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今年各校期中考试不再进行联考,期中考试各校自主命题,各校七年级语文试题都在努力尝试和体现新课程的考试评价理念,在语文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各校试题在套用常州市中考试题框架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特点。大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试卷结构合理、板块清晰,试卷难易适中,知识覆盖面宽。
七年级语文试题结构都很严谨,板块比较清晰合理。试题量相对稳定,本文涉及的几份试卷,题量都控制在18-20题之间,这样就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试卷结构沿用了常州中考语试题的结构板块,分为“积累及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三大板块,其中“阅读理解”由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课外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三个部分构成。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七年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基本情况统计抽样调查表
学校 | 平均分 | 优秀率 | 及格率 | 100 | 99—90 | 89—80 | 79—70 | 69—60 | 59—50 | 49—40 | 39—30 | 30以下 |
同济 | 72.67 | 15% | 90% | | 1 | 54 | 104 | 42 | 15 | 2 | 1 | 2 |
24中 | 72 | | 96.7% | | | 90 | 411 | 40 | 17 | | 1 | |
潞城 | 74.82 | 6.97% | 96.02% | | 2 | 50 | 109 | 32 | 6 | 2 | | |
从上面几个学校学生考试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出,七年级语文试题型主、客观题相结合,试卷难易适中,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二、试卷内容注重积累,落实基础,强调基本素养的考查,符合学情。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初中的语文学习的内容、要求还需要适应。这几份语文试卷都注重知识的积累,落实基础,重点地加强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强化基本的技能技巧,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1.汉语拼音与汉字书写是一种最基本的考察。如积累应用的第一题,所选内容宽泛多样:有课文中的语段,如二十四中卷: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fēi( )”、“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liáo( )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chéng( )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有单元内容的概括,如潞城中学卷:“民俗风情”这个单元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斑lán( )多彩,充满浓yù( )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去赵庄看《社戏》体会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走进沈从文的《端午日》感受湘西人们赛龙舟的热闹气氛……让我们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mèi( )力。也有课外语段,如同济中学卷:人之最幸福的事是,有书捧在怀里。花开花落的日子里可以沐浴它的温暖,万lài( )俱寂的夜里可以憧憬它的美丽。让我们一生与书相伴,xié( )取爱的精华juān( )刻在自己的心田!上述试题让学生在情境中积累字词和注音,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新词、词语及相关语句的积累,这是每个学生真正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能力。
2.默写题的分值都是8分,而且考查方式多样,有“上下句互补型默写”,有根据所给的情境进行“理解性默写”,有课内外迁移的应用性默写。考查学生佳品名句的识记、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命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记熟、记牢原文,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3.名著阅读考的是选择题形式,考察学生对名著情节的了解,符合教研室着要求的对名著阅读命题的“降低难度,拓展宽度”的原则,考查面极为广泛,既杜绝了有些学生临时抱佛脚的侥幸,又有助于平时认真阅读名著的考生发挥强项,稳定情绪,增强信心,体现出人文精神。
4.在注重检测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阅读鉴赏能力的阅读理解板块,命题者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学生基础积累的考查,如同济中学试卷第10题:模仿文中的句式,用下面四个词造句。“登上……望着……回顾……总是……”考查了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潞城中学第11题:请根据选文内容,填入第①段的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匠人以他们的( )和( )建造这一个又一个村庄。A.勤劳相像B.灵巧 智慧C.勤劳 手艺 D.手艺 理念
同济卷第19题:“鹤”在我国古代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鹤”的成语或诗句。 这些试题考查学生的积累、理解和遣词造句能力,也都属于对学生基本功的考查。
5.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客观题主观题各占一半,考查的题型有解释加点词、翻译句子、主题思想、联系实际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在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注重内容理解方面的拓展性的同时,各校试卷所涉及的基础积累、注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记忆积累的分数比重较大,同济试卷共14分占10分,潞城试卷共12分占8分,二十四中稍微少一些,11分占4分。值得注意的是:实词的考查都是书中注释里有的;虚词的考查都与课文紧密联系的;翻译的句子都是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三、注重运用,突出能力,强调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的感悟能力,注重综合与探究,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质。
