的深刻思想。说是两小儿辩日,其实是作者自己在辩日,是自己对于大自然的两种不同的猜想在辩论。说是孔子不能决,其实是自己不能决。抽象的思想形象地表达,这既是作者的言语智慧,也是许多先秦散文的共同特色。这种语言艺术,在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阅读《两小儿辩日》,正可以使学生领略和学习文本的语言艺术。

当然,《两小儿辩日》作为文言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价值无须赘言。

《两小儿辩日》具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语文教育价值,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它是当之无愧的。

三、《两小儿辩日》的语文教学策略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应当采取诵读、口译、讨论、讲解交叉反复的教学策略。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不读就是不务正业。文言文的教学,更应当多读,以加强语感。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则应熟读成诵。《两小儿辩日》的教学正应如此。这里应当有范读、自读、试读、熟读、背诵的不同环节。由范读开始,继之以自读、试读,在试读时正字正句。

口译也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两小儿辩日》文字浅显,篇幅短小,两三位同学分别翻译全文,比较优劣,教师适当匡正便可完成这一环节,用时不多。

讨论是理解文本文化内涵与表达形式的重要方法。《两小儿辩日》的讨论可集中于如下问题:(1)你同意两小儿的论据吗?(2)两小儿的论点能解释各自提出的现象吗?(3)两小儿的论据能否证明各自的论点?(4)两小儿的论据能否驳倒对方论点?(5)如果两小儿的命题都虚假,我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6)孔子为何不能决或者不能决什么? 问题(1)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寻求共识的论证观念,因为如果论据不是共识,论证和讨论就无法进行下去,或者说论证和讨论就失去了意义。问题(2)、(3)、(4)是文本文化内涵的核心问题,即观点与理由的关系,这也是讨论的难点所在。问题(5)(6)是讨论的延伸。上述问题是由浅入深的,有梯度,有弹性,教学时可依实际情形取舍。问题全部解决,收获巨大,堪称思想的盛宴。解决前四个问题,教学已圆满。解决前三个问题,已收获颇丰。

讨论应当解决的问题和实际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是可以有所区别的。为了教学过程不致僵化,教学时可提出有张力的柔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如果让你来当这场辩论赛的评委,你觉得两小儿谁辩得更好?为什么?”

为了学生顺利地克服难点,教师需讲解相关的知识来配合讨论。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说法证明存在着那样一种事实和可能:教师短时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可以超过学生长时间阅读的摸索。关键在于讲的内容、时机和分寸。《两小儿辩日》的教学需要讲解的是关键句的语义分析。本文的关键句是“远者小而近者大”和“近者热而远者凉”。因为“远近”是双方辩论的焦点,“大小”和“凉热”则是各自的理由,而“远者小而近者大”和“近者热而远者凉”是将不同的关键词联系起来的句子。以一儿为例,可分析“近者大而远者小”。“近者大”的语义可分析为“太阳如果离得近,那么看起来大”。“远者小”的语义可分析为“太阳如果离得远,那么看起来小。”接下来是对“如果,那么”这一句式作进一步的语义分析。这一句式学生并不陌生,但对其语义尚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本文正是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语义的最佳语境。因为学生面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正处于“愤”“悱”之时,也正是以适当的知识进行启发的契机。“如果,那么”这一句式的意义在于表达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即“有某一条件就一定有某种结果;反之,没有这一结果,就一定没有这一条件。但没有这一条件,不一定没有这一结果;因而,有这一结果不一定有这一条件。”

根据“如果,那么”的语义,学生可以评判文本中小儿的推理:以猜想解释现象的推理“太阳如果离得近,那么看起来大。太阳早晨离得近。所以太阳早晨看起来大。”是通过肯定条件来肯定结果,因而有效。问题(2)得以解决。以现象证明猜想的推理“太阳如果离得近,那么看起来大。太阳早晨看起来大。所以太阳早晨离得近。”是通过肯定结果来肯定条件,因而无效。问题(3)得以解决。以现象反驳对方猜想的推理“太阳如果离得远,那么看起来小。太阳早晨看起来大(不小)。所以太阳早晨离得不远。”是通过否定结果来否定条件,因而有效。即小儿以自己提供的现象能够驳倒对方的猜想。问题(4)得以解决。这里需要向学生指出的是,“大”可以推出“不小”,但“不远”却不能推出“近”,因为“不远”包括“近”和“距离相等”两种可能。因此,小儿提供的现象虽然可以推翻对方的猜想,却并不能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上面分析的是第一个小儿的推理,第二个小儿的推理的形式与正误完全相同。

此时,可顺理成章地将讨论引入问题(5)。由于两小儿的论点都可被推翻,因此,我们可以必然地推出结论:宏观地说,太阳早晨和中午与地球的距离大致相等。而这一点正与学生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吻合。这是整个教学过程最精彩的地方,或者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潮。学生可以从思维实践中强烈地体验到推理的巨大力量。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文本的熟读背诵结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将愉悦地回味文本精湛的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逻辑学会理事,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咨询专家。

    联系电话:13961737325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