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共11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在方格内。(2分)
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的
sè( ▲ )、形美质实、外柔内刚的总体格调。 (选自李存葆《孤吹者的艺术交响曲》)
2.默写。(6分)
(1) ▲ 将登太行雪满山。
(2)散入珠帘湿罗幕, ▲ 。
(3)酿泉为酒, ▲ ; ▲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4)“柳”是古诗文作者描写的重要意象。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咏柳名句中的两句。
▲ ▲
3.选出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3分) 【 ▲ 】【 ▲ 】
A.保尔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精干的战士,生活中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
B.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有着丰富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
C.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愿望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很快被人抢去;而祥子没有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不断振作,再度奋斗。他同艰苦生活展开不懈抗争的历程,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D.病过之后,祥子几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身量还是那么高,那股正气还在。改掉了刮风下雨不出车,身上有点酸痛,一歇就是两三天,抽烟、喝酒、打架等毛病。
E.保尔与祥子在性格上的共同点是,都能为自己的理想而付出艰辛的劳动,都曾忍受过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为达成目标而坚持不懈。所不同的是,保尔经过钢铁般的历炼最终真正成为一名英雄,而祥子则被吃人的社会扭曲成一个没落鬼。
(二)运用(共9分)
4.下列语段是一学生写的《送给父亲母亲的歌》片段,有好几处毛病,请用规定的符号直接在原文上修改。(不超过4 处)(3分)
有那么两种声音,一种浑厚,一种清脆。从我来到这个世上就伴随着我。浑厚的声音为我讲故事,清脆的声音为我唱小曲。浑厚的声音总是给予我尝试,清脆的声音总是告诉我失败。浑厚的声音往往抚慰人心,清脆的声音往往带来最尖锐的批评。这两种最熟悉的音色,也让你久久回忆。
5.
提示:① 图标中间的“熊掌”图案源于“猎人巡迹熊爪”;
②“百度”二字源于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
6.
博鳌亚洲论坛十一年主题
年份 | 主 题 | 年份 | 主 题 |
2001 | 平等互惠、共赢共存:亚洲的新曙光 | 2006 | 亚洲寻求共赢:亚洲的新机会 |
2002 | 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 | 2007 | 亚洲制胜全球经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
2003 | 亚洲寻求共赢:合作促进发展 | 2008 | 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 |
2004 | 亚洲寻求共赢:一个对世界开放的亚洲 | 2009 | 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与创新 |
2005 | 亚洲寻求共赢:新角色 | 2010 | 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
| | 2011 | 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 |
答: ▲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周有光的议论短文,完成7~8题。(共4分)
①文字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原始图画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发展成为图画艺术,另一方面发展成为文字技术。图画艺术是欣赏的,文字技术是实用的。可是,文字从娘胎里也带来了“艺术基因”,因此文字本身也有“技术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文字要学习容易,书写方便,传输快速,便于打字,便于在电脑上进行文字处理,这些是技术性的要求。文字要写出来美观,要发展成为“书法艺术”,悬挂起来装饰厅堂,这些是艺术性的要求。
②文字离开原始图画越远,艺术性就越弱。拼音文字“艺术基因”十分微弱。汉字的“书法艺术”,在其他“意音文字”都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做到了“独步世界”;可是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偏爱艺术,忽视技术,汉字的艺术优势掩盖了技术劣势。
③文字的“图画性”和文字的“图腾性”有着密切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把自己的独特的文字作为“民族图腾”,向它作“灵物崇拜”,把它作为“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的标记,把它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图腾主义”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保护了文字的稳定性,保护了民族的存在和团结。但同时,“图腾主义”也阻碍了文字的改革与进步。
④……历史永远是在矛盾中前进的。在发展文字的过程中,“有古无今”、“厚古薄今”是不成的。“有今无古”、“厚今薄古”也是不成的。惟一的前进道路是“厚今而不薄古”。这就要认清汉字的两面性,使“技术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各得其所,在“两难”之间,取“中庸之道”而前进。 ( 选自《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有删改)
7.阅读选文,下列有关文本内容解读有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汉字的艺术优势掩盖了技术劣势”一句是说人们过于看重汉字的艺术性,对汉字技术性的要求不够重视。
B.“图腾主义”的双重作用是,它既保护了文字的稳定性,保护了民族的存在和团结,也阻碍了文字的改革与进步。
C.“历史永远是在矛盾中前进的”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文字改革与发展的无奈之情。
D.作者相信,经过努力,文字在现实生活中能达到“技术性的要求”与“艺术性的要求”的结合。
8.第④段中的“中庸之道”表明作者对汉字的发展持什么态度?请具体说明。(2分)
▲
(二)阅读柯灵的说明文,完成9~12题。(共12分)
巷
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悠闲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jiǎo)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③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集市,廛:chán)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xué)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yín)地狂吠。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zhízhú徘徊)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疲惫不堪,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休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如果愿意,可以带着老迈的父母,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步、谈天,心儿贴得更近。
⑥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⑦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 ▲ , ▲ 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有删改)