七年级试卷在强调积累、落实基础,考查学识基本素养的同时,更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关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试题类型含括了语段修改、对联、口语交际、图表、综合性学习与探究,形式多样。
改错题设置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如二十四中试卷的第4题的⑴小题“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第4题⑵小题和同济试卷第5题⑴“语段中有一句与本段表达的中心不符,请删去。”本题以学生常见的语言错误为测试内容,引导学生准确写字,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考查的综合性。但是命题者也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明确指出了语言表达的错误类型,降低了难度。
对联、口语交际、图表、综合性学习与探究等语言运用类题型比较灵活,形式多样,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除了考查学生语言句式的感悟和选择能力、正确和得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能力外,还可以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命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试题开放性强,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为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试题提问的角度和要求也不一样,同样考对联,同济卷考的是一般要求,上联对下联;二十四中卷降低要求,根据上联对所给句子进行删改对出下联;潞城卷则把对联与名著阅读结合在一起。综合性学习试题,同济卷考的材料探究;二十四中卷考的是手抄报栏目设计;潞城卷考的是图表分析。这些是七年级语文期中语文试题的亮点。
试卷更要求考生注重文本的阅读与理解,阅读理解板块中试题的设置大体遵循“整体把握—问题探究—能力运用—拓展延伸”的思路,紧扣课标,突出能力。既重视对学生阅读中最基本的文意把握、信息筛选整合、要点概括等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对阅读感悟、联想探究、评价赏析等能力的培养。从词句理解、内容概括到文章分析,问题的设计上意在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将阅读理解与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感悟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人文精神。
四、关注差异,试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而学生在语文知识、技能、情感上存在差异是正常现象。命题时就要兼顾学生间的实际情况,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知识水平的试题;同时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表达独特见解的机会,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如二十四中卷第2题⑤小题“请学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有关咏月的名句”、第9、10题“作者说‘每当两船竞赛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少说故事上梁红玉老灌河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如果你在场,甚至你就是龙舟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什么感受?”、“地方民俗文化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内容,请你向游客介绍某地一种表演艺术或风俗、礼仪、节庆或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请用一句话概括其特色”;潞城卷第10题“选文中学校如此隆重的表扬贾里的举措你赞同吗?请说出你的理由。”以上试题难度不同,学生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认知水平作出选择,自由发挥,避免了“用一把尺子测量学生”的弊端。
主要问题
七年级期中语文试题能按照“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纲要”命题,总体质量很高。但有以下2点意见提出来进行商榷。
1.课外现代文的选材值得商榷。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社会阅历不够丰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所接触的文体大多以叙事性文体为主,试卷的选材除了要考虑到适合考试范围内的文体要求外,更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可以选用记叙事性文章或浅显易懂的抒情性散文更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课外现代文《远去的乡村匠人》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抒情性散文。这种散文意境可以说是散文作家把握自然和社会人生,并将主观内情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在表现手法上,或随意散淡自由,含蓄深藏,或自然平实,酣畅淋漓。它的基本特点在于以求“实”之境,传融“情”之“理”,使人如入真景,如临实境,继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生活的启迪。,如果让没有什么社会阅历的七年级学生在只有短短几百个文字中去感知、理解作者自己几十年来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认知是不现实的,考生只能是跟着感觉走或完全没有感觉。这样的试题也就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阅读程度情况及读后的认识和感受,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相对而言,《谁关上了我上北大的门》就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
2.试题的设置不科学,有待完善。
⑴有些试题的设置与选文的内容和主题不符。
