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背景
在阶段课程《我是中国娃》经历中,我班幼儿通过中国元素环境的诱发、多元游戏活动的体验、分享交流的对话碰撞,特别是《我知道的中国》分享会中,幼儿了解了各种中国特色的建筑,对中国建筑元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当下的感知与发现。其中这几位幼儿萌发了用积木搭建“万里长城”的想法。
1.故事人物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备注 |
|
小可乐 |
男 |
6岁1个月 |
发起者 推动者 |
|
点点 |
男 |
6岁3个月 |
推动者 |
|
冠宇 |
男 |
5岁9个月 |
协助者 |
|
叮叮 |
男 |
5岁6个月 |
全程参与 |
|
科科 |
男 |
6岁整 |
协助者 |
|
心语 |
女 |
6岁2个月 |
协助者 |
2.资源简介
|
环境
我的建构愿望 我的建构计划 我的建构故事
材料
单元积木配比标准 |
|||
序号 |
积木名称 |
尺寸(cm) |
5-6岁组大班 |
1 |
半单元积木 |
7*7*3.5 |
48 |
2 |
单元积木 |
14*7*3.5 |
176 |
3 |
双单元积木 |
28*7*3.5 |
152 |
4 |
四倍单元积木 |
56*7*3.5 |
58 |
5 |
半柱形积木 |
14*3.5*3.5 |
12 |
6 |
柱形积木 |
28*3.5*3.5 |
48 |
7 |
小圆柱体积木 |
高7*直径3.5 |
40 |
8 |
大圆柱体积木 |
高14*直径7 |
24 |
9 |
1/4空心圆小积木 |
20*9*3.5 |
16 |
10 |
1/4空心圆大积木 |
30*11*3.5 |
16 |
11 |
成对等腰小三角形积木 |
边长7*7*厚3.5 |
14 |
12 |
成对大三角形积木 |
14*7*3.5 |
12 |
13 |
斜坡式三角形积木 |
13.7*7*3.5 |
32 |
14 |
1/2高双倍单元积木 |
28*7*1.75 |
36 |
15 |
空心半圆积木 |
28*14*3.5 |
8 |
16 |
双倍等腰三角形积木 |
28*14*3.5 |
8 |
17 |
直角式弯道积木(“X”形弯道积木) |
21*14*3.5 |
8 |
18 |
“Y”形弯道积木 |
35*21*3.5 |
4 |
|
合计 |
|
712 |
二、我们的故事
6位主要参与者在积木区使用单元积木为材料开始了“万里长城”建成记的故事……
|
||||||||
![]() |
||||||||
![]() |
||||||||
![]() |
||||||||
万里长城建成记 |
故事二:计划制定,有目的建构。 |
故事三:借助经验,完善建构。 |
故事四:跟随问题,推进建构 …… |
…… |
![]() |
故事一:对接兴趣,初次建构
关键词:尝试表征、差异互动、对话交流
故事再现:
2017年10月10日 小可乐蹲在地上看着积木,一声不吭,15秒后他快速抬起头,眼睛一亮站起身来,他看着其他几位小朋友,用手指着积木柜说:“我来搭一个塔吊吧,我妈妈的工地上就有塔吊,塔吊可以把积木运到山上搭长城。”小可乐说完,点点立刻站起来绕过左边的垫子,跑到右边的垫子处,看着空地双手打开,比划着弯弯的线,大声说:“我来搭一座这样的山吧”。小可乐拍着手跳起来说:“好啊,好啊!”这时冠宇从地上拿起一块四倍单元积木自言自语地说:“我用四倍单元的积木搭路。”然后看向叮叮:“叮叮你做什么呀?要不你帮我们拿积木吧。”叮叮看看他没有说话。科科把右手高高举起来笑着说:“我,还有我,我也帮你们拿积木吧。”站在科科身后的心语看着科科问:“我做什么呀?”科科看着心语和叮叮说:“我们三个人都帮他们拿积木吧……”叮叮点了点头。
点点:长城是长长的!地方都快被我们用完了,长城搭在哪啊?就这么短! 小可乐:别急啊,我的塔吊还没搭好,搭好了就可以运到山上了。 冠宇:根本就搭不好山,你怎么搭啊?一点都不像! 小可乐:那我们让刘老师找一张长城的图片给我们看吧。 |
行为解读:
借助视频,重温现场:针对以上幼儿游戏行为,我们班组两位老师共同观看幼儿游戏视频,将自己看到的信息用白描的方式记录下来并进行交流,交换自己的想法。
寻找理论,解读行为:回到刘焱教授的《游戏通论》积木章节“积木游戏活动的发展”中去了解幼儿的建构行为。
发现:幼儿能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建构,能通过架空、平铺等建构技巧表达建构内容。在建构中有判断和反思当下建构内容是否是长城、能不能完成长城的能力,并能通过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办法。但缺少对长城具体细节特征的了解和表征。
支持策略:
|
