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语文>>常州青语>>龙城花絮>>活动资料>>文章内容
6、《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信息时间:2011-11-28     阅读次数: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512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师生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

要地震了,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老师多作考虑,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奋不顾身……)  

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是呀,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7、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听老师读课文的11-12节,让我们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质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文中三次描写谭老师的最后的姿势有什么作用呢?

六、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板书:

爱与责任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