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考核评价>>评价内容>>文章内容
常州市区2011—2012学年八上期中语文卷评估报告
信息时间:2012-01-04     阅读次数:
 

一、综合评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可以说目前常州市教育局作出的取消全市统一的期中考试,取消学校联考的规定,要求各学校自主命题和组织考试是对《纲要》精神的具体贯彻和落实。阅罢部分学校自主命制的试卷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些试卷既发挥了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又发挥了考试对教学的检测作用。这些试卷充分证明教学和考试不是两张皮。试卷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重;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试卷题量适中,难度适宜,主客观试题比例恰当,考点覆盖面广,均分控制恰当。总体说来,从选材内容到题干设置虽是一种无形的限制,然而每道题的解答却由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体现了命题者闪烁的智慧。

 

二、主要特色

1.有效引导学生阅读祖国博大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关注我们伟大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三份试卷的最大特色。这跟考查范围有一定关系,《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上)》第一单元主题为“长征组歌”,第二单元为“爱国情怀”,第三单元为“至爱亲情”,专题为“长城”,“诵读欣赏”也以古典诗词为主。钟楼实验中学的试卷从第1题的单元主题词汉字拼音的填写到第2题的古诗词默写,从第5题关于“长城”的语言运用题,到课内阅读《背影》表现的浓浓父爱以及课外阅读《外婆的手纹》直至课内外文言文围绕古代外交家晏子的选文,可以说基本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题贯穿始终;清潭中学的试卷从第4题短文修改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关注到第5题对创建文明城市漫画题的品读,第6题关于“走进新词语”的综合性试题,课内阅读选文《始终眷恋自己的祖国》,课外阅读选文《母亲,我怎么让你等了这么久》中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也基本上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贯之;花园中学的试卷从第2题的古诗文默写,到第3题短文修改选材“丁大爷70多岁回忆淮海战役对前线的支援”,再由课外阅读选择父亲到城里生活的不适应,到课外文言文《晏子谏齐景公》一并以传统文化的考查为主线贯穿。

2.有效引导学生注重课内外知识的勾连。

语文教学不能守着一本课本,同样考试也不能仅在课本里游走。我们不能单纯地“教教材”,更不能单纯地“考教材”。语文教学的视角必须延伸到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空间,不断吸收生活中的真善美,开发课本之外的资源,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小天地中也能领悟大社会的人情世故,而试卷无疑是承载这种功能的较好载体。命题者应通过试卷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例子去有意识地向课外迁移拓展。清潭中学试卷第3题以仿写的形式“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简爱说过,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白朗宁说过,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_______说过,__________________,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引导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我想学生做这道题时不仅是对自己课外阅读的一次回顾和检阅,一些做不出或者做不好的同学内心一定会受到很大的鞭策和启迪:原来我守着一本课本学语文是远远不够的。文言文阅读由课内文章《晏子使楚》延伸至课外选文《景公好弋》中对晏子伟大人格的补充和丰富;花园中学试卷第5题,由课内关于“长城”若干材料的理解到选择英国路透社的报道“采矿业吞噬中国长城”引发中学生对祖国优秀文明古迹的被破坏的忧虑;钟楼实验中学试卷文言文的链接文章选取晏子对景公不关心民生疾苦的劝谏,让学生认识到晏子不仅是位出色的外交家还是一位“居庙堂之高亦忧其民”的古仁人。

3.有效引导学生由关注自身到关注社会。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化教学,它应该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有灵动的时代特色。“贴近学生,解读生活,关注社会”应该作为命题的指导思想。一份好的语文试卷,也应该体现出美好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要贴近社会,体现时代的特色,同样,语文考试也要体现时代特点。清潭中学试卷中的语言运用第5题,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题材: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学校提出了“我是社会一分子,大家一起讲文明”的口号,班会课上,有同学出示了下面这幅漫画,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要求学生说出这幅漫画揭示的社会现象,并给                                                                                                      这幅漫画拟个标题。这样的试题图文并茂,紧扣社会生活不仅能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明之风的创建。

