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学前教育>>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和孩子一起做幼儿园课程的建设者(阜宁县陈良镇实验幼儿园 曹娅春)
信息时间:2016-12-07     阅读次数: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大家好!我来自阜宁县陈良镇实验幼儿园。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园在路上的课程改造实践,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和孩子一起做幼儿园课程的建设者》。首先向各位介绍一下我园的基本情况。

一、园所简介

我园创建于2012年,坐落在苏北红色圣地阜宁县,水绿小镇陈良,是一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全园占地面积有10000平方米,现有8个班级,290名幼儿。今年成功申报成为了江苏省第三批课程游戏化项目园,今年4月起,作为全省的“透明幼儿园”,由孙莉莉教授通过qq群的方式指导课程改造实践。

二、我们的课程改造实践

(一)瓶颈期

我们幼儿园是一所年轻的幼儿园,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入职不超过3年的新教师。因此,在课程改造初期,我们是犹豫的、退缩的,在选择实验班级时,没有老师愿意主动承担;在QQ群讨论时,有的老师不敢发言,讨论没有主题,喊的都是空泛的口号,不能聚焦真问题。

(二)热身阶段

为了充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我激励教师,将来的你,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你。同时,我也积极寻求莉莉老师的帮助。4月初,莉莉老师在进入我园进行了实地观察,大致了解了我园当前的课程状况之后,莉莉老师牵头建立了课程改造网络工作小组,制定了课程改造的年度计划,开始实施以qq群为主要指导方式的远程指导实验。

为了让全体老师都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造实验中来,莉莉老师给老师们留了第一个集体作业,要求每个老师回答以下问题:1、我任教几年了?在任教的这些年里,让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 2、昨天一天中,我的保教行为中让我自己最不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3、我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请你列出最重要的十条。通过设置这样的思考问题,让老师反思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幸福感,以及统一园所教育价值观。

在老师们交作业期间,莉莉老师从点评教师的观察记录和作业开始,带着大家讨论真问题,说实话。

(三)达成公识

很快,老师们开始进入状态,讨论身边的真实问题。老师们也逐渐认识到,幼儿园的课程改造,必须立足幼儿园原有的课程基础(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师资力量、园所文化、幼儿生源、财务状况等),需要对现有的课程情况进行评估,必须是以园长为改造中心,教师为改造主力,积极吸引幼儿参与,专家持续指导,共同进行的课程方向、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软硬件环境等的整体改造工程。不能以专家为中心,因为专家不在现场,我们自己的问题必须自己解决,专家只能引领,同时不能忽略幼儿的参与,我们的课程民主,就是要把孩子视为课程建设的“合伙人”。

(四)空间改造和材料供给阶段

1)、重新规划,创建课程游戏化户外环境

根据课程游戏化的精神,我们对园所环境进行规划改造,重新布局调整室内外游戏环境。

第一点:全面改造户外活动场地,充满野趣,体现自然。

我园结合陈良水乡水文化资源,建设了100平方米的玩沙池,和40平方米的水池,水池里我们找了当地70岁的老爷爷为我园定做了以前灌溉农田用的水车,水车带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身体,还可以探讨水循环的秘密。在沙池旁边有土坡,山洞、大型攀爬长廊、龚龙、农家木屋、布衣坊、沙土屋等都是孩子游戏的场所;为了能让孩子充分体验陈良建筑之乡的魅力,我们开辟了泥巴区,提供了泥土、稻草、稻壳、废报纸、砖头、水桶、小木棒、小铲子、水等材料,孩子们经常在泥巴区里玩泥巴扮演小小泥瓦匠。

第二点:合理利用,以适宜儿童发展为标准,规划种植园地。我园原有近千平方米的大片种植园在实际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这么大的种植园实际利用率不高,大部分的工作实际上是老师、家长和工人在完成。于是,在今年的9月份我们根据孩子的需要,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规划,缩减种植园的面积,每个孩子人均约有一平方米的种植区,孩子用自己的小农具动手种植,从认识种子、到种子发芽再到长叶、开花、收获,一系列过程都进行了观察和发现,从而形成各种植物生长记.

