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英语>>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架设衔接桥梁 寻觅发展渡口
信息时间:2012-05-29     阅读次数:

架设衔接桥梁    寻觅发展渡口

——记常州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暨六年级复习研讨活动

    2012年5月25,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市教研室组织在常州觅渡教育集团六楼演播厅举行了“常州市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暨六年级复习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来自不同层面:有市、区英语教研员,有常州外国语学校英语教研组长曹志娟带队的常外英语教学骨干,有全市各学校的英语教师,还有两位特邀嘉宾——南京师范大学刘学惠教授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Yuko Butler教授。全市近三百名老师齐集觅渡,共同探寻衔接路径,研讨复习方法。

    首先,大家观摩了两节分别由中学七年级英语教师和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师执教的英语课。第一节是由常州外国语学校周铮老师执教的6B Unit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Part A语篇教学。周老师是一位素质全面、富有亲和力的青年老师。她的教学层次清晰,活动丰富。读前,在情景中整体教学新单词;读中,通过三个问题分三段处理A板块教学;读后,通过make penfriends任务进行语段输出,整体运用语言。七年级老师设计的英语课,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板块清晰,与六年级的课堂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六年级的学生在中学老师的课堂上,发言积极、自主自信、表现出较好的学习状态。第二节课是由觅渡教育集团庄泳萍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法复习课Simple Past Tense。本课主要分为Helen's May Day Helen 's cartoon两个复习板块。在阅读Helen's May Day过程中,庄老师根据时态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了三大归类:动词过去式读音与拼写的归类、过去时时间状语的归类,过去时句式结构的归类。在观看Helen 's cartoon——Three Little Pigs板块中,庄老师一方面利用卡通的生动有趣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几个任务活动重点训练了学生的听力、阅读与写作能力。最后,通过家作写一写自己的 May Day,小组合作完成project等,使知识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这节成功的复习课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高。

接着,常州外国语学校沈金仙老师和觅渡教育集团孙霞芬老师分别从中学和小学两个视角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沈老师在评课的同时指出,中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差别:教师用语和语速的不同、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学生学习习惯的不同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能力不同。孙老师在评课中用精辟干练的语言分析了庄老师的复习课,指出该课以“Helen's May Day”为主线来串联各项复习活动,创设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以五个任务将本节课所有复习的知识点串成线状,同时孙老师还指出了中小学教师课堂上存在的一些差异。

然后,由觅渡教育集团钱伊琳主任进行了“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课程基地研究情况汇报。钱主任围绕近一年的中小衔接专题活动,常外学生的跟踪访谈,师生的调查问卷分析等方面向与会专家、教师介绍了觅渡与常外“校际研修共同体”的研究情况,并从教学目标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学法指导的衔接三个层面谈了一些思考。

最后,由市教研员黄小燕老师作总结,她充分肯定了觅渡教育集团与常州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师在“常州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课题研究中作出的努力,并指出,衔接教学并不是小学的一味迎合或者是初中的屈尊纡贵,而是双方为学生的后续发展而达成的合理妥协,为学生的顺利过渡搭建桥梁。两校共建“衔接教学研修共同体近一年来,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数据收集工作,双方教师在调查、沟通和共享中,不断丰富各自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认识,拓宽自身的教育视野,从而逐步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两校的教学研究为同类型学校间的衔接教学研究提供了范式,并提出了初步的衔接教学建议,对于今后更多层次学校间的衔接教学研究极具借鉴价值。

本次活动是“常州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课题研究的第一次市级公开展示,也是课题研究的一个新起点,觅渡与常外将携手共进、一起寻觅发展的渡口,为学生的真实发展构筑衔接的桥梁。

 

(文/张伟;图/陈涛)

 

 

 
Helen\s diary.wav
庄泳萍过去时态8.ppt
6BUnit7.ppt
中小学英语衔接(评课 常外 沈金仙).doc
评课(觅渡教育集团孙霞芬).doc
常州市中小学英语衔接活动发言(觅渡教育集团 钱伊琳).doc
照片.rar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