6题综合性试题就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在探究和发现中去认识使用新词语应规范,否则会产生交流障碍;钟楼实验中学卷中第4题短文修改题对社会热点“超女问题”的关注,第6题通过给出几个主持人怎样成长为优秀主持人的材料探究当今社会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花园中学卷中第17题通过几则课外链接材料要求学生对如何安置“空巢老人”给出具体建议。

语文是书本中的语文,也是生活中的语文。这几份试卷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方面精心设计题目,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精神。这样的命题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由关注自身进而关注社会,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这样的考题设置并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做静态的知识考核或语言鉴赏,而是唤醒考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卷的主人,进而参与到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活中去。

4.有效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叶圣陶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作文和做人是相通的。“言为心声”,作文题目要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发掘潜在的情感因素,把生活作为写作的第一来源,要求表达生活的真情实感,真实可信,鼓励他们回味生活中自己的希望、失望、悲哀、喜悦的事,考试更应该如此,花园中学试卷作文题为“长大”,学生如果描述自己经历一些事情过程中的心路变化,就可以避免言之无物,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这样的作文题目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清潭中学卷的作文试题为“沉醉于的____________世界”,题目前设置温馨的提示语“在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一次次的走进了‘雨、青春、书籍、音乐’的世界。沉醉于其间,我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千姿百态、兴趣盎然的事物让我们心驰神往、流连忘返。”题目符合学生实际,内容上重点考查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让考生有话可说。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加深情感体验。“新课标”强调,作文测试应当完全开放,钟楼实验中学的试题“绽放”印证了巴金曾说的话:我写作并不是因为我有水平,而是因为我有感情。因此,“绽放”的文题前精心设计的提示文字“花儿的绽放让春天充满魅力,心情的绽放让生活变得美好,笑容的绽放让青春充满活力……”,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灵感。这样的题目便于考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

 

三、主要问题

1.部分试题题干的表述和指向不够严密、规范。

作为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要作答完成的一份试卷,试卷题干的表述同样是老师给学生提供的语言表达的示范。所以,题干的表述必须准确而严密,不拖泥带水,不涉及无关信息。例如某题题干中“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得活动中”,引号内的“得”运用不当,这里是定语,不是补语,显然是“的”,下面第(1)题的题号“(1)、”显然应用错误,有了括弧了就不需要用“、”了;另一题“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国出于什么动机? 哪些词语可以表明美国方面采取的是卑劣的手段?请找出来。”试问:“找出什么?是动机呢,还是手段呢?指向不明,学生很难做出判断。”;链接题材料中有一个词语“应酬”,“酬”字,在第1题汉字填写题中就考到了,这样容易让学生“钻空子”;第17题链接材料一:“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既然是中年夫妇何来老人呢?某题“从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句子中的“。”应该为“?”,另外这道题很容易让学生“走捷径”,学生没有看懂乙文或不结合乙文全部根据甲文来分析晏子的形象阅卷者也不能判其错吧。

2.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没有给学生有力的抓手。

学生进入八年级以后,在每次的考试中都会出现一篇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这篇文言文可以跟课内文言文有效链接,也可以单独考查,学生初次接触课外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理解除了可以联系上下文,和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另外一个可以运用的强有力的抓手就是页下注释了,尤其是一篇理解难度较大的文言文,更应该给出一个强有力的抓手,也就是要把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短语的解释给出来,这样就不会太为难学生。览阅点评涉及的试卷,我们遗憾地发现没有一份试卷的课外文言文提供了注释。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试题的失分比较严重。如某题“请简要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此题的得分率只有0.43,该校提供的质量分析报告对该题答题情况作了这样的分析:原文没有读懂;思维不够周全;语言组织不严密。试想,在课外文言文没有给出任何一个注释的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如文中的“好弋”“主鸟”“数烛邹已毕”“寡人闻命矣”都是学生理解文意的障碍。文章没有看懂当然就谈不上周全的思维,没有周全的思维也就不可能组织起严密的语言。

3.课内外材料选用的篇幅比例控制不当。

1)课内选文和课外链接材料选择篇幅比例不当。

某卷课内选文《始终眷恋着祖国》,选文字数389,课外链接材料竟多达394字,这样的课外链接材料给学生信息提取、观点整合、答案拟写带来了困难。况且题干“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课文,你能发现钱学森有哪些令人敬佩的品质?请作简要评析。”表述也不够严密,可以这样来表述“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你能发现钱学森有哪些令人敬佩的品质?请作简要评析。”结合的内容应该是选文而非课文,发现钱学森的令人敬佩的品质也应该是选文没提及的,否则课外链接材料岂不成了摆设?

