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高中教育>>语文>>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一项“和灾难赛跑的教育”工程——马小平编著《人文素养读本》序
信息时间:2015-09-28     阅读次数:

        我曾经说过:“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我说这句话时,心里想着的,就是先后在东莞中学和深圳中学任教的马小平老师。近十多年,我有幸在全国范围结交了一批出色的中小学教师,马老师以其全球教育眼光,高瞻远瞩,思想深邃,而让我格外关注。因此,2004年,当我得知马老师身患癌症时,是极为震惊的。后来听说他在住院期间,编了一本中学生《人文素养读本》,出院后就在深圳中学开设专题课,很受学生欢迎。这件事不仅让我大为感动,而且引发了我的思考:马老师为什么要拼将生命的最后一搏,投身于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教育理想、理念和忧患?


(一)
        马老师在本书《写在前面的话》里,劈头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这大概是在重病缠身时,更让他魂灵不安的问题。这一问,却让我,以及所有自称关心中学教育的人们羞愧难言:因为我们早已麻木,不去作这样的追问了。
        马老师的回答,更是惊心动魄: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我曾经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的教育,反观为北大输送人才的重点中学教育,有一个让我出一身冷汗的发现:我们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特别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他们讲起“人文精神”也是头头是道,但这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炫耀的知识,而正如本书里的一篇文章所说,“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质”,必须让知识“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这些“高能人精”的灵魂,已经被“权欲”和“利欲”所浸透,知识(包括人文知识)都成为他们获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而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机制,是极容易,并且已经源源不断地将这样的懂得配合和表演的“尖子”选作接班人了。这是真正要危害社会,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的。
        问题的症结,正是在我们当下的教育。马老师在本书里,特地编选了爱因斯坦的《论教育》。这位世界科学大师尖锐地提出了教育是要培养“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还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问题。他指出:“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业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门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些精神”;“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不同的教育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应当反对向青年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而要鼓励以“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和“乐趣”作为学习和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在我的感觉里,这里的每一点,都击中了当下中国中小学以至大学教育的要害,我们所推行的正是这样一种单纯的知识灌输和能力训练,而完全忽视精神(思想,情感,道德,品格)的教育,不能铸造学生的意义世界的教育,如马老师所说,这样的教育“甚至成了一种怪兽,吞噬了学生的天真和童趣,导致了美好如人性的丧失;应对各种考试成了教学的主要目的,掌握各种教学技巧竟然也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化的血脉断了,人文精神的核质也没有了”,“课堂里弥漫着空虚和无意义的气氛”,“人文意义的真空,生活意义的丧失”,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基本状况”。
        爱因斯坦对教育症候的判断又提醒我们,这样的意义真空,在教育目标上的失误,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现代文明病的恶果。马老师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的顶礼,对竞争的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以往上爬,成为“成功者”为目标的精英教育,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泛滥,从而形成生态环境的危机,精神、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前述中国中学生的人类文明的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与发展的。
        正是看到这一点,马老师感到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危机,更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他为之忧心忡忡,寝食不安——“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病,并且以很可怕的规模扩散着。如若现在不立即加以制止,人类的前途是十分危险的。“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曾提出过‘与灾难赛跑的教育’,即要赶在灾难尚未毁灭人类之前,把能够应对这种灾难的一代新人给培养出来。这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一位教育家说,我们留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正是怀着对国家、民族和对人类前途的双重责任感,怀着十分紧迫的危机感,这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决定将生命的最后一息,贡献给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这一“和灾难赛跑的教育”工程,为它铺垫一砖一瓦。这是怎样的教育战略眼光;借用鲁迅的话说,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


(二)
        接着的问题是,如何着手进行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马老师编选了一本《人文素养读本》,并开设了相应的阅读指导课。从抓学生的阅读开始:这不仅体现了“意义的创造,必须回归日常的教育生活实践”(我将它称为“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的精神,更是马老师对中学教育本质与特点的自觉认识与把握。
        马老师在书中选编了一篇《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作者秦光涛),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文化的传承,进行意义的引导,使学生在意义的追寻中实现自己,完成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的精神蜕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教育中成长的本质。
        中学生的成长的特点又在于,他们自身的意义世界尽管孕育着巨大的可能性,却并为成熟,他们还处于学习阶段,不可能接触广大的人生世界。这样,阅读,就成为他们和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连接的主要渠道。对中学生而言,每一个阅读的文本,都是一个他们所不熟悉,而又极有魅力的意义世界,经典的文本更是积淀了人类文明的意义成果。正是通过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才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小学教育的根本,就是为学生创造在阅读中寻求生命意义的环境,氛围,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是马老师最喜欢引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阅读应该成为处于学习阶段中的青年学生的主要的生活方式,生命存在方式。
        正是在这本《人文素养读本》里,马老师给学生打开了无数道宽阔的大门,通向一个又一个思想的高地,在那里,追寻人生的意义;讨论公民如何诞生,怎样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探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关系;追究人权、民主、自由、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思考如何唤醒沉睡的心灵,怎样诗意地栖居大地,让思想伴随我们生命到永远;研究怎样拯救因生态破坏而沦落的每个人的故乡,实现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又如何用“有温度的词汇”来表达我们自己-----。每一次阅读与讨论,都是生命的高峰体验,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力量获得健康的引导和高强度的激发:所激发的是一种自信,对于人,对于人类文明,更是对自身的自信,以及一种渴望,这就是马老师说的,使自己成为主宰者,最广泛地吸取知识、文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以最大限度地充实、发展自己,并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最终建立起来的,是孕满生命意义的人的主体性。这是真正的精神与灵魂的洗礼;根据自己阅读本书的经验,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中学生们听了马老师的讲解,读了《人文素养读本》,必定是目光炯炯,精神焕发,思绪绵绵,神态自如,心灵自由而开放!


