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窗前花开又一季,荷塘听雨已新秋。休整了一个暑假,我们的心情如莲花触水般的宁静和清闲,身心如临风对月般放松和安逸。但是校园里的暮鼓晨钟让我们的心一下子又收紧起来,不得不放下所有的遐想和爱好,投奔到教学园地中来,都说当教师苦,当教师累,曾经写过一首自况诗,足以概括老师的生活。《七律自况》
但是我认为,在所有的学科老师当中,当一名语
一、单元主题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目的是引导刚刚跨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愉悦地步入文学的殿堂。让学生从各方面感知文学的魅力所在——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这些都将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因而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散文、诗歌、小说、寓言,丰富的文学样式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文学画卷,但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七年级的新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加深学生对文学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亲近文学——文学的重要性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会观察大自然,从生活中学语文
《冰心诗四首》充分展示诗歌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初识诗歌、学习诗歌语言
《安恩和奶牛》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和生动的情节表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主题 ——认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古代寓言二则》以短小精悍的寓言展示文学丰富的内涵,既有趣味性又有哲理性。——领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基于单元主题,我们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欣赏名家优美诗文,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4.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
5.投身“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
三、教学设想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教师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引路人,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对文学的认识,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者真实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
五篇课文以亲近文学这一条主线贯穿,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组织教学。比如《为你打开一扇门》应紧紧抓住“门”的本义和比喻义,带领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师生共同补充大量的文学例子,生动形象地来诠释文学的功能和作用,如:结合自己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就“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这句话谈谈你的认识。再如:“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你有过这样的读书体验吗?请举例说明。这样容易让学生进入文章中去,从感性上拨动热爱语文的心弦。
《繁星》和《冰心诗四首》可以从比喻、拟人等修辞入手,调动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让学生在品味句子的同时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感情。教学中可以安排学写现代诗的环节,不要小看了学生的创作的热情,在尝试中你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展示往届学生诗歌。徐杨 《快乐的星天》
《古代寓言二则》可以让学生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让他们在讲故事当中领会寓言故事的特征——即趣味性和哲理性。
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不可忽视,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活动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短期扩展到长期,比如:秀秀我的书柜;文学形象大追星;我与名著有个约会;我的阅读计划我作主,小诗创作比赛,故事会,手抄报展示,读书卡制作。
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查找、阅读、交流、编写、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主动探求和互助合作习惯。
下面着重谈一谈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四、文本解读
我们的阅读教学——这一高级精神活动是学生、教师、作者三个生命体之间的交往。文本,是阅读教学中三者得以展开交往的物质媒介。在交往的过程中,三者的存在关系又决定了教师应该是一个精神引领,他必须先于学生接触作者的生命表征——文字,同时也应该高于学生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精神内核;他必须从学生最近的生命起点出发,把生命引到尽可能远的终点;他必须引领学生在与文本进行交往对话时还能收获愉悦与幸福,并能自觉主动地进行个性化的建构。
以《安恩和奶牛》为例,谈谈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安恩和奶牛》是苏教版七上语文新增加的内容,作者约翰尼斯﹒延森是丹麦小说家、诗人,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这篇小说记叙的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尽善尽美的奶牛来到嘈杂的牲口交易市场,因为奶牛很好,问津者络绎不绝,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真吐露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想让它和同类相聚,散散心。
这篇微型小说自从被选入教材以来,引起了阅读者极大的兴趣,产生了对这一篇文章的主题的多元化解读,对于这篇短小说的寓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种以特级教师王栋生为主:他认为小说通过真实的人物描写,展现了人物细腻丰富的心灵世界,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善良和仁爱之心,安恩的形象,饱含作者的敬重之情。这也是教学参考上较普通的一种理解,为许多读者认同。
