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简析
徐伟健
第一单元
这一单元,共选编了3篇课文,是围绕教师节来选编的。有两方面内容,1、2两课是写老师,第3课是写学生或者说是孩子。体裁各不相同。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主要写“我”小学里教语
课文是按照分总的思路写的,分为三段。第一段(1—7节):
作者采用了详写和略写、具体写和概括写的方法,真实而形象地写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清楚地反映了
课文是一篇记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写人的课文来教。
师恩难忘
17岁教书 同教四个年级
念 讲 娓娓动听讲故事
《陶校长的演讲》是一篇演说词。陶校长要求同学们每天要“四问”,充分表达了
演讲稿是采用总分总的思路写的,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节):“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第二段(2—5节):同学们每天要问自己身体、学问、工作和道德有没有进步。第三段(第6节):如果每天问问自己,各方面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陶校长和同学谈四个问题,实际上提的四点要求和希望。他演讲观点鲜明,语言通俗易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演讲稿。如果我们的校长或老师们在国旗下的讲话,也能这样斟酌,动情地演说,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萌发演讲的欲望。
陶校长的演讲
问身体
谈四个问题 问学问 激励 鞭策
问工作
问道德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都写了机灵、可爱的孩子。《寻隐者不遇》中的童子,巧妙地回答了客人的问题,让师父真正成为“隐者”。 《所见》中“牧童”勤劳、善歌,而且非常胆大,站在牛背上捕蝉。
这单元课文看似很简单,实际上要真正上好,是不容易的。《恩师难忘》既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激之情,也要引导学生展现老师当时的教学情境。《陶校长的演讲》不仅要懂得应该只有每天问自己,才有长足的进步,而且要引导学生感悟
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共选编了4篇课文,是根据秋天这个季节来选编的,内容很接近学生的生活,目的也是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大自然。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诗歌,作者是著名的作家孙友田。诗歌写祖国的山水美丽芬芳,果园、沃野色彩绚丽,这是孩子们的一本绿色课本;希望孩子们走到大自然里去,呼吸芬芳的空气,饱览祖国无限的风光。
诗歌是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写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第二部分(2—5节):到大自然之中去,用心地看、听、想。怎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作者作了生动的提示。首先要“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学习它们的品格;去去欣赏丰收的果园和耕耘着沃野,学习农民的勤劳;这两句的叙述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转换。接着是要注意倾听,倾听“鸣禽”的声音。飞禽走兽、野花都非常有趣,作者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作了提示,承接上节。第4节,紧接上节,仍然写“听”,听青山、绿水的声音;呼吁孩子们要有高山的豪情,要有大海的胸襟。在一天中看些什么呢?第5节作了介绍。第三部分(第6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呼应开头,强调。
作者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对仗非常工整,比喻、拟人用得非常贴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发现 翠竹 松柏 描绘 果园 沃野
和鸣禽野花联欢 倾听山水的声音
登青山饱览风光 奔大海显示胸襟
早晨看天空云锦 黄昏让微风吹吹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课文写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痴迷昆虫,是痴迷把他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建造了雕像。说明只要热爱,不怕责骂,坚持不懈,就能走进科学的大门。
课文是采用总分总的思路写的,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节):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第二段(2—3节):三天后的一个傍晚,法布尔在暮色笼罩的田野里,终于找到了会唱歌的纺织娘。第三段(4—10节):一天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回家,两个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受到了爸妈的责骂;可是他仍迷恋着昆虫。第三段(第11节):从小对昆虫的痴迷,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
虽然课文是一篇记事说明道理的文章,但是对法布尔形象和周围事物的描写很生动,语言是优美的。紧紧围绕课文的题目,重点写法布尔捡贝壳和石子的事情,为雕像的设计作了具体的说明。
装满昆虫的衣袋
法布尔从小着迷
暮色田野找纺织娘
放鸭 捉甲虫 捡贝壳 石子
责骂没阻止住痴迷
建造雕像纪念他
《变色龙》也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课文写“一天清早”,“我们”和中非朋友在采摘四季豆的时候,发现了一条变色龙,后来把它放回了原始森林。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变色龙的形状、生活习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偶然发现一个新的事物,只要仔细观察,才能认识它。
课文完全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自然开头,自然结尾,非常典型。作者不仅观察细致,而且善于提问请教。非洲朋友的介绍有的是直引,有的则采用援引。
变色龙
小李发现“怪物”
“我”细细端详
虚心问中非工人
把它放回森林
《金蝉脱壳》也是一篇叙述性的散文。课文写“我”听了叔叔的话,觉得蝉虫脱壳神奇有趣,就在傍晚观察了蝉虫脱壳的全过程,表达了兴奋的思想感情。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节):“我”听了叔叔的话,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第二段(3—6节):傍晚,“我”观察了一只蝉虫在柿子树上脱壳的全过程。第三段(第7节):“我”看见蝉儿五彩缤纷,蝉壳透明发亮。
这应该是一位学生的习作,是用第一人称记叙的。不仅把自己看到的蝉虫脱壳时的情景,描写得很具体生动,而且恰当地抒发找自己的感情。
金蝉脱壳
“我”叔叔说 神奇有趣
傍晚搜索 盯着蝉虫
开始脱壳 出壳蝉儿
多么奇特动人啊!
大自然确实是一本绿色的课本。在这本书中,展现给我们无穷新鲜的事物,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这一单元的课文,不仅教育、鼓励学生自觉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思考、想象,更要注意告诉他们在大自然中观察、思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