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教学资源>>课件荟萃>>七年级下册课件>>文章内容
同课异构:《老王》课件和教案(邵丹)
信息时间:2018-04-16     阅读次数:

《老王》教案

导入:同学们,今天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和同学们先分享一句话,这句话是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的,他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字面的含义?(我自己来观察事物,事物就都有我的色彩),同学们在理解是可能会对于“色彩”有一些疑问,这个疑问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而王国维的这句话也是我们解读写人散文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紧握这把钥匙,一起来学习一篇著名的写人散文,来感受这篇文章当中,我的色彩是什么。这篇文章就是——杨绛的《老王》。

一、既然要去探究我的色彩,那么我们就从写“我”最多的一段为切入点。我们一起来阅读文章的第22小节。(朗读之后)我们在阅读22小节之后,从两方面来进行探究,一方面是的“我”一再回忆老王,一方面是“我”心上不安感到愧怍。

那我们就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我”对老王的追忆。在作者的笔下,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请同学们从文中去找一下写老王的关键词。

预设:不幸、老实。

老王有哪些不幸?

身体残疾、经济条件差、遭到周围人的嘲讽、被周遭排挤、孤苦无依。

这种种不幸当中,你认为哪种不幸让老王最为痛苦?

孤苦无依。(我们将心比心这种孤苦无依是最让人最为痛苦的)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体会这种孤苦无依,老师把这段改成了一段对话。

“我”:老王啊,看你的年级孩子们都应该大了吧?你就不要这么辛苦了。

 老王:我没有孩子啊……

“我”:那,老王啊,你老伴身体还好吧,可以照顾你吧?

 老王:唉……我也没有老伴……

“我”:啊……那老王,你家里还有没有别的亲人啊?

 老王:我有一个哥哥。

“我”:有个哥哥也好的。

 老王:可是,我的哥哥已经死了。

“我”:哥哥怎么就死了呢?还有别的亲人吗?

 老王:还有两个侄儿。

“我”:那也好,可以互相走动,互相有个照应。

 老王:唉……都没出息啊……

“我”:那你就再没别的亲人了吗?

 老王:没有了……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沉默了,是因为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老王是多么渴望有妻子、有孩子、有亲人、有家的温暖啊,可是……他都没有。这种孤苦无依之感太沉重太压抑了。

让我们在一起看一下老王另一个关键词“老实”。

老实很多含义,可以是不灵活,可以是不能干,可是否定的,可以是肯定的,鲁迅先生也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那么在这篇文章当中老王的老实是指什么呢?

善良,质朴,真诚……

写了老王老实的哪几件事?

送冰、送钱先生(具体看学生生成)

1、第二小节“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 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 失群落伍的煌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写出了老王的生计艰难,他只能是“活命”而不是生活,对于他来说,他只是生存,只要活下去就够了。

这样的老王应该是无奈的悲凉的,请同学们现在化身为老王,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读这几句话。“据老王自己讲”开始……同学们要注意读的过程当中语气的缓慢和无奈,我们请一个男同学再来读一下。通过这几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老王的生活艰难和一种没有组织的惶恐之感,而且他只是活命而已的生存状态。

第二小节有个哥哥死 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里写出了老王没有什么至亲是非常孤独的,孤苦伶仃的,无依无靠的。老师把这一处转化成了一个小小的对话:

通过这样一段简单的对话,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老王的孤独,甚至于说是孤苦的,我们也能深深的感受到老王那种活命的生活状态的凄凉。

2、第三小节“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 他看不清,撞了什么。”老王的身体状况不好,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所以他的生意也不是很好,没有什么客人,所以生活也就更加的艰难了。

第三小节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周围的人对于老王不是关心,而是无端的嘲笑,老王很不幸,周围的人都那么冷漠,他没有人关心。同学们来试着朗读这句话。(学生朗读)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的时候要很平静而且要带着些许瞧不起的感觉,因为这是对于老王的人品的猜测和嘲弄的意味。老王所处的环境是那么的冷漠。

3、第四小节“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 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 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老王的生存环境也非常的不好,贫穷,就是上文说到的那种活命的生存状态,而且“我”问是不是他的家,他说是“住那儿多年了”可见他很孤独,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心。

4、第五小节“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可见老王是非常老实的,他很诚实,非常勤劳,心里也压根就没有什么人好欺负要欺骗别人的想法。同学们能不能去想象一下年老的,眼睛又很不好的老王是如何把这个冰抱到三楼的,有没有同学愿意演示一下。(同学演示)从这个同学的动作我们是否可以稍微感受了一下老王的不容易。这样的老王还这么老实这么诚实真的非常难得。

5、第六小节“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老王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他很关心我们,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是啊,老王的生活这么困难,自己身体有不好但是却这么关心我们,老王真的是一个发自内心善良的人啊。