一种是以南开大学教授徐江为主:他认为,王栋生的“解读仅仅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而没有形而上地给学生总结‘怎样’从文本中汲取‘哪些’更有益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语文最基本的东西,正是这样一些问题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效果。”“知道不知道这样一个老太婆的形象无关紧要,我们应该把这篇课文当作人生行为教材来探讨,从而在更具有普遍性的层面教育学生”“教学生学会用哲学思辨意识来思考课文”。
他的哲学思索有两点,一是要有“空间意识”,“本来老婆婆体会到奶牛有孤独感,她为奶牛寻找同类‘聚聚’、‘散散心’,这是正当的事。但是,她找错了地方,选错了场所。牲口交易市场是交易牲口的地方,不是‘遛牛’的地方。”二是要有“联系思维”,“她心疼牛,但到牲口交易市场上,就不是她和奶牛以及奶牛与奶牛之间的关系了,其中必然存在老婆婆与买牛人之间的联系问题。……正因为如此,由于老婆婆的行为不当,她不但没有达到让自己的牛“散散心”的目的,反而给牛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徐文的结论是:“要让学生记住:自己的规则只有在公众的规则之中才是合理的。”这种分析是大大丰富了安恩这个人物的性格,冲破了惯有了“好人”“坏人”的两极思维的藩篱,挖掘出了文本隐藏的价值,当属于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里层。
我们二十四中的
他认为,文中给人以孤独感的不仅仅是奶牛,还有安恩老人。安恩何以如此厚待奶牛?显然,奶牛之于安恩,不只是一个豢养的劳动工具,多年的相依为命,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当下,很多单身贵族、子女漂泊在外的老年人,他们对宠物的感情往往超乎寻常,而置身事外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安恩是否亦有过与奶牛一样的骨肉分离的遭遇,或者遭受过什么打击?文章留下了空白,读者可以尽情地想象。
动物尚且有情感诉求,更何况人?字里行间,似乎还可以读到人的自身的孤独感。这个人,在文章中虽然是“安恩”,但却不是安恩一个人,而是“安恩们”。 尽管安恩的孤独之感,文章并未直接流露,但我们还是可以管中窥豹的。
牲口交易场,正如我们日常所见的菜市场一样,是“嘈杂喧闹”的。然而安恩并未融入这个环境中,却仿佛置身事外,热闹是他们的,与那些忙碌、势利而又冷漠无情、精明利落的商贩们相比,她是多么地格格不入,“旁若无人”“安闲得很”。但这并不影响安恩的生活情趣,她打毛线的技术很娴熟,“拿着的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甚至,她还可以在这个嘈杂的环境中“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可见她虽然生活艰辛,但对生活依然有自己的理解,同样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就连她的衣着打扮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衣服旧,“可是很干净”;一双后跟已经磨平的旧木屐,“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穿着虽然“旧”,但是干干净净;他年纪老迈,然不让自己闲着。可以看出,这是个认真、勤劳的人,过得有尊严。长年累月地寄居乡村,终日与奶牛为伴,她何尝不需要与人交流,何尝不需要“出来散散心”?
面对买者的或文明的询问,安恩的回答只是这样几个短语:“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不”,“这头牲口是不卖的”。最后,安恩面对卖主们的诘难,只好说出实情,表示“对不起,我很抱歉”,而此时,“它”,“这头牲口”,也变成了“我们”。好一个我们!难道,这不是安恩和奶牛“同病相怜”“相濡以沫”的真实写照吗?生活中,“我们”是一个互为支撑的整体,密不可分。
孤独者是美丽的。在安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高贵的坚持与静静的孤独。
以上三种观点并不是需要我们全部灌输给学生,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精神引领者,他必须也应该高于学生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精神内核,以便在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
既然一篇文章有如此多的精神内涵,这就势必影响到课文的教学设计,到底如何取舍,如何剪裁,好比一块璞玉,高级的匠师总是善于根据玉石本身的质地、形状来构思、打造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所谓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五、教学设计
下面就说说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
因为面对的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关于阅读小说的方法指导,不适合提太高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带动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文章读懂读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引发学生的一些深层思考,一步步触摸作品的灵魂,感受文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其亲近文学之情。
导入新课紧扣单元主题
一、情景设置:
同学们,我记得
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内容解析:在常规的熟读了文章,扫清了文字障碍这些环节之后,为了激发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不妨通过师生互动把文中的故事用问答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让五个学生分别扮成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的提问:
同学1——牛贩子:作为奶牛事件的旁观者,你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请你概括地介绍一下它的全部经过。
(提问理由:让学生学会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角度概括介绍。)
同学2——第一位买牛人:您是一个买牛行家,请谈谈您中意的那头奶牛的特点。
(提问理由:让学生从奶牛的毛色、体格、品种、年纪、乳房等方面了解这头牛。)
同学3——最后一位买牛人:您特别希望能买到那头出色的奶牛,以至于出到奇高的价格。在遭到一再的拒绝后,您和安恩有一段关于奶牛的对话,请谈谈您当时间话的想法和心情。
(提问理由:从买牛人的问话情境中探讨安恩的性格)
“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
——揣测:牛或许已经卖出。所以不再理睬别人。
“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
——质问:既然不卖,为什么要来这里?
“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怀疑:你不是奶牛的主人(看看她的衣着),所以不能卖。
“难道你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气恼:既然是你的,却又不肯卖,耍我们吗?不可思议!
同学4——小镇居民:在真相大白之前,你觉得安恩有欺骗大家的嫌疑吗?