:土豆生长记的案例。有一天我从家里带了一个发芽的土豆,静静小朋友高兴的拿到班级,告诉老师土豆长芽了,这时围了一群孩子说:“长芽的土豆多么像小刺猬呀”,是不是就这样长下去呢?孩子们在自然角找了个小花盆,把土豆种到了花盆里,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围观土豆的变化。一星期后翔翔提着吊篮土豆的盆子说,老师土豆长叶了;孩子持续观察,静静说老师盆子小了,长不下了,我们给它重新换个大一点的家吧。于是她们把土豆送到种植园,还用砖头为土豆围了个四四方方的家,说要把种植园变成土豆园,然后到集市上去卖,还要做土豆丝、土豆泥。

由此看出,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学习的兴趣,老师追随儿童的兴趣生成了美术领域综合活动:《土豆旅行记》、科学领域综合活动《买土豆》,建设了主题相关区域:土豆菜馆、土豆小厨师等等。定期观察种植生长,观察记录已成为孩子们每天必做的活动之一。孩子们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

2)、审视班级空间,规划班级区角

各班先画好原来班级的平面图,观察并分析孩子们在使用区角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引发什么矛盾?根据莉莉老师的指导,大班以幼儿为主商量区角应该如何布置并商量规则,再重新规划做区角;改造前我们各班区域存在空间小、封闭、材料不足,个数少,不灵活等现象。(见各班改造前的区域平面图。)改造前的区域活动里孩子们时常发生争吵,打小报告现象,随意串区现象,改造之后之后基本就没有上面这些现象。当然我们也支持串区,不过是有规则意识的串区。

()、发现和识别”大事件”撰写观察记录,并尝试生成课程.(案例:蚯蚓)什么是大事件?

例如我们大班主题活动《蚯蚓》便是追随孩子发现进而生成的系列课程活动.(举例说明) 蚯蚓课程的来源:

1、发现蚯蚓

张老师是我园大(1)班的的老师,有一天上午,她带孩子到种植园时,突然欣欣小朋友说,“草莓地这边有只小蚯蚓,快来看”,孩子都过去了,发现蚯蚓它弯曲一下又钻到下面了。那天的他们非常兴奋,一直在种植园找蚯蚓。

2、挖蚯蚓(园内挖蚯蚓、亲子合作挖)

1.下午在户外攀爬区玩耍时,它们又发现了一条蚯蚓。孩子们说,有洞洞的地方肯定有蚯蚓,我们挖挖看看,可是没有工具,男孩格格说,玩泥巴的小铁锹,小桶拿来,我来挖, 3分钟不到,孩子已经自由组合结伴,一部分人寻找,一部分人挖,还有一部分人拎,分工明确,孩子们拿着小铁锹和小桶,其中一个孩子说,我挖了一条大的,男孩格格说,这是我挖到的第一条蚯蚓,他好像做了一件很成功的事。那天下午孩子们在幼儿园有泥土的地方一直在挖蚯蚓,挖了好多条。小女孩静静说:“这么多蚯蚓放哪呀,小金鱼死了,把鱼缸拿过来吧!”于是她飞快的端来了鱼缸,男孩格格说把泥土和蚯蚓放到鱼缸,说:“我们给蚯蚓一个新家。”为了不让孩子失去发现蚯蚓的兴趣,张老师布置了第二天周末休息的一个亲子任务,家长和宝宝动手挖蚯蚓。

蚯蚓的发现就是符合了“大事件”的定义,它足以生成一个具有连续性,拓展性的主题活动。

2.星期六,张老师在班级的家园微信群里便收到了小视频,锅盖头拿着小铁锹自己挖了条大蚯蚓,张老师看后立即收藏,这是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探索的亲子活动。

3、收集探讨蚯蚓

星期一早上一到幼儿园,教室里多了好多蚯蚓,一共有100多条,孩子都在围观.这些蚯蚓,有的装在矿泉水瓶子里的,有的装在小礼包盒子里,有的装在花盆里,有的装在玻璃杯子里,各式各样的材料都在存放蚯蚓。孩子边看边讨论昨天谁和他一起挖的,小女孩小雨说:老太爷和我一起挖的,他知道哪里有最大最多的蚯蚓,在我老家草堆下面有,还有在下雨后有潮湿的泥土下也有......整个晨间谈话孩子都在讨论蚯蚓放在班级哪里最合适,最后他们选择把蚯蚓和植物放一起,自然角的植物和蚯蚓能说话了,孩子们放学回家,蚯蚓不孤单了,有的还担心蚯蚓会死掉,拿来工具让老师帮忙把瓶子掏成几个小洞洞,有的还害怕他饿,抓了泥土和小菜叶放进瓶子。