环境支持:根据幼儿的需求,我们师幼共同寻找各种各样、多种角度的长城图片以及其他班幼儿搭建的长城作品图,供幼儿多元观察,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
差异互动:幼儿差异资源的运用——参观过万里长城的喜宝介绍长城,他说:长城有围墙、烽火台、垛口,下面还有山脉。围墙是长方形的砖堆成的,垛口是凹下去的口子,烽火台是拱起来的,人可以在上面放火。
|
![]() |
![]() |
||
对话记录:记录幼儿观察环境支架所获得的信息。
幼儿的观察与发现 |
|||
观察现场 |
幼儿 |
语言 |
行为 |
|
点点 |
你看,这个是有高有低的,还有洞洞。 |
蹲下身子看着墙上的图片 |
小可乐 |
我也看到了,你看这里还挺高的。 |
站在点点的左边,右手拿着笔指着长城图片 |
|
冠宇 |
你看这个长城也是长长的,还有很多弯道,几张图片还有点不一样的。 |
右手指着小可乐旁边的图片 |
|
心语 |
我也觉得有点不一样,这个高,那个矮。 |
右手撑在墙上,身体往前倾 |
|
科科 |
对的,这个房子(烽火台)看起来又高又大,这个就小一点了。 |
真大眼睛,大声的对着其他幼儿说 |
故事一幼儿前后经验的变化 |
|||
幼儿原有经验 |
幼儿问题与需求 |
教师支持 |
获得新经验 |
1.知道长城是“长长”的特征。 2.呈现基本建构技巧。 3.分工合作。 4.游戏的主动性。 5.发现问题,自主讨论、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
1.场地规划不合理(缺失计划性)。 2.缺失对长城具体细节特征的认知。 |
1.与幼儿一起寻找丰富的长城图片以及其他班幼儿搭建的长城作品图。 2.运用幼儿之间差异资源进行经验分享。 3.继续陪伴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观察环境支架等)。 |
1.了解长城具体的细节特征(如上述表格)。 2.问题解决:重新规划场地。 |
故事二:计划制定,有目的建构
关键词:计划制定、图形表征、技巧提升
故事再现:
2017年10月11日 幼儿对话内容: 小可乐说:“我知道怎么搭了。”他转身看着点点和冠宇等人说:“我来当队长,你们听我的吧,我需要找两个帮我运积木,还需要一个帮我一起搭。” 点点挠挠头说:“我们不知道搭什么样的怎么帮你啊?”一边说一边放下手里的积木。 冠宇指着旁边架子上的书写材料说:“我们可以画出来啊,贴在这上面不就都能看见了嘛,这样就知道怎么做了。” 小可乐:“好办法,我来画。”说完,他走过去拿了纸和笔,其他孩子围了过来。
|
|||
2017年10月12日——13日 |
|||
建构作品 |
使用材料 |
材料数量 |
使用技能 |
|
半单元积木 |
39 |
平铺 规律排列 架空 模式 组合 |
单元积木 |
158 |
||
双单元积木 |
102 |
||
四倍单元积木 |
31 |
||
大圆柱体积木 |
6 |
||
成对等腰小三角形积木 |
8 |
||
成对大三角形积木 |
8 |
||
斜坡式三角形积木 |
16 |
||
半柱形积木 |
12 |
||
柱形积木 |
22 |
||
1/2高双倍单元积木 |
14 |
||
制定好计划后,幼儿开始分工进行搭建。小可乐和点点一起搭建围墙和路,科科、叮叮、心语帮助拿积木,冠宇负责传递积木,就这样四倍单元积木搭路,半单元积木和单元积木有规律的间隔摆放当做围墙……上述建构内容总共用了416块积木。 搭到两块垫子中间的时候,科科指着中间的空隙看着小可乐问:怎么办? 小可乐转向科科说计划上不是有嘛! 这时站在一旁的心语跑到计划墙边看着计划回头对小可乐说:哪里有啊,我怎么没看到呢?…… |
行为解读:
师幼对话,读懂童心:与幼儿进行对话,回顾游戏现场,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如问你们在纸上画的是什么呀?为什么画这个呢?为什么要这样搭呢?等等。
回归《指南》,精准解读:借助《指南》与幼儿上述行为进行对接,从中寻找大班幼儿相关发展水平,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解读。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
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 |
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
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 |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
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
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