2)课内选文和课外选文篇幅比例不当。

某卷课内选文《背影》459字,课外阅读《外婆的手纹》字数竟多达1736字,课外选文明显太长,整卷纯字数长达5224字,这对学生在两个小时的答题时间内要完成这么长的阅读量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就是在中考卷中最长一篇的文章阅读量也很少超过1300字。

 

四、命题建议

    1.注重命题素材的积累和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语文教学更宽广的领域在课外,命题也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视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就要求我们自主命题的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关注命题材料的积累,关注社会热点。看看哪些素材可以选作命题材料。这样做个有心人,到命题时就会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之感,而不是轮到命题时再去到处随意乱翻乱找,到网上去随意剪贴。就这几份试卷来看,里面原创的、创新性的,情境设置非常好的题目并不多见。

2.命题能力的提高是由模仿到创造的经验积累过程。

命题能力的提升是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很好路径。命题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艺术活,老师们刚开始从事命题工作会碰到很多难度,如选材,如题干的表述,如答案的拟制。我们可以从模仿开始,从模仿现成的期中、期末乃至中考试卷入手,研究别人对题干的精准指向和表述。这样,时间长了,命题的技巧和能力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了。

3.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命题素材和技巧。

 所谓功夫在平时,命题素材、命题经验、命题技巧的积累也体现在平时中。请看某老师上《一面》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哪一个小节写了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生:第17小节。

师:那我们就来重点学习这小节,看看作者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生:齐读。

师:大家看,这小节从结构方式上看属于什么结构?生:总分。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第一句是总写,后面用冒号。冒号后面是分写,具体写踌躇的内容。师:你知道“踌躇”是什么意思吗?看课后注释。生:课下注释没有。师:那你能否根据冒号后面的内容换一个词语来替代“踌躇”呢?生:研读后面内容。纷纷发言“犹豫”“纠结”“矛盾”……。师:好的,看来大家结合语境都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其实这个词语就是“犹豫不决”的意思。师:(追问)作者把吃饭与看书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实际上是否有所侧重呢?

生:还是有所侧重,因为不吃饭只写了前面一点内容,而写看书的好处却用了长句来写。师:对啊,你分析的很透彻。大家继续深入地思考:“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照应前面哪句话?“不说买,也不说不买”照应哪句?生:分别照应“书太好了”“饭不能不吃”。师:很好,大家看,如果我们对某个重点的语段的阅读和分析能做到这么精细化,那么我们考试的时候什么问题也难不倒我们。

命题技巧的积累需要建立在对文本精细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才会有命题的创意和灵感产生。就刚才这个教学片段来看,如果命制这样一道题,不失为一道好题。

下面选项中不能够替代语段中词语“踌躇”的是哪一项?(   

A.犹豫    B.纠结    C.矛盾    D.紧张

再看某老师在阅读《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一书时有一篇《巧改“失恋”的诗》的一千字文章让他很受触动,在对文章进行信息提取和整合的基础上命制了下面一道语言运用题:

班主任王老师在批阅小亚同学的周记时无意中发现他周记本里夹着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一首小诗,“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二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他一下子明白了小亚这几天为什么情绪不高了,他不动声色地在纸条的下面巧改了诗句,“天涯何时无芳草,何必要在现在找。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周记发下后,王老师悄悄观察了小亚,阳光乐观的笑容又重新出现在小亚的脸上。请你说一说王老师对诗改得巧在哪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和理解能力,也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在试题中,是一道好题。

 

 

 

 

评价人:张春  吴国旺  庄留平  吴双

201112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