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
有关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连续视频报道,请全体体育教师认真学习。
让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一)确保锻炼一小时(20110601)
http://{域名已经过期}/china/20110601/111421.shtml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在孩子们的节日这一天,让我们来关注属于中小学生的一小时。"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中小学生在校体育活动做出的一项明确规定。那么,两个多月过去了,这件事在各地落实的怎么样了呢?记者进行了调查。
多数中小学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
近日,记者在安徽、海南、山东、北京等省市以发放问卷的形式,随机调查了200多名中小学生,了解他们每天在校园内体育锻炼的情况。
随机调查的60多名北京市中心城区学校的学生,90%以上都能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一小时;73名济南市中心城区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天在校体育活动一小时的有57名。
而33名合肥市非城市中心区学校的学生,能够达到在校体育活动一小时的只有6名学生,21名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为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
在海南省记者随机调查了部分县域中学,在被调查的34名学生中,没有一名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在一小时以上。虽然记者所做的只是简单的随机调查,但结果反映出,每天保证学生在校体育活动一小时,并没有在各学校得到完全落实。据权威部门最近调查问卷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学落实学生1小时在校体育活动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马凌说,全国目前能够达到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学校在20%左右,有40%的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不到0.5小时。
保证学生每天在校1小时体育活动最早提出是在1958年,以后国家就此也相继出台政策,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保证学生在学校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全国中小学生,要确保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而今年国家更加重视这项工作,将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第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但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的实际落实状况却并不能尽如人意。
教学观念、设施不完善、师资不足等影响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马凌说,这项工作实现起来难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过于注重文化课、升学率,无法让体育课保质保量。
体育课是保证学生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最重要的形式,国家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三到六年级和初中一至三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高中三个年级是两节体育课,但是为了升学成绩,一些学校尤其是办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没有按规定上足体育课,甚至是取消了体育课,这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记者来到海南中学初中部时,正值初三(八)班的同学上体育课。记者看到,操场上只有几名男同学在打篮球,大部分学生都留在教室上自习。按照国家规定,初三年级只能在中考结束一周前停上体育课,但据海南中学介绍,初三年级学生中考体育科目的考试结束后,就没有正规的体育课了,大多采取自由活动的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利用体育课时间锻炼或者留在教室学习。
重智育轻体育,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使得许多学生无法实现在校1小时体育锻炼。而记者调查发现,另一个影响1小时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办学条件的限制。
对于城市中心区的学校而言,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体育活动场地不足,记者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看到,这个拥有90个班,3500名学生的学校,只有一个400米跑道的活动场地。每天的课间操,这里最多容纳 4 个年级50个班的学生,因此学校只能采用错开体育课时间,折返跑等方法来满足学生1小时体育活动。
而一些县域中小学,在办学条件上的突出问题是体育设施不完善,这也影响了这些学校开展一小时体育活动。据了解,海南临高县皇酮中学初中三个年级共有学生900人,而全部学生的体育器材都在一间狭小的器材室里。由于场地的局限,这里的体育器材很多都沾满了灰尘,有的足球上还长出了霉斑。
除了设备不足,体育教师缺乏也是导致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少的一个因素。海南省澄迈县福山中学有1200名学生,只有3名体育教师,而每个体育教师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也不能胜任所有的体育项目教学。
200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32万,这还主要是针对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如果要按照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可能缺口会更大。
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亟待加强
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体育设施、场地不足,再加上师资缺乏,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一小时,难以实现。但与此同时学生体质状况,却越来越令人担忧,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记者随意走访了两个班做了调查。
这个初一的班级共有36名同学,其中近视眼有21名同学,体重不在正常范围内的有13名同学,而在另一个班一共有37名同学,近视眼就有21名同学,体重不在正常范围的有6位同学。
尽管眼睛的近视率和肥胖率并不仅仅与运动有关,但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控制近视率和肥胖率的增长,由于北京市坚持了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一小时,从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状况来看,近两年学生整体健康水平在逐步提升,不良视力的检出率和肥胖率的增长速度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但尽管不良视力的检出率和肥胖率提高的速度趋于缓和,但毕竟近视眼和体重不正常的孩子仍在增加,而对于更多每天连体育锻炼一小时都无法做到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身体状况更令人担忧。
孩子们的体质健康,人们在关心、在牵挂。而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体育活动,是一项硬性规定,这不仅仅是老师、学校的事,也是国家的大事。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请确保他们的锻炼时间。
<script> var para_count=1 </script>
[焦点访谈]让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二) 小书包轻下来(20110604)http://{域名已经过期}/china/20110604/104613.shtml
您家孩子的书包有多重?面对这个问题,家长们的心情既复杂又无奈。中小学生肩上越来越沉重的书包,让越来越多的人忧心和操心。该怎样为孩子们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是一个谁都关心的老话题。去年年底,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和兆麟小学开始给孩子们减负,效果如何呢?