星期二早上孩子一入园就围观自然角,他们没有观看植物,而是去看它们的蚯蚓。他们发现死了一条,然后注意到走廊的花架下面有条蜷缩起来的,不禁发出疑问:这条可怜的小家伙也很不幸地离开我们了吗?他们用手摸了摸,活了。还有的说我这个没死,它放在高瓶子里的。这时他们又探讨蚯蚓放在什么材料的容器比较好,不会爬出来又不会死,得出得结论是:高的、大的、有盖透气的瓶子。

4、玩蚯蚓

然后,集体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开始玩蚯蚓,有的用手拿,有的用一根小棒子,胆小的女孩先看,后来也用手拿,还拿了一张白纸看蚯蚓爬的行踪,说这是蚯蚓爬过的路,有湿的痕迹,拿来白纸,蚯蚓一会变数字宝宝135等等。为了不让蚯蚓爬走,还把纸的四个角拎起来让蚯蚓爬山,像魔术师一样绕在手里玩,蚯蚓变蚊香,蚯蚓百变造型等等。

5、蚯蚓回家

到了星期四早上,孩子们又发现有一条死去的蚯蚓,有一个小孩说,老师它在这个瓶子家太小,它身体长,被弯曲死去了,这么多蚯蚓,下雨啦,它们都要回家。张老师问孩子回哪呢?孩子都说送到种植园呀,蚯蚓会松土的,送到我们的土豆地,土豆会长的更大,小菜也会长的更大,还有一个说:“送到草莓地,我们就在那发现的,那就是它的家”。

孩子迎着毛毛雨放蚯蚓,有几个孩子还舍不得,拿在手里玩,还送到张老师面前吓张老师,张老师吓得直往后退,这是楠楠她们在看蚯蚓是怎么回家的.那么多的蚯蚓都放回了泥土地,一片菜地都是蚯蚓,孩子们直跳,都不胆怯,还跟蚯蚓再见。

6、“我们”的蚯蚓故事

看着孩子恋恋不舍的和小蚯蚓再见,为了孩子的兴趣,张老师提供了简单的记录表,出乎意料的是最后蚯蚓被记录成一幅连环画。孩子们将连环画放在阅读区形成了自己的绘本故事。

针对《蚯蚓》这个案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莉莉老师讲的如何建构关于探究类的主题方法。我们学会了运用四个引导问题:1.关于蚯蚓我知道什么?2.关于蚯蚓我想知道什么?3.怎样才能知道蚯蚓的秘密呢?4.需要什么材料或者需要什么人帮忙?来帮助幼儿自己建构学习路径,有了兴趣点我们就可以支持幼儿去主动发现蚯蚓,寻找蚯蚓,饲养蚯蚓,通过观察,外界(家长资源)信息(或者老师收集到的信息)生成网络化的学习经验(如图)

当时我记得那段时间,老师们在讨论时,总觉得自己应该什么都知道,所以忙着去查百度,还急于把答案告诉孩子,后来才知道应该把提问和寻找答案的工作放手交给孩子。其实我们应该慢慢来,和孩子一同成长,静待花开。

(六) 指南细读和资源调研阶段

(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幼儿、家长,在领导和专家引领下我园组织教师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全体教师不仅人手一册《指南》,还有《指南》解读、《指南》案例式解读。通过按计划自学、全园培训、外出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把握《指南》的教育理念、基本要求,把《指南》的内容学深学透,内化于心。每个学期,举办“学前教育宣传月”、《指南》家长学校,《指南》班级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习《指南》、践行《指南》”的价值与意义,转变家长的观念,达到家园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指南相信大家研读的比我们透,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今年“六一”儿童节时,我园改变了以往的庆“六一”“老师累,孩子累,孩子机械死板表演”的模式,而是用游园的形式邀请家长们参与,在他们参与的过程中,深切体会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附图片)

   接下来是挖掘本土资源,形成乡土资源档案册。(简略)

   我们从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出发,积极整合幼儿园、社会、地方特色条件,从幼儿园开始”地毯式”的开发身边各种鲜活的课程资源。如从天、物入手进行区域资源调研,在每个班设立资源收集箱,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玉米瓤、稻草、麦穗、树根等自然资源;在园内建立资源室,将收集来的可以重复使用的材料统一管理,实行资源共享。(做思维导图)

