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信息技术>>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你“舍得”了吗?——溧阳市第二中学张莹
信息时间:2012-06-06     阅读次数:

摘要:教学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能给学生以答案或简单的技能,而在于是否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信息技术知识纷繁杂乱,软件种类也是层出不穷,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合理的“取舍”,才能榛榛的开展有效教学,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同时也作为学习者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即谓之“得”。

关键字:课堂教学  取舍  投入  舍得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舍得”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细细品味舍得二字:能开能合,能前能后,相反相成,相融相摄,充满着先人造词的智慧,凝聚着通古达今的意蕴。而现在,人们对舍得的理解和运用已远远超出了本意的范围。

 

信息技术知识纷繁杂乱,软件种类也是层出不穷,很多教师喜欢沿着以往的教学经验,习惯不厌其烦地对学习者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但这样的做法,加上上课时的限制,实现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真正培养,相反只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知识更加混乱,抑制其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学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能给学生以答案或简单的技能,而在于是否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老师们转变过去那种知识传授者和垄断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合理的“取舍”,才能榛榛的开展有效教学,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同时也作为学习者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即谓之“得”。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师心理现状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取舍”可不是像说起来那么简单。道理大家都懂,实施起来大家都会觉得别扭。其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关键是个老师舍不舍得的问题。

不难理解老师不舍的原因之一是:总觉得学生什么也不会,教学只能“增”,哪能“舍”,于是就大讲特讲,一堂课下来累得喉疼脑热,而学生呢因为缺乏练习的时间、思维的时间,总是处于懵懂状态,课堂上充斥着这样的一幕:“我听,我忘。我看,有点印象”。

     老师不舍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敢,生怕一放手学生就信马由缰,脱离教学常规。

    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与顾虑又怎样轻言“舍得”呢?别急,还是让我们先正视一下“舍”的真正含义吧。

二、“舍”是“取舍”

新课程标准下教材多种多样、教学方法济济一堂、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教学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如此多的类目不就是要让我们取舍吗?有取必要舍,有舍才会得。看来,教学取舍是必然的要求。问题教学取舍难啊!难在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生活的了解、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对社会进步的关注、对家长的交代。

(一)、自主空间上的取舍   

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所当然“学生”应该是合理取舍的切入点。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慢慢的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变化使他们越来越渴望自由、摆脱管教约束,而正是这种认知规律给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很大的警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程度不一样,我们在课堂上能够赋予他们的空间大小也应有所区别,必须小心衡量,谨慎取舍,否则就会出现空间太大,学生无所适从;空间太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自主性,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绪。

(二)、教学方法上的取舍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方法有五种:讲授法、操练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还出现了许多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基于资源(问题)的学习、项目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给我们的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而如此多的教学方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又该怎样的取舍呢,对此笔者认为既不能“闭关自守,一味保守”,也不能“矫枉过正,一味趋新”,应该批判利用,切合教学需要作出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化的取舍。例如:在偏重理论的章节中比较适用“讲授法”(信息的概念)、“多媒体教学法”(计算机病毒)、“游戏教学法”(硬件纸牌)……;在初识新软件(FlashFrontpageExcel……)的起始阶段可以适用“演示法、操练法、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而在学生实践活动阶段则可以适用:“基于资源(问题)的学习、项目教学法……”。

(三)、教学资源上的取舍

    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经验,唤起其学习的愿望。所谓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包括两种可能,一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教学,二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事例。所以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有取舍,根据学生所属的年龄段、生活的大体背景、基础状况等,并整合其它学科,做到不拘泥教材中的内容,或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和取舍,并对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和发展规律进行补充。例如:在WORD的教学中,我利用学校组织的“我爱祖国”读书征文活动为背景,汇集学生征文,抛出“项目”——制作“学校征文集”。又如:在FLASH中教授“引导线”时整合地理上的“地球的公转”、“形变动画”时引用生物教学中的“细胞的聚变和裂变”。

(四)、目标难易上的取舍

目标的激励作用是指所确立的目标能激发学生观察特定对象的积极性。要使教学目标起到激励作用,就必须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只有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内部需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而教学目标是否具有激励作用,关键在所确立的这个目标是否难易适中,是不是符合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要求。一个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而不懈努力。而一个过难的目标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不敢向前;一个过易的目标又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从而对学习内容满不在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出合理的取舍。而要做出合理的取舍,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目标的激励作用,教师就应当从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上着手,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立难易适中的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

