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重点项目>>“5”彩法治大课堂>>培训资料>>文章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立体建构
信息时间:2016-01-14     阅读次数: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戴慧

【摘要】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针对目前思品课程中开展公民教育存在目标不清、内容零散、教学方式针对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公民教育的视角出发,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建构,力图使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  公民教育  重构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明确指出,本课程的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从社会意义来看,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个人意义来看,本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做负责任的公民。虽然本课程是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指向,但并没有形成以“公民”为核心概念的课程标准和国家课程,具体的公民培养目标缺乏顶层设计,公民的培养具体内容指向不清晰,实施过程中公民培养的教学方式单一。本文力图以“公民教育”为视角,对思品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建构,以更明确的指向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同时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一、公民教育视角下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重构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分目标来看,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三维目标角度进行分解。在17个分目标中,虽然都蕴含着公民培养的意韵,但“公民”一词的显性表达只出现了一次:“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显然,在思品课程标准的目标中,公民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是有的,但具体公民培养目标的指向是不明确的,表达也是不充分的。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恰恰是对思品课程标准的另一个视角的有益补充。

对于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学界有多种认识和探讨。笔者综合多种观点认为,公民教育的内涵有国家认同、民主意识、法治精神、公民道德、公共参与等方面。以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来重新解读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可以将本课程的目标重构。详见下表:

表一:公民教育视角下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重构

公民教育内容

内涵解读

思品课程目标重构

国家认同

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国家的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民主意识

公民享有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的权利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法治精神

公民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法守法、厉行法治的精神信仰和法治实践。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公民意识。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公共参与

公民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和实践。如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

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公民道德

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思想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对课程及总目标的解读,而上图是从公民教育的视角对课程总目标进行解读,两者的角度不同,相互补充,更充分地诠释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公民教育视角下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重构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经纬交织地组织教学内容。我们系统梳理思想品德课程中有关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初步构建基于公民教育的内容框架。该框架将公民教育内容分为国家认同、民主意识、法治精神、公民道德、公共参与五个部分,在该框架下重新整合思品教材内容,让公民意识教育进入主体开放、动态生成的系统。

表二:公民教育视角下的苏人版《思想品德》课程内容重构

国家课程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国家认同

第六单元 爱我中华

24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25 伟大的旗帜

26 万众一心奔小康

第六单元  复兴中华

18  民族情 民族魂

19  科教兴国

第一单元 亲近社会

2 融入民族文化

第四单元 情系祖国

8 拥护党的领导

10 走共同富裕道路

民主意识

第三单元学会学习

11 希望从这里开始

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第四单元 分清是非

11  心中要有杆“秤”追求公平

维护正义

第四单元 情系祖国

9 发展人民民主

法治精神

第五单元遵纪守法

20  法律护我成长

21  护佑生命安康

22  筑起“防火墙”

 第五单元  与法同行

14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15  神圣的宪法

16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17  尊重别人隐私  维护合法权益

第三单元 崇尚法律

6 做守法公民

7 维护合法权利

公共参与

第五单元遵纪守法

23 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第六单元  复兴中华

20  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第一单元 亲近社会

 1 成长在社会

自觉服务社会

第五单元 走向明天

11 胸怀全球 迎接挑战(国际视野与国际参与)

公民道德

第一单元自尊自强(略)

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略)

第三单元学会学习(略)

第四单元 热爱生活(略)

第一单元  自立自强(略)

第二单元  亲近师长(略)

第三单元  学会负责(略)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四单元 分清是非(略)

第一单元 亲近社会

 3 笑对生活

第二单元 合作诚信(略)

第五单元 走向明天

12 放飞理想 立志成才


从上表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课程大量的篇幅是放在“公民道德”的角度,这也符合思品课程作为国家德育课程的特点。我国虽然没有形成以公民教育为核心概念的德育课程,但公民教育的内容分散在相关教材章节中。如果从公民教育的视角进行结构调整,能发现教材中暗含着公民教育内容体系,这将进一步丰富思想品德课程内涵,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多元、立体地彰显,也有利于指导教师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公民教育视角下思品课程课堂学习方式的重构