9.用文中的两个关键短语归纳“巷”的总体特征。(2分)
▲
10.分别用两个词语概述选文画线处提及的对象的特点,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5分)
(1)乡村的陋巷: ▲
上海的里弄: ▲
北地的胡同: ▲
(2)作用: ▲
11.阅读全文,结合语境,在第⑦段的两个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四字短语。(2分)
▲ , ▲
12.选文的说明语言很有特色,试结合具体的文句作简要欣赏。(3分)
▲
(三) 阅读王鼎钧散文《一方阳光》,完成13~16题。(共12分)
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围成天井……中午的阳光便只能透过天井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是每一个家庭的胜地。
那一方阳光铺在我家门口,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我看见一只用麦秆编成、四周裹着棉布的坐墩,摆在阳光里。然后,一双谨慎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停在墩旁,脚边同时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生着褐色虎纹的狸猫,咪呜一声,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用心翻弄针线筐里面的东西,玩弄古铜顶针和粉红色的剪纸。那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母亲最喜欢冬季晴天这门内一方阳光。她坐在里面做针线,由她的猫和她的儿子陪着。……在那一方阳光里,我的工作是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如果我念了别字,她会纠正,如果出现生字——母亲说,一个生字是一只拦路虎,她会停下针线,帮我把老虎打死。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并不在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情节,而是使我多陪伴她。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若有若无的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有时候,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我在晒太阳晒得最舒服的时候,猫咪也会呼噜起来。有一次,母亲停下针线,看她膝上的猫,膝下的我,并给我讲述有关狸猫费尽周折拯救孩子的故事。……此时,我便以无限的爱心和歉意抱起那只狸猫,亲它。……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她的脚是冻伤的。当年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不见阳光。寒凛凛的水汽,侵害了她的脚,两只脚永远冰冷。年年脚痛依然,它已成为终身的痼疾。尽管在那一方阳光里,暖流洋溢,母亲仍然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当刺绣刺破手指的时候,她有这样的表情。不刺绣的时候,母亲也会暗中咬牙,因为冻伤的地方会突然一阵刺骨难禁。
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才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
我忽然得到一个灵感:“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换个方向,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
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唤它,它装作没有听见。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很显然,她希望在那令人留恋的几尺净土里,她的孩子,她的猫,都不要分离,任发酵的阳光,酿造浓厚的情感。她享受那情感,甚于需要阳光,即使是严冬难得的煦阳。
……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许多故事。
那年冬天,我们最后拥有那片阳光。 她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
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双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几十把玻璃刀插在脚边。我躺在母亲怀里,睡得很熟,完全不知道母亲的难题。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不知道自己能支持多久。母亲想,万一她累昏了,孩子掉下去,怎么得了?想到这里,她又发觉我竟然光着身体,没有穿一寸布。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她咬牙支撑,对上帝祷告……
就在完全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这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谢天谢地,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我依然睡得很熟。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是一个斜坡,像是又陡又长的滑梯,长得可怕,没有尽头。我快速地滑下去,比飞还快,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在难以测度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母亲知道她的儿子绝不能和她永远一同围在一个小方框里,儿子是要长大的,长大了的儿子会失散无踪的。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问:“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勉强离开。我没有思念过母亲,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同时,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伤感留恋的母亲。
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有删改)
13.阅读全文,概述与“一方阳光”有关的三件事。(3分)
▲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第二段描绘了一幅生动、热烈、活泼的家居生活图。
B.文中反复写到狸猫,是为了表明母亲一直与狸猫相依为命。
C.对梦境的描写篇幅过长,冲淡了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D.文章语言恬淡亲切,为读者描绘了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
15.说说选文以 “一方阳光”为标题的好处。(4分)
▲
16.文末说“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为什么?(3分)
▲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共12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qiǎo)然以悲,泫(xuàn)然不能自已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春和景明: ▲ (2)浮光跃金: ▲
(3)湖平于熨: ▲ (4)投箸而起: ▲
(5)不能自已: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2)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写了一天之中洞庭湖的万千景象。
B.甲、乙两个选段都具体写到作者游览岳阳楼时的心情变化。
C.甲段中“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与乙段中“风日清和,湖平于熨”两句都体现了宁静、平和的意境。
D.甲段中“把酒临风”与乙段中“取酒共酌”两句,都是古代诗文作者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
20.结合乙选段的具体内容,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游湖时的情感变化的。(4分)
▲
三、作文(共60分)
21.请以“让 ▲ 成为一种习惯”或“从 ▲ 开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