(五)、评价方式上的取舍

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生动、具体的生命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到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发现自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特性的形成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来全面、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从“一把尺子”到“多把尺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和改进的功能。

    这种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也给教师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进行取舍带来了困扰,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在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有以下两组:1、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2、形成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前者适合短期评价,侧重评价的即时性,可以同时进行;而后者偏向于长期学生的发展性,侧重评价的完整性,新课堂教学中往往突出形成性评价,批判结果性评价,但我认为两者的性质不同,形成性评价是质化的过程,而结果性评价是量化的积累,两者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状况,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教学内容的难易、任务或项目的大小等综合因素来合理取舍评价方式。

三、“舍”是“投入”

(一)、“舍”得投入时间

    学生必须舍得花时间、教师也必须舍得下放时间,在以前的教学经验中,让学生课后花时间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舍得”下放时间的主体应放在教师身上,一个敬业的教师不在于你在课堂上花了多少时间在讲课,多少时间在示范,而在于你有没有时间让学生去挖掘自身的学习资源、思考遇到的问题、尝试与反思他的实践活动,并在学生的各个环节中做好引导和帮助的工作。

所以在这点上请身处课堂上的老师能大胆一点、放开一点,下放时间让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体验、质疑、自悟吧。

(二)、“舍”得投入精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教师的引导性,将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这看似是对教师全身心的释放,但仔细斟酌这看似省力的改变却不见得是一种省工的事情,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这个指挥官可不好当,教师不但必须随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还必须及时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例如:在FLASH中我让学生完成一个环保为主题的“风车”的动画时,学生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怎样画才能保证叶片之间的间距是一样的;风车旋转时,没有围绕一个点转、叶片怎样变形……等),有些问题我马上就能给出解决的建议,可是有些问题却不能马上解决,需要仔细实践才能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对此,我认为要想提高教师的引导性、组织性必须舍得投入精力,做好详尽的课前问题预设工作并通过不断自我学习来提高课堂应变的信息素养。

当然,信息的复杂多样性也带来了很多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对此也不必耿耿于怀或面面俱到,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也可进行适当的取舍,要避免课堂因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而白白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三)、“舍”得投入感情

经常听到这样评价学生的话“这个学生,成绩一塌糊涂,玩电脑倒是很有一手的。”“这位学生不但学习差,动手能力也差,但是倒是挺热心的”。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

我就碰到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对于前者,我常常赋予他教师助手的地位,并暗示他要学好信息技术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能学好这门学科,其它学科一定也能胜任,让他增强自信,体验到了自己也有特长、让人欣赏的一面,而要得到持续的发展必须坚持“学无止境”的原则;对于后者,他也自有其可爱的一面,我总是对自己说“要有耐心“,对他说“别急,慢慢来”,在这样的感情投资下,他经常在课后留下来主动为我排排椅子和我说说话。滴水穿石,他的进步在坚持不懈的积累中也有了很大的长进。

所以针对个体差异,舍得情感投入,关注孩子的点点滴滴,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四)、“舍”得投入铺垫

每一堂课的开始我都喜欢说一些“话”,有些话可能和本节课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我从不认为这是“废话”,我认为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教学的一种艺术,它同电影、小说、戏曲一样,能给学生以宽松的氛围、激情的绽放。出色的导入新课的艺术,犹如说书中的开讲,评弹中的开篇,演戏中的序幕。在整个教学中,它起着从生活到课堂、从学生经验到教学内容、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起着课堂第一次信息反馈作用。导入环节还是教师进行课堂第一次调控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所以不要认为课前的铺垫是小事而忽视它,甚至忽略它。

四、“舍”即是“得”

“不舍不得,意为没有付出就不应该有收获;有舍有得,意为做了付出就应该有收获;舍得是一种抉择,还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

当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何不做个懂得取舍的老师,舍弃一些繁文缛节、习惯定势、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与尝试,创设一个轻松的课堂,做一个惬意的教师呢!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下,有计划、有秩序的开展一些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彼此合作中,获得了比平常课堂更多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看书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自己纠错的能力。

我记得在刚开始拥有“舍得”这份心态时,故意在讲课的过程中或下课前预留出几分钟的空隙,一开始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干什么,后来慢慢就习惯了知道自己在自由的这几分钟时间里并不是完全自由没有章法,而是得有任务有目的的去学习。

“舍得”放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游刃有余,老师也才能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收获更多。“舍”即是“得”。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