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3、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4、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幻灯片等。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1.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记叙、描写。
2.介绍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代表作品《稻草人》《倪焕之》《爬山虎的脚》。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初步领略双龙洞的美景。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并理解部分生词。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正音。
浙江 油桐 明艳 聚集
杜鹃 孔隙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蜿蜒 石笋
突兀森郁 或浓或淡 盘曲而上 变化多端
2.理解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二、(2-3)往双龙洞的路上看到的景色。三、(4)洞口的景色。四(5)怎样由空隙进入内洞。 五、(6-7)游览完内洞,出了洞。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幻灯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宽(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宽敞)
8.观看图片,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小结: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