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讲课文举隅
徐伟健
串讲是传统讲读课文的一种方法。试以一下第二单元课文为例进行介绍、说明,供老师们参考。
《春笋》是一篇童话散文诗。
第一段。第一句,春雷唤醒了谁?——“春笋”。春雷一响,笋芽儿就被唤醒了,开始勃勃地生长了。第二句,它们从地里冒出来了。怎样才冒出地面的呢?“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叫“冒”出来。冒出地面的笋芽儿有多少呢?“一个一个”,告诉我们有很多,而且是一个挨着一个不断地冒出来的。
第二段。第一句,笋芽儿冒出地面了,我们看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穿着外衣——笋壳,是浅褐色的;外衣包在身上,很紧很紧,是“裹”着的。外衣里面的笋芽儿是浅白色的,很嫩很嫩(嫩生生的)。第二句,它们一冒出地面,可高兴了。看,“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它们在温暖的春天里,有春雨的滋润,怎么不高兴呢?第三、四句,它们是怎么生长的?读一读,想一想,说说春笋生长的样子。
《雨点》是一首诗歌。
第一句,雨点落进了——池塘里,它就在池塘里——睡觉。人在睡觉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呢?
第二句,雨点落进了——小溪里,就在小溪里——散步。我们在散步的时候,心情怎么样?走路时的脚步呢?小溪里的水是流动的,雨点落进小溪里,也就随着缓缓地流动了。
第三句,雨点落进了——江河里,就在江河里——奔跑。小朋友,你们看见过江河吗?在大江大河里的水,流得很快,雨点一落进江河里,也就只能跟着江水奔跑了。
第四句,雨点落进了——海洋里,就在海洋里——跳跃。小朋友,海洋非常的辽阔,海洋上的风很大很大,海面掀起的浪头很高很高。那雨点落进海洋里,就会被水浪抛起,又甩下,好像在“跳跃”了。
雨点“哗哗”地从天上落下来,有的落进池塘里,有的落进小溪里,有的落进江河里,还有的落进了海洋里。它们去的地方不同,出现的情景也不一样。
《小池塘》是一篇童话散文。
第一段。第一句,小池塘怎么样了?“醒来了。”它怎么会醒的?是“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春风一吹,天气就暖了,小池塘里的冰就融化了。第二句,春风姐姐又吹着风,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池塘就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第三句,池塘边上也长出——“芦苇”,这芦苇像什么了?——眼睛上面“长长的睫毛”。大家能想象出这动人的眼睛吗?
第二段。来到这池塘边,静静地耐心地欣赏,会看到些什么?……想一想,在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些美丽的情景呢?(晴朗的白天和晚上)再想一想,怎么会在池塘里看到白云、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倒影呢?(水很清)
第三段。明亮的小池塘像一只——美丽的大眼睛。是的!池塘里的水很清很清,明亮明亮的,多么像一只美丽的大眼睛啊!在这只大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五彩的世界。可以看到池塘边的芦苇,可以看到天上的白云、太阳、月亮和星星,是多么好啊!小朋友,我们一定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好小池塘。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散文。
第一段。第一句,满山的梅花开放了。这句话有点难懂,意思是:冬天还没有过去,寒风还不断地吹来,天气还是寒冷的,但是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向人们报春了,告诉我们春天要来了。第二句,梅花盛开后,远远的向山上看去,就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树上的梅花很多,“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还告诉我们什么?第三句,走近了,细细地看那梅花,看到它们——“晶莹透亮”,花瓣很薄,很亮;用鼻子嗅一嗅,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
第二段。第一句,人们喜爱梅花。为什么?(花美、清香、景美、报春)第二句,人们喜爱梅花,喜欢到梅花山去看梅花。看梅花的人成千上百,特别是休息日,就更多了。看,在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人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直向上“涌动”。整个梅花山就成了——“欢乐的海洋”。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散文诗。
第一段。第一句,天还没亮,草原上静悄悄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突然,响起了“啪!啪!”的响声。是什么声音这么响亮?是牧民们赶羊的“鞭声”。啊!这响亮的鞭声把黎明时草原上的宁静打破了。第二句,草原醒来了,天亮了,“我”看到了草原上——“铺满新绿”。一到春天,草原上的草就开始勃勃地生长了。
第二段。第一句,紧接着,“我”看见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第二句,看见——牧民们……,追赶那——……
第三段。羊儿越跑越远了。远远地望去,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也能够清楚地听到——牧羊人的歌声。这时,“我”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们唱了起来:“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扬鞭向四方……”
串讲,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补充与课文有关的情景,阐发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并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串讲,不失是讲读课文的一种好方法,好形式。在低年级适当用用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