6、第七小节“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老王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而且是越来越艰难。但是,老王却总是能够遇到帮助他的人,这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对善良的一种回报的,是老王的善良让他有时是比较幸运的。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
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可见老王的身体很不好,而且病重了,生活更加的艰难。而且老王只能让同院的老李代他传话,可见他的孤独和无依无靠。

7、第八到十六小节,老王临死前一天来给我“送”香油和鸡蛋。可见老王对我们的关心。在那个时代香油和鸡蛋都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而且不是有钱就可以买的到,要凭票来购买,这一瓶香油和这么多的大鸡蛋,对于老王来说可能就是他的全部的财产,他自己病的这么重不舍得吃,在自己临死前一天拖着病体给“我”送来,可见老王非常懂得感恩,也非常的看重我们与他的情感。

文章分析到这里,我们仅仅停留在老王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明确所观之物,这是阅读写人散文的第一步,分析人物形象。但我们要去探究我的色彩,就必须进一步从文中“我”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继续来从这个角度赏析文本。

之前的赏析让我们知道老王是一个善良而不幸的人,他孤苦伶仃生活贫穷,但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临终之前倾尽自己所有来给杨绛一家送来东西,这里面恐怕就不仅仅是感谢这么简单了,那是因为老王把杨绛一家当成了什么呢?(最好的朋友,最亲的人)

能让老王把我们一家当成至亲,我们做了什么让老王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1、第一小节“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我”是一个可以和老王聊天的人,像朋友那样,让老王不至于有那么孤独的感觉。

2、第三小节“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 看得见了。”我们真心真意的帮助了老王。而且在那个时代,鱼肝油对于老王来说简直是太奢侈了,而且是还是一大瓶的鱼肝油,可见此时的老师是感受了我们是真心的在帮他。

3、第五六小节“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我笑说有钱”真心对老王好,指导他生计艰难,不会少给他钱。

4、“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通过这里可见“我”是在老王生病了之后,会经常的接济他,给他一些钱。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我”是真的关心同情老王,也是尽自己所能的去对他好。在这个角度当中,以“我”来观老王,著上的色彩是关心和同情。

三、让我们来再看一下文章22小节,既然我们对老王有关心和同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说她“总是心上不安”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语句和段落一起来探究一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小组来进行讨论,之后形成自己的看法,让组内一个同学到前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预设:以上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我”同情关心老王,但是老王对于“我”来说只是一般的朋友,是有一定距离的。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这一段在上课的时候有点难以理解和赏析,不知道应不应该去掉?)

……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上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老王把“我”当成至亲,当成最亲近的人,但是“我”却一直和他有一定的距离,只是把他普通的朋友来看待,老王用最真诚的心来对待“我”,倾尽他的所有在临终之前给我们送东西以表达这种至真的情感,可是我却以钱来回报,没有回报以老王同样真挚的情感,我没有真正的理解老王,这种感觉让我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从这个角度,以“我”来观老王,著上的色彩是不安的。

四、这种不安,作者没有停息,而是在接下来日子还在继续反思自己,进而产生了愧怍之情,在“我”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为什么又“愧怍”了呢?

让我们先一起看一看那是怎样一个时代。

1、先来看一段杨绛的回忆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2、杨绛所回忆的时代就是“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 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那是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知识越多越反动。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 是牛鬼蛇神,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连很小的女孩在厕所里看见了杨绛都会躲着走。

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要回去看爸爸妈妈也要先把大字报贴了,说我跟钱钟书、杨绛在思想上彻底地划清界限,然后才能够回到家,去看自己的父母。而更悲惨的是,杨绛的女婿,钱媛的丈夫,因为不愿意无辜诬陷别人,最后被逼得上吊自杀。他们一家都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同学们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那是一个荒唐的年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人与人互相背叛的年代,是一个人与人的关系最为冷漠甚至于说冷酷年代,在这样的年代,老王对被打倒的我的一家如此善良、真诚和感恩,这份情感就显得是那么的难能可贵,是那么的弥足珍贵,老王虽然是底层的小人物但是他身上人性的光辉却熠熠闪光。追忆这样的老王,“我”就不由得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愧怍之情)可以说老王在我的眼前愈发的高大,愈发的闪光,都要抬起头仰视他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我”来观老王,著上的就是愧疚的色彩。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其中的“我之色彩”其实就是指是作者的什么呢?情感。是的,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写人散文当中,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其实都是倾注着作者也就是文中的“我”的情感的。这把学习阅读写人散文的钥匙就是读懂作者笔下的人物,更要读懂作者的情感(这个情感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角度复杂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把写人散文读通读透。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把这个学习方法运用到写人散文的阅读中去。

 
《老王》教案(邵丹)
老王课件(邵丹)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