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说明》相关解读:
1、领悟作品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散文常识: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 形散 ” ,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指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 “ 神不散 ” ,是说其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三、归纳散文阅读的常用方法(1):
第一遍看全文:不是浏览,而是仔细阅读,从总体上理解文章。一定要树立主题意识,即抓住“神”。 还要树立思路意识,在阅读中迅速地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根据归纳的方法,阅读《江南瓦》思考:
(1)文章集中体现主旨的句子?
(2)基本思路?
江南瓦
①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一层一层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淌雨。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皓月流银。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词: a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施施然,飘飘然,升腾一缕炊烟。如烟如梦,亦似花。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滴水,其声势,可堪一场中雨。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于是,人们描绘江南的屋子常用一个词: b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偶尔,有种子在风卷下摇落在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来,瓦上草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抹,深浅不一。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新词:瓦蓝。透着这种绿,这份深蓝,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江南那份独特的色彩,感受到江南那份浓浓的乡情!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砺如土坷,但却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去探寻:什么是瓦,什么叫瓦蓝?
(选自《散文》2008年第10期) 有删改 陈志宏)
四、归纳散文阅读的常用方法(2):
第二遍是带着问题去读,即树立问题意识,就可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再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确定区域,圈点勾画。最后针对不同题型采取不同解题策略:
①、整体感知:(解题策略:通读全文,圈、点、勾、划)
②、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解题策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③、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解题策略:一般应三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
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
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方法上,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比喻-生
动、形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反问-加强语气。反复-强调 。
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夸张-极力的表现。)
④、感悟、拓展、探究题(解题策略: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根据归纳的方法,阅读《江南瓦》,回答文后问题。
1.请你筛选文中描写江南瓦的有关信息,填入下面的方框中。
外观与功能→( ) →( ) →(瓦上日光烟影 ) →( ) →瓦上草和苔藓
2. “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新词:瓦蓝。”根据以上表达,填空:a处 b处
3.请任选一句,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4. 由划波浪线的句子,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哪一位著名诗人的哪个名句?
5.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联系具体内容及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分析它有什么作用?
6. 文末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忧思?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担忧的?为什么?
7. “以小见大”是散文常用的表现方法,就是通过常见的、具体的一些人、事、物,却表达了广泛而深刻的自然、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你认为《江南瓦》是怎样使用“以小见大”的方法的,请你联系文章具体内容作一些分析。
答案:
1. 屋瓦风雨声 檐下滴雨 瓦上日光烟影 屋瓦积雪消融
2. a、雨幕(雨帘) b、粉墙黛瓦
3.①用叠词,音韵和谐,语言别致,雅俗共赏。用比喻,生动形象,突出屋瓦的功效。感情毕现,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
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檐下滴雨因风而动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檐下滴雨的喜爱。
4.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对比。将江南瓦与琉璃瓦对比,突出江南瓦“卑微”“粗糙”的特点,反衬它“卑微”中的崇高,“粗糙”中的伟大强调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更深入地揭示作者对江南瓦钟情的原因。
6.①含蓄地表达了对在以“钢筋水泥”等为标记的现代城市文明的逼迫下,“瓦”“瓦蓝”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日渐消亡的忧思。 ②示例:这种担忧没有必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示例二:这种担忧有必要。传统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不能以牺牲它为代价来发展现代文明,应该加以大力保护,使其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7. 一片小小的江南瓦,传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丝浅浅的忧思,却提出了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怎样对待文化继承。
五、一些应试技巧:
(1). 树立“赋分”意识: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的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
(2). 树立“提示”意识:“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
域;“历史上的”、“现实中的”, 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思路。“暗示” 如“这样写”
“请你结合”。
(3).树立“整体”意识: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
研究。
(4)、答案组织技巧:“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
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a中心主旨句移用法。b关键语句、
中心词组合法。c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d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
六、、拓展阅读练习:
根据归纳的方法,阅读下面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 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 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 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 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 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 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 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命奇观的条件。作者最着力强调的是 (3分)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3分)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石壁榕的树根。(4分)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有的像 。有的像 。
答题:
1、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由现实到想象。
2、立足于最坚硬的花岗岩。(而花岗岩是生命很难存活的地方,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3、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4、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5、 “石壁榕,生命进行曲”
6、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对石壁榕的树根在特殊的环境中所呈现的各种形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学生写的句子只要与例句中的内容相关一致,想象合理,语言通畅,并有一定的生动性,就可以得满分。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分析.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