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教学资源>>课件荟萃>>七年级下册课件>>文章内容
同课异构:《老王》韩园园
信息时间:2018-04-16     阅读次数:

《老王》教学设计

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的文人来说,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在文革期间,已是耄耋之年的杨绛被迫打扫厕所,被剃阴阳头,被下放穷乡僻壤,烧砖、打井、种菜,后来因病才被遣回北京,栖居女儿的学生宿舍,历经不幸,受尽磨难。但她却将目光投向了更为不幸的人!一起走进杨绛的写人叙事散文《老王》,了解一位不幸的人。

一、走近不幸者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表现老王不幸的语句,并说一说老王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没有组织/失群落伍——孤独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点评:你从老王的自述中读出了他的孤独!

可以想象,老王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无比伤感。你能不能把以老王的口吻,讲述一下他的内心苦楚。老师帮你开个头,老王啊,这年头蹬三轮生意好吗?

哎!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我“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人老了,没用了”。

不太像老王,倒是很像小王。

一个“哎”字倒尽心中孤苦,情感很到位,语气很像老王!

2)没有亲人/孤苦伶仃——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点评:真是一个无依无靠的不幸者啊!

那儿多年了!

点评:真是孤苦伶仃!

3)生理缺陷,受人诋毁——残疾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点评:你抓住了老王的生理缺陷!

老王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点评:即便是好眼,也是有问题的。

4)经济贫困——贫穷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点评:又孤独,又贫穷,你准确把握住了老王的生存状态!

点评:多么贫穷啊,只能活命!

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点评:你从他的居住环境看出了他的不幸!

幸亏有一位先生愿意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点评:杨绛从干校回来之后,老王生计越发艰难。

老王的外貌非常可怕,病得很重,看出他很可怜,很不幸。

点评:不幸啊!你的名字叫穷人,生恶病又加重了他的不幸!

引导:这些都是从老王自身进行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从周围对待他的方式中体会他的不幸。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点评:你从周围人对待他的方式中读出了他的不幸,很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预设:预设:从“老光棍”可以读出这些人对老王的嘲讽、谩骂,从“大约”可以看出说话的人并不确定,这是别人对他的凭空诋毁。

点评:你能洞悉人性,厉害!生理残疾已然不幸,还要因此受到周围人的侮辱,所以对社会世态人情有着深刻思考的杨绛说: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让我们读出老王的不幸!

小结:老王生来残疾,又孤苦伶仃,贫困交加,还要时时受到旁人侮辱,他的一生卑如草芥,轻若鸿毛,写满不幸!

 二、心系不幸者 

过渡:面对这样一位不幸的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对他又有怎样的情感?

1、请结合文本,体会杨绛对老王情感。可以结合以下两个角度考虑(2分钟):

A.人物的主要事件

B.议论性或者抒情性的语句

2、展示(8分钟)

关心同情:

(1)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点评:好有温情的一幅画面!能否读出这种温馨之感? 

你的感情很到位!你的声音充满情感!

2)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杨绛一家诚心帮助老王,不求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没有占他的便宜的念头)

点评:多么理所当然的啊!你能够读出杨绛的理所应当?

绝不让老王吃亏!

3)老王送默存去医院,杨绛坚持给他钱。

点评:在自己经济困难的时候,还是关心老王的生计。

4)杨绛的女儿发现老王是夜盲症之后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点评:连她的女儿也被影响,关心老王!

5)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

点评:我一直在关心老王的生计

6)老王来送鸡蛋,杨绛给他钱。

点评:一直在经济上援助老王。

小结:因为老王的不幸,所以杨绛一直关心、同情他!

赞美:

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点评:杨绛对老王的善良、老实坚信不疑!你能读出这份坚定吗?注意感情和重音。

点评:为你的朗读点赞!

感谢

我笑着说有钱。

点评:杨绛用自己的笑容回馈了老王的好意!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点评:多么富有感情的词语啊!

愧怍

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点评:你抓住了很有力量的一个句子!这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什么是愧怍?【追问时语速可以快一点,形成步步紧逼之势】

预设:惭愧

追问:你什么情况下会惭愧?

预设:做错了事

追问:杨绛做错了什么事?她不是一直在关心照顾老王吗?

预设1:因为她对老王的关心还不够!

师:那怎样的关心才够呢?我们还需要看一下老王需要的是什么?

预设2:不知道。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要看一下老王需要的是什么?

三、愧对不幸者

1老王需要什么,请结合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

A.人物的主要事件 

B.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

有两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他说,那儿多年了。

预设:他需要的是亲人。

      他需要的是家。——怎样才算家?——有亲人

点评:是啊,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杨绛在《我们仨》里曾不无伤感地写道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孤苦伶仃地活在世上!一个闪烁其词的“住”包含了老王对亲人的无比渴望。

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老王最有可能从哪里得到亲情?

预设:杨绛一家

事情: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他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

预设:他要感谢杨绛一家!

追问:老王想方设法让自己做赔本生意,就是需要得到感谢吗?

预设:想让杨绛一家把他当自己人,当亲朋好友。

点评:他送的哪里只是沉甸甸的冰啊,分明是沉甸甸的亲情! 

