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意外的最受欢迎课
信息时间:2016-05-05     阅读次数:

参加了市公民教育活动,观摩了一节精彩的研究课,又听了几位老师的介绍,联想到自己正在实施的“模拟法庭”校本课,特别是意外地成为了最受班级同学欢迎的课,不由地有些感想,与各位同仁交流一下。

一、     无意的选择

我们学校不是常州市公民教育项目学校,在选择“模拟法庭”校本课时也没有想着进行公民教育。只是学校要求开一门校本课,我根据自己对法律非常的喜爱,就想开设一门法律方面的校本课,但开设法律校本课,不能只是讲一些法律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太抽象,于是我想专门进行“模拟法庭”活动,开设一门自己喜爱、学生感兴趣的个性课程,基于这个原因就开设了“模拟法庭”校本课程。

二、     自发的探索

开设“模拟法庭”过程中,完全是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属于自发的探索。

实施方式:每节课都以典型案件进行现场辩论,模拟审批。

实施流程:

1.上节课留下将辩论的案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下节课全班选择角色扮演人,包括:法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证人、法警等, 余下的同学都是陪审团成员。

3.进行模拟法庭,程序有:

(1)法官宣布开庭,并对案件介绍,;

(2)原告、被告阐述观点;

(3)双方自由辩论;

(4)双方总结陈词;

(5)陪审团发表意见(陪审团是下面所有学生)

(6)法官进行宣判。

4.教师点评

(1)对学生活动表现的点评;

(2)对案件进行分析点评。

案件选择:在实施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案件的选择,因为每节课都要模拟(每周一节),案件太简单,学生没有持续辩论的兴趣,案件太难学生无法有效开展。因此,案件要选择

(1)    选择社会真实的案件。要是社会上关注的案件,关注社会新闻、法律网站,选取有趣的,人们感兴趣的真实案件。

(2)    选择学生能理解的案件。从学生的角度,选取学生能够理解的案件。

(3)    选择具有争辩性的案件。这个争辩不是法理上的争议,而是普通人对法律理解的差异,产生的争辩。

案例一:《保安抓小偷挥拳将其打死防卫过当被判三年》

案例二:《网购买到不合格食品,谁担责?》

案例三:《三男子在银行不停存取10元被拘留》

案例四:《西安一男子盜古墓掘出8件國家級文物被判刑15年》

案例五:《自动取款机多吐钱款》

案例六:男子泡网吧36小时猝死 网吧被判承担10

案例七:旭日阳刚翻唱汪峰的《春天里》是否构成侵权?

案例八:老父续弦儿不养

案例九:父亲先于祖父去世自己可否继承祖父遗产

案例十:损害知情权 也是商家欺诈行为

案例十一:“假离婚”后拒复婚 房子究竟该归谁?

案例十二:16岁中学生偷走自己家的5000元钱算犯罪吗

活动图片

 

三、     意外的收获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实施,没有想到效果很好,在对学生调查中,“模拟法庭”校本课竟然被他们班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课程。学生也发生很多变化:课堂同学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辩论的异常激烈;现在学生能主动在家准备辩论内容了; 学生能主动观看法治栏目了;学生能主动找典型案件了;有学生说“我的理想是做法官!”从这里我感觉了的幸福是:因一门课改变一些学生, 甚至是一生, 这是我开展这门课最幸福的!

四、     理性的分析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反思“模拟法庭”上课的过程,收到学生欢迎有它的内在原因。

1.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课堂

在整个课程中,创设真实的审批情境,学生进行各种角色扮演,体验审批的过程。杜威倡导的“做中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学生生活中,社会关注的法律问题引到课堂,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学生当然喜爱了。

2.      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堂

在模拟法庭中,选取了容易引起学生争论的案件,让学生在辩论中批判性思考,理越辩月明,道越论越清,没有激烈的思想交锋,无法全面的看待问题。开始大家各自冲自身立场看待问题,但在原被告双方的庭审辩论中,可以更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大家运用法律,更科学、理性的分析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基于学生主体性的课堂

整个课堂老师只是必要的组织、最后的点评提升,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看着,学生自主组织活动、自愿担任角色、自由参与辩论,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除了担任法官、原被告、律师、法警以外,其他学生都是陪审团,每节课发言的同学都在三分之二以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五、以后的改进

以上是我在实践中自发的探索,认识层次浅、实施也较为随意。参加了市公民教育活动,观摩了一节课,听了专家与学校代表的发言,顿时豁然开朗,有了努力的方向、更高层次的认识、更清晰的实施路径。

1.      立足于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

原来我在课程实施中没有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完全是自己的摸索。现在通过本次活动,从公民素质的培养角度来规划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立足点,提升课程的价实施价值。

2.      着眼于法律依据的庭审辩论

  原来的模拟法庭学生辩论中随意性、浅层次,很多时候是从道德角度而不是从法律角度辩论。在下阶段,引导学生用法律条文来进行庭审辩论,增加辩论的法律性,严谨性。

3.      延伸于社会活动的实践过程

原来仅局限在课堂,参加了本次公民教育活动,才想到还可以延伸、拓展到课外。把课堂辩论过程延长为法律学习的过程,拓展为社会实践的过程。开展法律问题的调查访问活动,身边法律问题的答疑活动,校内外法律小卫士的宣传活动等。

以上是参加了这次公民教育活动,结合自身“模拟法庭”校本课程实践中的一些随想,因时间仓促,未有精心思考,不到之处望批评、指正。

另附在近一年中精心选择的模拟法庭的案件,如有需要可以参考。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