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北大已经有好几天了,但回想起在北大的学习时光依然是那么难以忘怀。15天,北大以“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开放胸怀和文化心态为我们提供了最前沿的专业信息和高水平、可借鉴的先进教学模式。同时,北大不同于一般知识传授的学习过程、不同于一般理论灌输的课堂传授方式、不同于一般教条说教的文化内涵和道德魅力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教学理念。
下面,我就想和老师们一起回顾、分享这些来自北大的智慧的声音。
先说说北师大陶礼光教授的讲座吧!他的开篇就一下子引起了我寻求以久的共鸣——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做一回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每年在研究性学习课上接手新班时,同学们总喜欢问我一个问题,“什么叫研究性学习?”我也尝试过多版本的回答,最后发现“研究性就是让你们也试着做一回科学家、工程师……”这个答案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而这个书本上查不到的答案却一直让我很不安,非常怕不要误人子弟,现在有了陶教授的指引,终于可以理直气壮了。再说说陶教授的讲座内容吧,很新颖。他重点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前和进行中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培养问题,他形象的称之为“支持系统”。按照常规做法,面对均衡不一的学情时,我们总是尝试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能力。而陶教授给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在综实活动前就锻炼学生、均衡能力,让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直接上升一个层次。而且陶教授还建议,这样的能力培养不需要刻意,就在学校日常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同时他还举出了几个较好操作的例子!例如有电子屏的学校可以每天播放2句英语日常用语,三天更换一次。一个月后花一周时间把上个月的全部重复播放一次。日积月累,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自然提高了。陶教授的理念应该说从一个全新的侧面给我们均衡学情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尝试。
第二个谈谈人大附中周庆林教师的讲课!周老师是个66岁外表普通,其貌不扬、干瘦的老头,但他的经历却不得不让我们敬佩。50多岁破格调入北京、65岁仍在教学一线,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获奖。在这次讲课中,他倾囊相授了累积多年的、非常宝贵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意见。
1、 建筑支架与教学支架区别的思考
支架本来是建筑行业里的脚手架,在建筑行业里面当我们把楼房建好以后,我们会把支架全部拆除。因为我们的主体是楼房,支架不过是起到了临时性的过渡性的辅助作用。图中右边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支架,左边的是建筑支架,你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了吗?在这些区别之中,你觉得我们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第一,在建筑支架里,支架平地而起,从零开始,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是不会从零开始的,我们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开始综合实践活动的,他有自己的现有的认知思维。
第二,在建筑支架里面,支架跟楼房差不多高,在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支架还要高出学生的现有水平;对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地位,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叫做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民主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老师对学生学术的引领作用。只让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话,互动的结果充其量是最低的那个学生与最高的那个并齐。老师就不同了,通过超前学习,你应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老师要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但老师要注意这个高不是无限制的高,它有一个度,这个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第三,在建筑支架中,支架是越来越高,而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支架是互动递减,并且逐渐淡出支架。老师给学生的支架要根据学生的临场状态来决定,你进我退,你进得快,我退得快,你进得慢,我退得慢,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少,直至逐渐淡出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把握。
第四,在建筑支架中,支架一旦撤除后,楼房就无法增高了,而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支架中,一旦支架撤除,学生就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自主发展的能力还会增长;由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也在进步。
2、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要有“育人“的高度。
研究性学习与“育人”问题的联系其实也是我最近一阶段正在思考的问题。在实际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我发现,我们与学生对话的机会非常多。如果总是从一个知识点的教授角度出发去与学生交流,你会感觉到学生的排斥。而且研究性学习上的有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如果我们能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换一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效果可能是事半功倍的。
此外,周老师还建议可以用“右手手形操”等游戏引导学生对观察力等能力培养的重视,综实指导老师要尽可能的完善自己、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爱好等等。周老师是一个物理学科出身、通过辅导科技活动延伸到综合实践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人。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哪门学科、无论借助哪种途径,只要愿意去投入、去思考,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第三个想说的是中央教科所高峡教授的讲座。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最上层的课程纲要制定者之一,带给我的也是我所了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方面的相关信息。
另外,经高教授的介绍我才发现我一直在犯一个错误。我一直认为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借鉴方向、出处是欧美,经高教授介绍才知道是日本。同时,高教授也详细介绍了日本“综合学习时间”与美国“应用学习”课程的基本情况。