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 |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
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 |
发现:幼儿有通过讨论、商量自主制定建构计划的意识和能力;对建构区材料较为熟悉,能熟练拿取所需笔、纸等材料用绘画的方式表征计划;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搭建,在搭建过程中能相互分工、合作,呈现出基本的建构技巧,如有规律的平铺、垒高、架空、组合等。两名参与建构的幼儿表现出对计划有不清楚的地方,同时班级其他幼儿中有17人举手表示看不懂计划的内容。
支持策略:
静心陪伴:在幼儿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尽量少干预,把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留给幼儿。
解读计划:与幼儿一起解读计划,帮助幼儿更加明确计划的内容。
步骤 |
所需材料 |
方法 |
|
第一步 撘围墙 |
|
半单元积木、单元积木、双单元积木 |
规律排列、组合 |
第二步 搭路 |
|
半单元积木、单元积木、双单元积木、大圆柱体积木、成对等腰小三角形积木、成对大三角形积木、1/2高双倍单元积木 |
平铺、架空、组合 |
第三步 搭烽火台 |
|
单元积木、双单元积木、四倍单元积木、双倍等腰三角形积木、大/小圆柱体积木等、成对大三角形积木、柱、半柱形积木等 |
架空、垒高 |
第四步 搭山洞 |
|
空心半圆积木 |
架空 |
读懂行为:在游戏中幼儿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呈现出有意义的建构行为或良好习惯和学习品质,教师在游戏中或游戏后的分享交流时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建构行为的意义,引导幼儿发现其在建构中所体现出来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品质,如根据需求拿取积木、分工合作,有计划有目的的坚持游戏等。
故事二幼儿前后经验的变化 |
|||
幼儿原有经验 |
幼儿的需要与问题 |
教师支持 |
获得新经验 |
1.绘画图形表征游戏计划。 2.按照计划进行游戏。 3.呈现多种建构技巧。 4.主动询问同伴,重温计划。 |
了解计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建构步骤和方法。 |
1.在幼儿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尽量少干预。 2.与幼儿一起解读计划,帮助幼儿更加明确计划的内容。 3.多次组织游戏后分享交流。
|
1. 绘画(图形)表征计划细节、语言描述计划。 2. 新的建构技巧(有规律的间隔平铺)。 3. 同伴合作中愿意承担自己所接受的任务。 |
故事三:借助经验,完善建构
关键词:同伴互学、对比分析、合作突破
故事再现:
2017年10月16日——19日 当长城的路和围墙部分快要完成时,负责拿积木的冠宇发现半单元积木没有了。需要的积木没有了,那接下来的长城怎么完成呢? 这时建构经验比较丰富的小可乐说:我知道,这还不简单,可以用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半单元积木啊,我们之前搭我们幼儿园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图一 图二 说着,小可乐拿起两块成对等腰小三角形积木,先将一块放在下面,直角边着地,斜边面往上,然后将另一块成对等腰小三角形积木斜边面往下(如图一),对齐后就组合成了一块半单元积木(如图二)。 |
||||
借同伴经验,激发新经验: 小可乐的已有经验帮助大家解决了这个难题,在接下来的搭建过程中多处用到了这种积木组合的方法,同时还出现了各种新的组合方式。
点点学习小可乐的方法,用一块成对大三角形积木和一块斜坡式三角形积木尝试组合在一起,尝试三次后没有组合出自己想要的积木。低着头看着手中的积木说:这个怎么弄啊?
|
1/2高双单元积木 双单元积木
|
双单元积木 四倍单元积木
|
|
对比分析、完善作品
一天垚垚带来了一幅关于长城的沙画,这个引起了全班幼儿的兴趣,于是在分享交流的时候幼儿将积木区搭建的长城与这幅沙画和老师提供的图片进行了对比,说出自己发现不一样的地方。同时以此方式帮助幼儿重新回顾之前所观察到的长城细节特征以及计划内容:
桃子:你看他这上面的烽火台是很高的。
优优:是的,人都可以从里面走过去的。
叮叮:这个应该有三层吧?你们的怎么这么矮?