(提问理由:让学生关注小说的情节设计。)
安恩去集市原本就没有卖牛的打算,和买牛人一再发生冲突是她根本没想到的,所以从头到尾她都没有存心欺骗众人。她一开始就和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不想干扰别人做生意;面对嘈杂喧闹的集市、熙来攘往的人群,她不过是一个悠闲的旁观者;对所有的买主,她拒绝的态度都很鲜明;最后真相大白,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很有点欧亨利式的结尾。
同学5——集市巡查员:事情发生在你管理的集市上。在你眼中,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提问理由:从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中和有关细节描写中,挖掘安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安恩带奶牛来集市的目的就是让它到集市上散心,亲近同类。至此,前面所有的“不”都有了答案。这朴素之极的理由表达了她对奶牛的慈爱之心,也尽显她的淳朴和善良。她那窘迫下真诚的歉意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淳朴善良。
小结:研读课文之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还真切地感受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1 情节:本文作者巧妙设计了悬念:安恩为什么不卖那头漂亮的奶牛?她最后道出的原委让人称奇却又合情合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巧妙的构思让读者于情节的波澜中体会小说特有的魅力,也很好地表现了安恩这一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借助于传神的细节刻画。塑造了勤劳朴实、慈爱善良的乡村老妇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她淳朴的性格和对动物的仁爱之心不只让人感动,也让人敬重。
主题探讨留有一定空白
三、探究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1 一幕集市上引人瞩目的奶牛风波结束了。引发了无数人好奇心的谜底竟是如此简单——安恩带着奶牛来到集市仅仅是为了让奶牛和同类相聚、散心。透过我们对安恩和奶牛故事的解读,请你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设计朗读。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深情诵读课文最后一段,以表达出对安恩情感世界的理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点朗读指导:
例如把握情感基调——这段话是安恩向诚心要买奶牛的人解释不卖奶牛的原因,希望买牛人能理解她的苦衷,要读得缓慢庄重、真挚诚恳又有点惶恐不安,表现出她对奶牛的真情和淳朴仁爱的性情,也表现出她对这种结果的始料不及和真诚的歉意。
例如把握具体语句——“这头奶牛太孤单了”, 整句要读得轻柔一些,表现安恩对奶牛的理解和爱怜,其中“太”“孤单”重读,突出奶牛的可怜处境。
例如把握重点词语——三个“我们”要重读。“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安恩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和那头孤零零的奶牛视为同等的生命,要读出她和奶牛是一体的感觉来。(如果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是我们,而不是它呢?这里自然涉及到了课文的第三种主题理解)
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四、拓展延伸
近些年,随着丁克家庭的增多,很多丁克夫妻在放弃生育下一代的同时,却又想享受为人父母的温馨与乐趣,于是他们养了宠物,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日三餐像对待孩子那样给宠物配餐,增加营养。每天要给宠物洗澡换衣服。闲暇时还抱着宠物逛街,旅行。还自称是宠物的爸爸妈妈。安恩和丁克家庭,你更欣赏谁?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安恩勤俭、淳朴、善良、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做和自己平等的同类,当做自己的老朋友,当做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给以精神的关怀,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给我们的心灵以震撼,让我们读到最后非常感动,安恩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课堂总结提升学生精神灵魂
五、结语
七年级起始课
第一单元要精心设计一节七年级起始课,起始课不仅要讲语文课有哪些规范,学好语文必须做哪些工具准备这些常用规性的内容,重点应该通过这节课让刚刚跨入中学的小学生对语文有个崭新的认识,为将来学好语文打好思想基础。
我认为初中语文第一课必须有个性、有诗意、有内涵、有趣味。
1、 有个性:自我介绍,虽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但能让学生感受你的博学、智慧和人格魅力,从而从心里喜爱
2、 有诗意:用诗化的语言诠释语文,亲近语文,培养美感。
3、 有内涵:第一课的内容必须始终与大语文有关,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暑假里的见闻感受,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无不与语文有关在向学生提出一些学习语文的常规要求之外,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目,告诉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做真正的引路者。
4、 有趣味:历史故事添笑柄。谜语故事增奇妙。汉语字谜藏玄机。歇后俗语有乐趣。
三年前,我上七年级第一课的时候,在以是环节之后又增加了一个环节,介绍同学。让我们来认识班级的新同学,在老师眼里,一位同学就是一首诗。
七年级同学对这些文学可能还没什么感觉,只是新奇而已。这项工作,到九年级下半学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枯燥无味的迎考阶段,学生对学习空前厌烦和抵触,于是每一节语文课开始,我都送出一两个毕业礼物,就是姓名诗,最后形成五十七绝。(举例见投影)
总之,作为一名语
在第二十七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把一首《蝶恋花》的词送给每一位老师,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
感谢大家的聆听,祝你大家桃李满园,工作快乐!
做一名语文园地的引路人——七上第一单元教材解析和设计举要.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