特别值得一提的:高教授在讲课中流露出的对综合实践活动更新材料的及时关注也让我很受启示。(推荐:史蒂文•利维老师 《从零开始》)不间断的学习、不间断的思考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常态。
第四个要谈的是今天和北京101中学老师范玮老师的争论。范老师的个人魅力是极让我羡慕的,00年参加工作,初中政治老师,我的同龄人。但在课堂的驾驭上却体现出少见的老练,语速很快、思维敏捷、节奏感强。
她对经典主题的选择观念我是比较赞同的,但她对时代主题的抛弃让我持保留意见的。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园活动融合方面,她主张调动所有部门统筹安排,这在我们看来是很不现实的。但范老师也有许多我们在今后的课堂中可借鉴的做法,如课后的纸片直观反思等等。
终于与首席专家康健教授面对面了。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在毛老师发给我们的学习手册上,康教授从照片上看是个西装革履、非常严肃的人,而且前北大附中校长、北大博导、“国培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专家等一系列头衔都让我们觉得康教授肯定是一个不太能亲近的人。谁知,现实中的康教授谦和的就像邻家爷爷,他带给了我们一个个振奋人心的信息。
此外,他还高屋建瓴的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不论大小、高低、成败;不主张单一性、统一性,而在意过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有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它是上位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失去本质。它不能学科化,不能课堂化,不能分数化。同时,他还告诉我们初中学段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最活跃的阶段,这有领导与教师的因素,更与学生的生理阶段特点与社会性有关。而传统上我们更偏向于对学生社会性如品德的关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生理阶段特点的重视。不让一个孩子尴尬的站起来,不训斥孩子不加掩饰的表达。
最后康教授鼓励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师生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问题,我们需要顽强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毅力,也需要更多互助、合作、交流和团结。
在“教学实践课堂”环节,我感触比较深的是首都博物馆吴明老师关于“博物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介绍以及三帆中学的参观学习。
在我以往的概念中,博物馆就是一个珍稀物品的陈列场所,它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联系可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涉及到相关主题时会被安排为一个参观点。可吴老师却给我们开启了一个新思路:围绕博物馆能开展许多很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博物馆在综实活动中不是附属品,它能成为活动的主体。
在具体的介绍中,吴老师先给我们说明了博物馆能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理想场所的原因:1、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2、博物馆有着适合活动开展的独特属性。3、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为课程实践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然后又给我们指出了在博物馆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注意问题如活动主题的选定和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等等。
首博之行是丰厚的,吴老师这一“博物馆与综合实践活动”思路的开启让我们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有了全新的拓展空间。我也一定会尽快去做这样的尝试,因为老师迈出的是一步,学生登上的可能是全新的台阶。
再说说三帆中学的参观学习吧!
三帆的研学开展时间并不长,09年开始的。模式也不新,是我们06年前采用的一个指导老师带5—6个学生的课外研究模式,但三帆做的很踏实。它有一个专门负责研学开展的与课程处并列的研学办公室,它还有一个检测活动进行和供学生交流学习的的研学ASP平台和PHP论坛。此外,每年他们老师还会结合上一年的经验在暑假编制出供新一届学生参考和使用的《研究性学习优秀结题集》和《研究性学习学生指导手册》等等。如果说这些做法非财力不可为,那三帆的课题研究联络系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在三帆,为了更好的利用校内资源开展课题研究,他们建立有教师和学生两套联络系统。教师一般以教研组为单位,每组按规模大小设1—2位联络老师,联络老师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直接与教务处、学生处和总务处进行沟通。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有2位联络的学生分别负责3—4个课题组的学生联络工作,他们有情况可以直接反馈于年级协调委员会,由年级协调委员会统一帮他们与学校各部门进行协调。这套联络系统在锻炼学生能力、方便老师工作的同时,也是三帆的研究性学习能纵深开展的关键点之一。它让跨班级组合研究、跨年级成果展示成为了可能!
一套我们已经摒弃的研学模式在三帆却被演绎的有声有色,这再次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和引导才是最关键的。
还想谈谈的是我们对培训放在北大的理解。多少年来,北京大学以其丰厚的学术积淀、凝重深厚的人文气息、独立的学术思想牵引着无数人梦想。今天,综合践实践活动的培训放在北大无疑在提醒我们综实老师,我们的执教点到底要在哪里!?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北大的校园文化吧,你会明白明天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缔造者。(清晨校园里不寂寞的喂猫人——在北大校园的许多角落你都能见到这些长得肥肥硕硕的流浪猫,在中国的最高等学府,它们没有被驱赶,它们的悠闲生活来自于北大的包容,更来自于清晨校园里不寂寞的喂猫人。——中午,食堂的喧嚣中还有着一份固有得宁静。10月26日——28日为逝去大师傅的捐款就在食堂门口进行。很难想象中国的顶尖学子们竟会为一个食堂临时工的遗孀组织捐款活动。曲伸之间,未来的中国由他们领军是令人信服的。——下午,百周年纪念讲堂周围走一圈,丰富多彩的活动展板正在宣告着百年北大中跳动的青春音符。——晚上久负盛名的各类讲座正在上演。)
最后是特别想说的,能在2011年10月入选国培计划走进北大,我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是张老师,是她为我们创设的环境和一次次专业的引领、指导,使我能在这条路上幸福的走到了今天。在这次班内交流中得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包括北京都是没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序列的。其次我要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是你们的努力让常州的综合实践活动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获得了此次江苏省的八个培训名额之一。我珍惜这样的机会,我也深知正是你们的一次次托举,让我的职业理想得以有施展的空间。身在常州可能会常常忘了自己的幸福,但在国培班里才发现我所拥有的职业成长环境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未来我会更加努力!
北大学习交流.ppt
北大学习交流.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