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特点 追求言语与诗意的共生
—记常州市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研讨活动
2016年12月21日,屋外细雨蒙蒙,寒气袭人,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阶梯教室中却是暖意融融。常州市小学语文乡村新北片区的骨干教师,在领衔人新北区小学语文教研员薛辉校长的组织下围绕“语文关键能力培养”开展课堂研讨活动。
第一节课是圩塘小学王红梅老师执教的《大自然的文字》。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怎样才能把这种文体的文章上出语文味、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呢?2011年版课标解读告诉我们:“高段,要凸显表达方法的领悟,力求读写结合,其他内容可以少教或不教。”基于这样的认识,王老师将教学的侧重点转变为在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写法,即“科普小品文文本表达特点”。王老师课堂把控灵活自如,师生交流亲切自然,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更是完美地诠释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将课文的文本和补充的文本作一个对比,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妙处,让学生体会作者伊林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生动。最后王老师立足六年级学段特点,在文本表达的特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身边大自然的文字,学会谋篇布局,孩子们踊跃表达,精彩纷呈。
第二节课是安家小学孙建龙老师执教的绘本阅读《缺失的一角》。本文是谢尔·希尔弗斯坦最好的作品之一。讲诉一个圆缺了一角,它一边唱着歌一边寻找那失落的一角。有的角太大,有的又太小,它飘洋过海,历经风吹雨打,终于找到了与自己最合适的那一角,它们组成完整的圆,但是圆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歌唱,所以它轻轻放下已经寻到的一角,又独自上路继续它寻找的征途……孙老师将“完美”与“缺憾”的寓言故事进行了精彩地留白、想象、说话,让原本画面单一、色彩单调地故事变得更加丰满,充满了戏剧的张力。在甜蜜和梦幻中那一奇异的天真,衍生出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却又充满惊喜的励志情境,令人遐想无限,感慨万千。孩子们伴随着故事主人公经历多舛的命运过程中,孩子们情感变化或喜或悲,或忧或怒,丰富了他们社会性情感体验与个性想象,使孩子们逐步领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这节课让听课教师觉得——这是一本恐怕需要花上一辈子咀嚼的一本书。
活动进入尾声,兄弟学校的听课老师们纷纷发言,表达了对课堂的赞叹和半天观摩聆听的收获。最后领衔人薛辉校长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点评,他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通过对比教学体会文本语言的特点,将文本语言的核心价值落实到了课堂之中,尊重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同时也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如何将文本围绕科普文的特点进行概括;如何将“思维导图”建立在学生的预习基础之上更有效;如何在绘本阅读中把绘本的文字通过想象转化为“语文言语性”等等。本次活动给老师们点亮了一盏明灯,相信在这样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每一位小学老师都能寻找到语文言语与诗意的共生!
(摄影 撰稿:刘四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