课业负担减轻 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爱好
去年底,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校和兆麟小学率先实施了减负,孩子们的书包变轻了,作业减少了,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快乐了。
赖依娃是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校五年四班的学生,一直以来,她都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周末能把自己的好朋友约到家里来玩儿,但是约了几次都因为她的朋友们在补课没能成功,这个小小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让她感到非常失望。
看到女儿的失落,赖依娃妈妈心里也很着急,她希望帮助女儿实现这个愿望。今年5月,她和女儿试着约了一下同学们,这一次竟然成功了。
原来,去年底,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校作为哈尔滨市首批减负的试点学校,率先提出减轻孩子们过重的课业负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减负活动,孩子们的书包变轻了,做作业的时间减少了,他们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作业减少 孩子们成绩并没有下降
半年多来,机械重复的作业减少了,孩子们变得更快乐了,而学习成绩并没有因为作业少了而下降。哈尔滨师范附小五年九班的班主任滕颖老师告诉记者,在她看来,让孩子学会一个方法,比拿同一类型题做一百遍要好很多。
如今,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回到家里做完作业有更多的时间和家长交流,亲子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家长们也尝到了减负带来的甜头。然而在学校实施减负之初却面临着来自家长的反对和质疑,他们生怕自己的孩子由于学校减少了作业量,而影响了学习成绩,在日后激烈的竞争中输给同龄的孩子们。
面对家长的质疑,学校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向他们公开学校实施减负的具体做法,征求家长们的意见。为了打消家长的疑虑,班主任还和家长签订了减负承诺书,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下降。这给老师们40分钟课堂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共同努力 从多方面为孩子们减负
这些年,升学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孩子们要学习的东西原来越多,书包变得越来越重,为了减轻孩子们肩膀上的负担,师范附属小学校还在教室的后面为同学们设置了储物柜。平时大家可以把常用的书本和美术、体育用具放在学校,再也不用背来背去。
有了这个储物柜,孩子们不仅书包变轻了,而且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班级定期对孩子们的储物柜进行评比,看看谁的物品摆放得最整洁。
减负不仅仅是减轻孩子身体上的负担,更要减轻孩子们心理的压力。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还改革了考试制度,那就是如果学生觉得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可以提出申请重新考试,直到满意为止,这个制度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孩子们卸下沉重的书包,摆脱了心理的压力,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参加课余兴趣活动小组、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开展的花样跳绳活动就让同学们得到很多书本以外的收获。
现在,作业量减少了,让孩子们疲惫的课外辅导班也减少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没有了,对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们来说,上学读书,学知识,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今年,哈尔滨市小学生的减负工作已经在全市1592所小学全面铺开,真正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尽管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和兆麟小学的减负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让全社会的小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享受快乐健康的童年,真正让减负的好做法普及开来,取得长效机制,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孩子们的书包变轻了,作业减少了,笑容增多了。这两所小学的努力让人们看到了减负的成效。而减负需要这样的良方。从6月1日开始,教育部面向社会征集"减负"的好做法、好经验,集合民智,分析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存在的形式、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面对减负这样一项系统工程,该怎样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单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固有教育方法,改变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这需要寻找更多的方法,凝聚更多的智慧。