洋洋:人都没法从这里面走了。
于是6名建构者接受了大家提的意见,开始对烽火台进行调整……
|
调整结果 |
描述 |
第一次调整 |
|
第一次调整的方法是在长城原有的路上进行搭建,用单元积木和二倍单元积木做支撑,垒高两层,双倍等腰三角形积木做顶。 |
第一次调整后,幼儿觉得还是很矮,于是有进行了第二次调整…… |
第二次调整 |
|
第二次调整方法是在长城的两边用单元积木和四倍单元积木做支撑架空,然后用单元积木往上垒高,用双倍等腰三角形积木做顶。 |
第二次调整好后,幼儿还是觉得矮,但这一次建构者没有继续调整,陷入了“怎么搭建烽火台的”的困境中…… |
行为解读:
学理依据:联系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数理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理论,幼儿在积木组合过程中能够呈现出数量关系、形状关系等。
及时性教研:组织幼儿讨论,幼儿提出调整烽火台的想法,但尝试几次后仍没有搭建出满意的烽火台。教师将本问题放在级组及时性教研会议中讨论,借助教师群体的智慧、各班幼儿的发展常模,来判断幼儿的行为:
发现: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建构作品与实物之间的不同。参与建构的幼儿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作品进行调整,但在调整过程中想象与表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高度相对比例把握不够精准。
支持策略:
同伴互学:将积木组合的新发现通过现场参观的方式共享给班级其他幼儿,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参与建构的6名幼儿多次用到各种图形组合的经验,在班级小组分享交流中,幼儿也提到多次积木组合的建议来帮助建构区的幼儿解决问题。
支持鼓励:肯定幼儿提出的调整建议,并鼓励幼儿进行调整。相信幼儿提出的调整想法是合理的,在幼儿调整时及时给予肯定,接下来的游戏中幼儿一共持续三次调整行为。
资源共享:抓住园内资源,带孩子们参观其他班幼儿搭建的烽火台,帮助幼儿建立直观感知经验。
|
大四班幼儿搭建的烽火台
![]() |
参观后,幼儿有了直观感受后形成高度比例概念的经验,开始进行第三次调整烽火台,底座使用四倍单元积木和单元积木、双单元积木进行连接架空,形成三层、四层和六层的高度,然后在用其它积木做顶或装饰。这一次调整在模仿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完成了三座不同的烽火台。
|
故事三幼儿前后经验的变化 |
|||
幼儿原有经验 |
幼儿的需要与问题 |
教师支持 |
获得新经验 |
1.单一成对等腰小三角形积木组合。 2.发现问题(积木不够了),提出问题。 3.对比分析能力。 4.发现与运用同伴资源。
|
1.解决积木数量不够的问题。 2.想象与表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没有高度概念或实物概念。
|
1.将积木组合的新发现通过现场参观的方式共享给班级其他幼儿。 2.肯定幼儿提出的调整建议,并鼓励幼儿进行调整。 3.抓住园内资源,带孩子们参观其他班幼儿搭建的烽火台。 |
1.多种积木组合方式。 2.积木组合中成形成新的图形关系、数量关系等概念。 3.在图形转换中对空间感知的理解。 4.愿意接受别人提出的调整意见。 5.能够坚持调整、优化作品。 |
三、我们的成长
孩子在后续的建构过程中还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万里长城”建成记的故事还在不断延续着,教师的观察解读也在不断延续着,经验的生长也在延续着……
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话题引发了孩子们一连串的探索,随着故事孩子们的兴趣往前发展、经验往前发展,故事的背后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幼儿丰富的经历,透过经历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经验的生长。
结束语:
这是一段孩子的故事,也是孩子探索的过程,游戏的价值绝对不是追着游戏的结果去的,就让孩子在不断的面临问题,自主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中去获得学习和发展!在游戏中,成人的价值在于慢下自己的脚步,用心陪伴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和孩子的重温对话、借助教研等策略,让我们更加精准的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由此让我们的支持多一些温度,多一些智慧。“万里长城”建成记的整个过程也就成了师幼共生共长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