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信息技术>>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灵活处理巧整合 驾驭教材做主人——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秦亚
信息时间:2012-06-06     阅读次数: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型学科,教材因课程本身的特点,总是大篇幅呈现某个操作的具体步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果没有合理地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而只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往往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沉闷,学生也总是进行机械性模仿。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抑制,学习的兴趣也将变谈。因此,想要成功的驾驶信息技术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下载网页》一课为例,谈了谈自己的教学该课时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下载网页 教材处理

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规划人”,要让信息技术课上得既有特色又有效率,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地处理是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觉得轻松快乐,教师教信息技术课顺利高效,因此我坚信信息技术教学不应受限于教材,通过合理、有效的教材处理,让教材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课堂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本文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0课《下载网页》为例,作为抛砖引玉,做了一些尝试。

一、潜心解读教材,有效整合内容

  本课教材从内容上初看会感觉前后联系不大,而且下载网页和移动文件(文件夹)这两个操作内容似乎还有些矛盾,因为网页下载后产生的文件夹以及文件夹中的文件如果进行了随意的移动后,还会造成网页显示不完整等后果。怎样将这类看似有些矛盾的教学内容在一节课中教给学生呢?这时如果教师能站在新课标的高度,透彻地进行教材分析,合理地处理教材,进行二度加工,那么,必定能带给学生一个条理清晰、富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从而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从教学内容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项:学会下载网页的方法,学会移动文件(文件夹)的方法。其特点是把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融合在网络操作中,虽以下载网页为课题,但相对来说,一些基础的文件操作技能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也应该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教学中心的偏移,恰好相反,这些教学活动为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材处理上,我尝试将本课不同方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筛选、重组与整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学会下载网页和移动文件(文件夹)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认识保存网页后出现的同名文件和文件夹,认识复制操作和移动操作的区别,掌握ctrlshift键的运用。我以“寻找龙城之美”为主线,分别设计了“比一比”、“做一做”、“试一试”三个环节。“比一比”是一个小游戏,它的作用是同时处理教学重点“移动文件(文件夹)的方法”和教学难点“复制操作和移动操作的区别”;“做一做”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操作较为简单的“课题”任务“下载网页”,这两个环节完成后,本课的基本教学任务已完成,但如果就此结束,信息技术课堂与校外的软件操作培训班没有本质的差别,对于学生来说也仅仅是学会了一些操作技能而已,既没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于是,我设计了“试一试”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和层层设问相结合,引发了课堂内的集体讨论。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目的、不同层次的设计,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构思布局,自然实施教学

  对于知识点众多、分散且相互之间又缺乏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在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运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教学目标。就本课而言,可以通过这样两步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透彻领会教材意图;从学生实际状况和需求出发(主要从三方面考虑):a.学生的前在状态即原认知水平;b.学生学习新知的原动力;c.学生获得新知的能力和方式。在教师将教学内容内化和对学生实际学情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方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保证建立在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1.注重“前在”状态,导入化解难点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对导入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

  “比一比”小游戏:提供给学生上节课下载的少量介绍常州美景的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进行一次比赛,要求快速分类至“图片”文件夹和“文本”文件夹,评选出“文件管理小行家”。设计此游戏的意图:通过“复制”、“移动”操作的对比,既为后面的探索活动作铺垫,又突破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复制操作和移动操作的区别”。在游戏时,我提供给学生较少数量的文件,主要是考虑让学生在不会用ctrlshift键的情况下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时只提供了两类文件素材,主要是考虑“图片”类文件让学生用原有的技能(复制粘贴删除)完成,而“文本”类文件则要求学生用本课新学的“移动”操作完成,以巩固新知技能。

  以小游戏导入的方式处理重难点,既淡化了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我演示你观看”的痕迹,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新的技能目标——移动文件,同时还实现了新旧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保证了教学过程的连贯性。

  2.揭示本质规律,放手自主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产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愿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新学的知识和技能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能力与变化,也就是学习原动力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学”和“学了有什么用”。为此,我设计了“做一做”环节。

  在提出“下载网页”这一任务后,马上就有学生举手演示使用收藏夹,将示例网页收藏至收藏夹中。我告诉学生这一方法只能帮我们快捷地访问该网页,并不是下载网页,从学生疑惑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并不完全明白我的意思,我故意设下伏笔:请大家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需要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如何正确地下载网页,然后我们再探讨“收藏网页”与“下载网页”的区别。几分钟后,学生基本掌握了下载网页的操作,这时我将教室内的网络断掉,请下载成功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再请刚刚使用“收藏夹”的学生访问该网页,结果一目了然,学生也恍然大悟。这样的设计意图是,虽然下载网页是本课的重点,但该操作本身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达成这一知识技能目标,达成该目标后,再将“‘收藏网页’与‘下载网页’的区别”这一问题作为载体,解决学习原动力问题,让学生自己解惑:为什么要学以及学了有什么用。

  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后产生的“顿悟”,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十分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实践性,力争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激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设立教学目标时,我也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3.层层设问引导,激发探究思维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关注各个层面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有层次的空间。因此,在学生成功完成下载网页的任务后,我设计了“试一试”这一环节,即经历“观察推测验证”这一过程。

  先请学生观察,提出第一问:“我们下载下来了哪些内容?”学生很快回答:“一个网页文件还有一个文件夹。”紧接着,我提出第二问:“这个网页文件名和文件夹名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它们名字完全相同。”于是,我提出了第三问:“既然同名,它们之间就可能有某种联系,请小组内讨论,大胆推测它们之间的关系。”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了:“文件夹中都是与网页有关的文件。”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并问到:“你是怎么获得这个推测的?”学生答:“我们小组通过打开文件夹观看里面的图片文件,发现好像文件夹内有的图片,网页上也有。”我表扬了这个小组,同时问出了最难的第四问:“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能验证我们的观察和推测呢?”短暂的安静,正当我想给学生们指明方法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我们可以通过将文件夹内的文件移走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推测。”“Good idea!对极了,我们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移动文件’的方法来验证!”我开心极了,虽然问了这个问题,但心里并没敢期待学生能有这样的回答,层层的引导,居然在这里得到了提前的收获。观察了,推测了,就剩下最后的验证了,现在钥匙已经在学生手中,让他们探究吧!我快速将学生分为两大组:A组负责移动连续的文件,B组负责移动不连续的文件。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两组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等方法,自己探索出ctrlshift键的用法。这样,这一环节又与“比一比”环节相呼应,既巩固了“移动”操作,又将本课的另一难点“ctrlshift键的运用”分散到该环节来处理。这样处理,使得课堂教学张弛有度且富有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获得了较高的教学目标达成度。

  在处理较难问题时,应通过层层铺垫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自主探究,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会操作的坚决不教,学生不会的能少教就少教,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可行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经过合理处理教材,理顺了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都能够在一种积极的氛围中学习,细心观察、大胆推测、科学验证,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刘旭东 张宁娟 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4月第3次印刷;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8月第2次印刷;

[5]彭钢 蔡守龙主编,《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月第5次印刷。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