(七)、主题生成空间利用阶段

1.以孙教授推荐的书目《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为教师引领学习导向,每周必读,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2.创设特殊区域,结合常规区域联动发展,每个班级创设一个特殊兴趣区域(特区)由此带动常规区(普区)发展生成区域主题。

儿童发展意识和课程意识作为我园一日保教活动的重点,根据孩子在学习生活经验的需要,我们利用门厅、走廊、班级角落等有限的空间,在楼道规划大的游戏区域有“宝贝美工坊”、 “陈良好声音”、“快乐建构区”、“小小泥瓦匠”、“开放式亲子阅读”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我们借助孙莉莉教授的指导:“只有我们教师会生活会游戏,才能积极支持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会生活、会游戏的孩子才会有自主的发展”每个班级都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孩子一起动手创设以当地的农村本土资源为材料的特殊区域:布、稻草、树叶、木头、泥沙、纸类、种子、等,从班级活动区到公共区域,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利用,让幼儿创设与主题呼应的生活游戏场景,当然,在建设特殊区域游戏中老师们有若干的困惑,园长:我们怎么选材啊?如何做这个区域?课程资源其实就在眼前、在身边。实际上陈良小镇本土的唾手可得的农村资源非常丰富,关键是我们有了课程资源意识后,资源的大门就向我们打开了。我们发现资源,进行筛选,并制作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的框架尝试进行有效的活动来生成课程。

(目前正在进行中)  幼儿园最近两个月的特殊区域活动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课程游戏化实验实施前,我们总在区域创设上追求形式、数量,以为区域多总比区域少好,材料多总比材料少好。表面看似热闹,实际幼儿活动盲目,缺乏明确的意图,幼儿的操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并不能深入,更不能持久,有的孩子会出现无所事事,有的孩子总在低水平游戏上徘徊。

以前的活动区域的划分主要是按照各区域的功能来的,面向的是全体幼儿,而没有注意到幼儿的个体发展需求.而现在,我们活动区域就注意到这点,在考虑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还要尽量满足孩子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例如“布衣坊”是孩子们常喜欢的一个区域,在这儿,他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布衣坊”共分三个区:服装设计区、服装加工区、服装秀坊区。因为加工区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销售地是“童装店”,所以就产生了“发货”这一过程。当服装数量稍微多一些的时候,小女孩儿就会觉得“太累了”,这时候,男孩儿们就会很有底气的说:“这是我们男生干的事情,你们还是去收拾一下卫生吧。”于是,男孩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搬运以及运输”工作。

随着活动时间的不断增长,男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刺绣.碰巧的是我看到他们班有个非常调皮的男孩,跳着走到老师身边,充满期待地说:老师我也想玩刺绣!老师为他提供了刺绣的材料(播放视频),绣的虽不漂亮,但很认真,一连几天男孩都在那耐心专注的绣着花崩。教室里再也不会出现女生告状男孩捣乱吵闹的情况。这个在生活中形成的区域活动,也让孩子真正的融入到了生活里面,让他们体会到了在生活实际中工作的分配和不同工种的作用。也让很多的小男孩儿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通过一年多的观察我们认识到孩子自主化游戏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将干预隐藏在材料投放和内容引导上。针对孩子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们进行了反思,深感游戏区域的设置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点,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八)、抓住突发事件,生成相关自然灾害课程

  6.23龙卷风给我们阜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灾难发生后,孩子的生活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幼儿园不是封闭的单位,真实的生活应该成为幼儿学习和讨论的内容。教师积极参与救灾行动,拍摄6.23的灾难现场图片,把真实的灾难通过较为婉转的方式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幼儿了解灾难特征和危害的同时,更多地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了解生命的可贵。例如:创设灾难中的主题教育。()幼儿园举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全演练。(2)为幼儿提供消防队员服装,便于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3)设置科普图片墙,让幼儿看到龙卷风形成的过程。(4)关注个别有心灵创设的幼儿,通过游戏和美术活动纾解压力。课程是满足幼儿需要的教育过程,我们把灾后幼儿的心理需求和认知需求放在首位,尝试进行这种转化。  

    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我们将珍视游戏生活价值让孩子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我们的课程改造实践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倾听老师的心声;倾听孩子的话语;倾听活动中每一个微妙声响;让课程改造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谢谢聆听!敬请指导!

 20161121日于南京国展中心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