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戴慧
【摘要】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针对目前思品课程中开展公民教育“目标不清、教学内容零散、教学方式针对性不足、评价不适应、教学资源缺乏”等结构性缺陷,本文阐述了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追求,并在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促使本课程目标的充分实现。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 公民意识教育 价值追求 实施策略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从社会意义来看,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个人意义来看,本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但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目标不清、教学内容缺失、教学方式针对性不足、评价不适应、教学资源缺乏”等结构性缺陷,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合格公民的培养。本文拟在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提炼、融入、整合公民意识教育,促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培养负责任的公民。
一、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追求
1、改善思想品德课程的结构性缺陷及其实施现状,丰富了课程的内涵。
我国没有形成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国家课程,当前的思想品德课程,从课程目标来看,公民意识教育目标时隐时现,公民意识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从课程内容上看,没有完整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体系,而是分散在相关章节中。从课程实施来看,灌输、说教等教学方式仍然大有市场,公民意识教育所需要的案例讨论、问题解决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还没有成为教学主流。在课程评价上,在应对考试的压力下,师生仍将知识目标作为第一位的追求,能力目标沦为考试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显得可有可无的,新课改倡导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更是沦为一纸空文。
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相比,公民意识教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追求价值之一,二者存在更进一步统整的空间与可能性。作为相对独立的公民教育实践项目活动,我市已经开展了9年的活动,取得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思想品德课程与公民意识教育的统整创造新的路径。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策略研究,改善思想品德课程的结构性缺陷及其实施现状,进一步丰富了思想品德课程内涵,有利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实现课程实施的多样性。
2、充分彰显思想品德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提高德育的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构建一个和谐的公民社会,任重而道远。从公民意识教育,到公民教育,再到公民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其独特性在于它不仅是一门学科课程,更是一门德育课程。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标的、从社会公共问题入手,借助严格科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成为公共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解决者,打破了长期以来政治课沿袭的说理、灌输的模式,紧密关注现实生活,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和亲身实践,更加注重知行合一,从思想上、行动上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公民,而不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更能体现本课程的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和养成性,更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3、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现代公民人格。
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新路径,是增强和提升学生公民意识的模式之一。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把关注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未来联系起来,以公民身份关注、介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成为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改变传统课程“坐而论道”的实施现状,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学生的公民意识得以主动养成、公民道德得以主动建构,“独立、自主、责任、爱国”等现代公民人格不断内化为素养,外显为行为。
二、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策略
1、 在课程目标中整合公民意识教育目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明确指出,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但在三维目标中,虽然蕴含着公民培养的要求,但“公民”一词的显性表达只出现了一次,以“公民”为核心的目标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笔者认为,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有政治认同、民主法治、公共参与、国际视野等。从公民教育内涵角度审视思品课程目标,恰好是对思品课程的有益补充。以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来重新解读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可以将本课程的分目标进行重构。详见下表:
表一: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目标重构
公民教育视角 |
内涵解读 |
思品课程目标重构 |
政治认同 |
公民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
民主法治 |
公民享有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的权利,并履行的义务。能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法守法、厉行法治的法治信仰。 |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公民意识。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
公共参与 |
公民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和实践。如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 |
●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
公民道德 |
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
2、 在课程内容中挖掘公民意识教育内涵。
我国没有形成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国家课程。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经纬交织地组织教学内容。我们系统梳理思想品德课程中有关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初步构建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该框架将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分为“政治认同”“民主法治“公共参与”“公民道德”四个部分,并在该框架下整合德育相关内容,给思品课程中的公民教育构建主体开放、动态生成的系统。
表一: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再构(以苏教版教材为例)
|
政治认同 |
民主法治 |
公共参与 |
公民道德 |
七年级 |
爱我中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伟大的旗帜;万众一心奔小康 |
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法律护我成长;护佑生命安康;筑起“防火墙” |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
自尊自强;善于交往; 学会学习;热爱生活。 |
八年级 |
复兴中华;民族情 民族魂;科教兴国 |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心中要有杆“秤”:追求公平、维护正义 |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
自立自强;亲近师长 学会负责;分清是非。
|
九年级 |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融入民族文化;情系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走共同富裕道路;走向世界的中国; |
广泛的民主权利;做守法公民;维护合法权利; |
感受社会变化;关心社会发展;学会亲近社会;自觉服务社会;心忧天下,向往和平;
|
笑对生活;合作诚信; 放飞理想,立志成才; 世界因我而精彩; |
在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中挖掘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凸显课标中“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目标要求,彰显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3、 在教学方式上借鉴公民意识教育方法。
借鉴美国公民素养养成方案,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方式有四个方面六个步骤,其实质是问题解决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借鉴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解决学习的操作策略,其中包含公共问题的提出策略、公共政策的研究策略、公共问题的解决策略等。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借鉴公民意识教育的方式,改变了传统思品课说教、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学会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自己制定和实施社会调查方案,感受社会调查的困难,在实践中提高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学生努力学会从多角度收集信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学习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学习向政府及社会宣传自己的方案,提升了学生与人沟通、进行演讲、进行讨论、组织活动、参与选举、处理纠纷、维护权益、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的能力。学生以他们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亲身走进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参与社区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的实际行动,体验和表现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在实践活动中表达和升华自己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全市的问卷调查中, 67.5%的同学认为“经常有搜集资料、调查、采访、做志愿者等经历”,27.6%的同学认为“偶尔有”,4.9%的同学认为“没有”,从中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4、在课程拓展中创新公民意识教育载体。
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课程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知识是前提和基础,能力是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价值,公民的社会实践是路径。思想品德课教学仅仅是通过每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是不能解决知易行难、知行分离的瓶颈的。我们不仅需要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国家课程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还需要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如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开展培养公民素养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课程拓展中开发公民教育资源,开发有地区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公民教育的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完成公民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社团活动中,开发诸如“模拟法庭”、“模拟人大”等公民意识教育方面的社团。改变德育活动零散化、碎片化实施,围绕“公民意识教育”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特色化教育活动。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对班级、对学校的自管自治,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的准公民的意识。公民意识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更需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课程资源开发系统,以利于多角度、全方位地实施公民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公民素养。
图二:学校内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和活动开发
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拓展中创新公民意识教育的载体,改变了本课程“坐而论道”的现状,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公民意识,在实践中深化公民意识,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真正意义上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价值。
(本文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版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