他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预设:他怕我不好意思,所以哑着嗓子悄悄问。

点评:自己生存艰难,还替我们着想,这分明是把我们当最亲的人。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预设:老王生着病,还要坚持到我家来,保持和我们的联系。

点评:只有对自己的亲人,才会这么牵肠挂肚,即使是扶病也要前来探望!

外貌: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像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预设:他来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

我们来看两则材料,体会老王此番来送香油和鸡蛋的深意。

材料一

那时物资供应十分紧张,几乎所有食品都需要凭票证供应。北京居民购买东西要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比如,食糖每人每月供应2两;食盐每户每月供应1斤;芝麻酱逢春节、国庆、五一每户供应1两等。食油供应按在京正式户口,每人每月发放油票一张,凭此票可购食油三两,品种以豆油或棉籽油居多。此外,春节每户额外增发“节日补助油票”一张,凭此票可购香油1两。鸡蛋除供应部分特需、病人、产妇、托儿所等,对居民的平日定量无法保持,基本上停止了供应。

——陈煜《中国生活记忆》节选

材料二

在我妈妈的记忆中,香油很是稀罕,吃饭时用筷子在油瓶里戳一下,再到我们面条碗里涮一下,就算面条里有油了。

——实磊《香油坊》节选

预设:鸡蛋和香油就是那个时代的高级营养品。此时的老王已经病入膏肓了,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他却把这么珍贵的营养品送给了杨绛一家,是把他们当成了亲人。

点评:这岂是普通人之间的情谊,分明就是最珍贵的亲情!

语言:

他只说:“我不吃。”

预设:一般亲人之间,才会这么说,可见老王已经把杨绛一家当做亲人了!

师追问: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

预设:一般妈妈做了好吃的东西,我让她吃,她总是说我不吃。

点评:是啊,至亲的人总是最好的留给我们!

动作

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预设:老王知道我要去拿钱,毫不犹豫地想要止住我的行为,可见他真的不是要钱,而是想要一份亲情。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老师有一个疑问,“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既然老王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是接受了杨绛给的钱?(转换一下,如果老王不接受杨绛给的钱,会怎么样?)

预设1:杨绛会托人去送,会一直惦记着给老王钱。这样就给杨绛增添了麻烦,所以他最后还是拿了钱,他一直在替杨绛他们着想。

预设2:老王拿了钱,是不想让杨绛因没给钱而觉得亏欠什么,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来说,钱已经不重要了,但他还处处为杨绛一家着想,只有亲人才会这样为你考虑。

点评:你们真正地走进了老王的内心!

2、那么杨绛懂得老王的这份深情厚谊吗?

预设:没有,还是给了他钱。

点评:最后的最后,还是停留在物质资助层面。

预设:感到抱歉,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的糊涂了。

点评:请喝茶这是多么客套的说法,多么见外啊!

预设:我强笑着说……

点评:我害怕,又出于客气、礼貌不得不笑,如果是亲人只会心疼,哪里会觉得可怕,可见老王还是一个外人。

3、老王视杨绛一家为亲人,然而他致死,杨绛也没能明白他的心意,只把他当做需要同情的外人。我想,当老王攥着钱离开的一瞬,他的内心一定无比复杂。(8分钟)

现在请你站在老王的角度,想象一下他此时的心理,并用深情的语言抒写下来。

要求:以第一人称来写

字数100左右

我生下来就瞎了一只眼,又没什么亲人,乘客也不愿意坐我的车。只有你们一家关心我,在我心里你们就是亲人。我就要不行了……

同学们对老王的内心掌握地非常到位!

4、到这里,我们再来说一说杨绛为什么愧怍。

预设:老王视杨绛一家为亲人,而杨绛只把他当熟人,老王致死,也没能得到最想要的亲情,也不被理解,他是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人世的。

点评:我想,如果要给老王的不幸做一个等级评价的话,这应该是他最深的不幸。

小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四、抒写不幸者

过渡:世界上最遗憾的事,不是你就站在我面前,我却不知道你爱我,而是我知道你爱我,却已没有机会补偿!

当杨绛最后明白老王的情谊时,已再无机会弥补,于是她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想这应是对老王最真诚的祭奠!而文末的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更是感动了无数读者!然而,杨绛就很幸运吗?

预设:她也很不幸!

1、你从中看出了杨绛怎样的情怀?

预设: 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悲悯之心、文人的良心等

师总结:她并将自己的不幸深深地隐藏起来,用最真诚的目光,注视那些像老王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正式因为有了像杨绛这样的人,当我们回首那段乌云蔽日的艰难岁月时,记忆里始终有一道光和热,烛照大地!

2、读到这里,老师不禁想到了更多像杨绛一样的文人: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顶着雨脚如麻的茅屋,盖着冷似铁的布衾却还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看到背灼炎天光,却只能拾麦穗充饥的贫农时写下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千古绝唱!

张养浩路过关中,眼见饿殍满地,悲痛地写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

最后,让我们一起齐读这些诗句,在朗朗书声中体会中国文人的责任与担当!

 
老王
老王设计思路
老王教学设计
我以我手写不幸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