纵观全国各地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其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者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我市花园中学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20课《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第三框《保护环境》的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 预习教材内容:环境问题的含义、表现、解决办法(党和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 寻找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并在课堂展示。

(二)  课堂教学1

1、 学生分组展示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

第一组:大气污染——常州地区的雾霾问题

第二组:水质污染——学校旁边后塘河的污染

第三组:食品污染——学校周边小吃摊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第四组: 噪声污染——学校紧邻公路,噪声较大

   2、教师指导学生在众多话题中选择1-2个最感兴趣并力图解决的话题,通过全班表决,学生自愿选择,全班分成2个话题组:后塘河的问题和周边小吃的卫生安全问题。

       3、分组制定研究活动方案。(问题的提出、现有的政策、我们的建议、我们的行动)

(三)课后拓展活动(2个月,结合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

          根据各组制定的活动方案,研究法规政策、进行调查研究(实验、采访、调查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最后通过各种行动提高方案的实施影响力。

(四)课堂教学2:分组展示研究成果,作为第四单元的综合探究课。

      1、第一组《后塘河的治理建议》递交街道办事处,被表扬。街道办事处反馈:后塘河的改造工程已经被纳入全市旅游重点工程“三河三园”的改造过程中。

      2、第二组《舌尖上的安全——校园周边小吃安全隐患调查》,报告递交卫生部门,建议加强执法检查。宣传单发放到周边小吃摊位,加强宣传。倡议书张贴在校园中,并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进行全校宣传。

(五)学校层面: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其中,思品课程中的公民教育展示成为一个亮点。

这个教学案例就是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公民教育相结合,采用问题解决学习的方式。问题解决学习强调建设问题型学习环境,以问题驱动学习,问题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主张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开发和使用各种适宜的学习策略以达成有效教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围绕公共问题开展问题解决学习,实现了几个重构:

1.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重构:以往的思品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成为衡量课堂优劣的重要标准。其实,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靠一节课是难以充分实现。思品课程中基于公共问题的问题解决学习方式,有一个较长的实施过程,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解决了一节课不能充分实现教学目标的难题。

2.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思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如“责任”这个知识点,其逻辑结构是“什么是责任?为什么需要责任意识?如何培养责任意识?”。教材内容的呈现还是以知识逻辑为主。新课程突出的生活逻辑,主要体现在教材活动设计更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在正文部分还是以知识逻辑为主。以学生关心的话题为中心开展问题解决学习,如《后塘河的改造》,学生采样了水标本,进行了检验,运用了地理和化学学科的知识;查询法律知识,主动学习的法学知识,践行了法治精神;采访专家和市民,践行了人际交往的知识;参访政府有关部门,并递交建议,践行了公共参与……学生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问题解决学习,不仅打破学科内单个知识点的边界,甚至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重构。

3.学习方式的重构:问题解决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和重构。学生从话题出发,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当发现式学习的方式不能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难题时,尤其是法律法规的研究,对学生而言困难非常大,这就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接受老师的讲授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使多种学习方式实现无缝对接。

4. 学校课程的重构:上述基于公民视角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如果都利用思品学科每周2课的课时,显然是不现实的。本案例思想品德课大概用了3个课时,分散在一个学期中。其他的课时利用了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不仅如此,在学校管理上,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倡议书签名、成果展示等方式,将思品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思品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学校德育课程在时空、内容上进行重构,统整了多种德育资源,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在公民教育视角下,对思品课程课程目标、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重构,一方面,丰富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使思品课程的“公民”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抓手。另一方面,在重构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国家(社区)的归属感、民主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技能和公民的道德品质,思品课程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了实处。

                                 (本文发表于《中小学德育》201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5.10)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