<script> var para_count=1 </script>
[焦点访谈]让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三)跃动的童年(20110608)http://{域名已经过期}/china/20110608/112587.shtml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逐步均衡,也体现在教育内容的日益均衡。从2004年起,教育部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经过7年的探索,今年5月,这一项目正式在全国铺开。"体育、艺术2+1",能给我们的义务教育增加些什么,能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增加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体艺2+1"着力完善学生人格
每天上午9点第一节文化课后,是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40分钟的大课间时间。每天这时,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唱歌、跳舞、画画、打球等等。袁若闻是蔚斗小学6年级的学生,他酷爱人物摄影,五年级的时候加入了光影社团。
蔚斗小学的社团大概分四大类,有以各种球类、跑步、健身操等体育项目为主的健体类、有航模小发明这样的科技制作类社团、有合唱、舞蹈、国画、摄影这样的艺术类社团,还有园艺养护、爱心服务的服务类社团。目前,学校规定每位同学每学期只能参加一个社团活动,很多同学都是筛选好久后才选了最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
蔚斗小学校长严雪霞认为,"我们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是一种个性的张扬以及人格的完善,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趣、生活中的善"。
"体艺2+1"让学生自信
蔚斗小学开始推广社团活动时,很多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们都持反对意见,担心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以前认为)只要成绩好了就行了,什么都不重要",一位学生家长说,"后来我感觉不一定,小孩子有了才艺以后,他非常自信"。家长、老师们普遍反映,参加这些体育艺术社团后,孩子们最大的变化就是自信了,不但没有影响学习成绩,还提高了效率。酷爱摄影的袁若闻就说,"劳逸结合了,学习效率变高了"。
为了鼓励同学们,学校把孩子们制作的手工艺品、照片在走廊里展出。袁若闻骄傲地告诉记者,墙上挂的照片就有他拍的。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社团活动,既提高了学生们的体育素质,还培养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蔚斗小学,操场、教室、走廊都是学生们施展才艺的场所,而且同学们参加社团活动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
蔚斗小学有50%左右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参加社团活动,家长们最为满意。严校长告诉记者,其实钱和活动场所都不是最难的,难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目前他们学校的社团指导教师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担任的,如果想再提高社团水平,还需要一些专业老师的支持,体育、音乐、美术师资的缺乏是很多学校开展"体艺2+1"面临的难题。中央教科所体卫艺中心主任吴键告诉记者,据他们的前一段时间的统计,现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阶段就缺30万体育老师。
"体艺2+1"让学生快乐
教师配备的问题还需要逐步解决,而为了能够开展好"体育艺术2+1",有的学校在结合自己的特色、优势的同时,调动一些社会资源,给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比如华山小学,他们借助国家乒乓球队在北仑的训练基地,开展乒乓特色办学,邀请国家队队员到学校参加活动,激发同学们的热情。现在,华山小学的每一位同学都至少会一套乒乓球操,会打乒乓球。而学校开展包括乒乓球在内的各种文体活动,其实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热爱体育、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在北仑区的东海实验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个乐队,全班全体同学都要参加,每年学校的春季音乐会大家会一同登台演出。一位学生说,每天中午来这里,就像玩一样,很享受。
不求学生人人成为运动员或艺术家,只希望通过体育艺术活动,让学生在学校里快乐一点,身体素质提高一点,艺术修养提升一点,促进全面健康发展,这也正是推广"体育艺术2+1"活动的初衷。同时,"体育艺术2+1"以普及、熏陶为主,努力把快乐童年还给学生。
"2+1"等于什么?等于让孩子们掌握了几项体育和艺术技能,等于给孩子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学习带来了新的动力,还等于给孩子们刚刚开启的人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容。要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实现货真价实的素质教育,靠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是不够的,但这是一个摆脱了应试需求的积极尝试,有助于我国的义务教育逐渐成熟,更接近教育的本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