从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别是文章的个性特征(具体文本)出发来设计问题,是命题的原则之一。也就是说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必须符合所选文本的文体、内容、主旨。如课内现代文选段阅读《端午日》“地方民俗文化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内容,请你向游客介绍某地一种表演艺术或风俗、礼仪、节庆或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请用一句话概括其特色”这一题的设置就不太符合选文的内容主题,《端午日》是作家沈从文写的一篇散文,介绍家乡湘西端午日的风土习俗,描绘了端午日赛龙舟、捉鸭子的热闹场面,其目的是写自己对家乡端午节的深刻感受,抒发自己对家乡湘西人民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试题如果设计成让学生描写自己家乡的的端午节或其它节日的习俗的场景或感受就更为合理。如果把原题放到介绍某个传统节日的风土习俗的说明性文体的阅读中才较为恰当。再如古文《幼时记趣》阅读第19题“‘鹤’在我国古代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鹤’的成语或诗句”,《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是作者沈复一篇感情真挚的自传体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趣事,表现了孩子的童真和丰富的想象力。文中所提到的“鹤”,只不过是作者孩提时看到夏天的蚊群时的产生的想象。所以这里考学生积累关于“鹤”的诗句是不合适的。
⑵有些试题运用的材料与试题的指向性没有必然的联系。
命题者有时为了更好的让考生明确试题的指向性,也为让考生找到答题的灵感、思路,在设置试题时就注意将课内外内容结合起来,便于考生迅速找到答题的思路。所运用的课外材料一定要与试题的指向性有内在的联系。如课外现代文阅读《远去的乡村匠人》的第14题:沈从文在《端午日》中,描述了全茶峒人在端午节这一天,争相到长潭看赛龙舟的欢乐场景。阅读下面对赛龙舟描写的句子,联系选文内容,说说乡村匠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本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问的是乡村匠人的作用。如果命题者是想通过材料告诉考生龙舟也是由木匠造的,我想这则材料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不用沈从文的材料,就选文内容来讲,选文表现乡村匠人传承传统手工工艺所起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希望传统手工工艺能够得到传承的愿望。学生应该从选文中就能得到确切的答案,学生在文中找得到例子,用不着借其他材料来支撑;命题者的用意应该不尽如此,可能想让考生通过材料得出乡村匠人对传承传统民俗起到作用,我想大家也知道端午节的民俗是因为人们为纪念大诗人屈而流传至今,跟乡村匠人没有什么联系,与乡村匠人唯一有关系的就是龙舟,而龙舟并不是端午节习俗传流至今的原因,因而乡村匠人对传承传统民俗的传承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命题者在这个题目所选用的材料与试题的指向性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则材料可以不用。
⑶有些试题的设置超出了考试范围和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对每一学龄段的学生的阅读都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和要求。加上学生的阅读层次参差不齐,所以试题的设置不应该超出了考试范围和要求。如对联题要求学生就《三国演义》的内容完成对联,就超出了七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阅读名著《三国演义》是对高中学生的要求。
⑷有些试题比较陈旧。
一般的大型考试要求命题者尽量选用新鲜的材料进行原创,不用陈题、旧题。一方面尽可能让选材、试题更贴近考生的生活,一方面也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比如有的图表分析题就过于陈旧。
改进意见
语文阶段性学业考试也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 ,其基本任务是检查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规定的水平,以及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的程度。
语文素养的考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的考察,又都涉及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状况。因此,命题时要注意“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处理好课程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
要认真设计好每一道试题,保证测试的质量。试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无论是测试学生的识记,理解,还是测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本身要有明确的指向性。题目也要有各种不同水平,不是说题目越难越好,或越容易越好,而是应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把握适当的难度水平。比如,测试学生语文积累的水平,有的题目就是要考察学生的记忆情况,有的则是要考察学生的理解水平,有的则是要着重考察学生的运用。不同难度和鉴别难度的试题的有机组合,才能使试卷整体结构合理,才能使测试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编制每一道试题时,都应该想着学生会如何回答,题目能不能放映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的发展,能不能照顾到各类学生的差异,使题目能较好的反应并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
严格选择阅读测试材料,保障阅读测试的有效性。注意材料思想内容的价值导向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要适当控制难度及篇幅,处理好教材直接涉及的教学内容与课外语言材料的关系。应该说,这是阅读测试材料选择的总要求。试题材料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保持试题材料的相对完整、简约,不要在材料上出现过多的空白和过多的标记。如果一道阅读材料,上面有括号,有方框,有横线,有波浪线,有的重点词再加上圆点。学生回答这道题时必须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搞清楚题目和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旦搞错就会丢分。有的该提示又不提示了,就有这样的试题,让学生品味文中的句子,句子给出来了,但在文中却没有标记提示,做的时候找了半天才找到语出何处,实际上这种卷面会打断学生阅读时候的思路,给学生制造阅读障碍,影响学生的整体阅读性。
评价人:张春 吴国旺 庄留平 吴双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