(三)
         这同时也就回答了人们可能产生的疑问:中学生能够接受这样严肃、厚重的读本吗?
        这涉及如何认识青少年,特别是当代中国中学生的问题。
        我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这些成长中的中学生们,有真正的理解,正确的估价了吗?我们对中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智力的潜能,以及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是严重估计不足的。喜欢思考“大”的问题,包括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这其实是青少年思维的一个特点,他们总是想大事,立大志,说大话,自有一种大气度。他们内心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满怀“没有不可探讨的问题”的自信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这都是人们所说的“少年意气”,是应该竭力保护和引导,而绝不能视而不见,多方扼杀。马老师的《人文素养读本》正是建立在充分估计中学生的创造潜力的基础上的,实质上是对中国的年轻一代被压抑的创造力的一次解放。
        我们还很少注意和研究当代中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他们的精神需求。这一代人诞生与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这一经济发展的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由之带来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所产生的精神困惑;在一些更为敏感的孩子的心里,就自然会引发精神的饥渴感,对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不满,从而隐隐产生突破现有生活的内在要求。很少有哪一代像这一代年轻人这样,承受着如此巨大的精神重负: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就面临应试的压力;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下成长的艰难,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精神解放的渴求,恐怕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所难以体会的。马老师的读本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对当代中学生的精神欲求的敏锐把握,他也就因此和他的选文一起,走进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这是可以用他的学生的反应作证的。我注意到,本书特地选用了他的学生黄素珍的一篇文章;而我每次读黄素珍给马老师的信,总要引起莫名的感动:“您让我聆听到了一个真正的教师的生命之言。您的每个智慧的话语,都逼我思考。您让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沉静下来。您让我摆脱庸俗,再次审视自己的灵魂,再次重检和重建自己过去的种种观念。或者说,您给我指出了许多道门,门还是关着的;而现在及将来,我都将努力去扣响每一道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打开它们”。
        是的,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师的生命之言。《人文素养读本》的每一个字,都是由无数的前人,当代人,以及马老师自己的生命的血肉铸成的,它满溢着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请也将你的生命投掷其中。然后,所有的人,作者,编者,读者一起,尽享生命的欢乐和自由!  


2011年7月28日


据悉,本书将于4月份由湖南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
人性分析…………………………………………………………………………………………郭枫
人的属性…………………………………………………………………………………………高清海
给我未来的孩子……………………………………………………………………………………张梅
论教育…………………………………………………………………………………………爱因斯坦
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和文学………………………………………………………………… 肖川
我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赵鑫珊
政治人的人文素养………………………………………………………………………………龙应台
人性………………………………………………………………………………………………潘旭东
高处何所有………………………………………………………………………………………张晓风
看灵魂……………………………………………………………………………………………林贤治
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上官子木


第二章: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
人生…………………………………………………………………………………【丹麦】勃兰兑斯
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秦光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三种状态…………………………………………………………………………………张曙光
我为什么生活………………………………………………………………………………【英】罗素
生命的意义………………………………………………………………………………………罗家伦
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美】洛克菲勒
角色意识与主体性………………………………………………………………………………曾德雄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张晓风
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外一篇)…………………………………………………………………摩罗


第三章:公民诞生的条件
底线伦理…………………………………………………………………………………………何怀宏
大学教育:公民意识的严重欠缺………………………………………………………………李新宇
公民诞生的条件…………………………………………………………………………………肖雪慧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龙应台
丑陋的中国人………………………………………………………………………………………柏扬
反思道德教育………………………………………………………………………………………肖川
理想的臣民………………………………………………………………………………………刘洪波


第四章: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战争………………………………………………………………………………………………吴春秋
炉边谈话………………………………………………………………………【美】富兰克林•罗斯福
巨人之死(外一篇)……………………………………………………………………………龙应台
科学家要求废止战争…………………………………………………………………罗素、爱因斯坦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林达
将世人的悲惨背在身上…………………………………………………………………………李家同
让种族隔离制度在世界绝迹(外一篇)……………………………………………【南非】曼德拉
把敌人变成人………………………………………………………………………………………摩罗


第五章: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
中国人的成人礼………………………………………………………………………………………李方
龙永图妙喻中国入世
谁是狼…………………………………………………………………………………………………佚名
妨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两大顽症…………………………………………………………………袁伟时
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李庆本
中国的民族主义:一个巨大而空洞的符号………………………………………………………许纪霖
谁的“人类”…………………………………………………………………………………………李锐


第六章:人权是一种绝对的权利
人权的性质……………………………………………………………………………【美】杰克•唐纳利
《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
全球伦理普世宣言……………………………………………………………【美】列奥纳德•斯维德勒
论四大自由………………………………………………………………………【美】富兰克林•罗斯福
人权与中国经济……………………………………………………………………………………茅于轼
尊重谁的文化差异…………………………………………………………………………………龙应台
欧洲人的权利意识…………………………………………………………………………………李永君
自由与恐惧…………………………………………………………………………………………林贤治


第七章:在不公平中寻求公正
在不公平中苦寻公正,济穷之道不在“施舍”…………………………………【美】托马斯·博格
公平和正义…………………………………………………………………………………………何清涟
美国的“希望工程”…………………………………………………………………………………丁林
帕尔梅墓前的沉思…………………………………………………………………………………高健平
谈全球税及其它……………………………………………………………………………………韩少功
短文三篇


第八章:让法制和自由在中国生根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德】卡尔•马克思
民主………………………………………………………………………………………【英】阿克顿
什么是民主?(外一篇)………………………………………………………………………马悲鸣
法…………………………………………………………………………………………………梁治平
民主概念与基本条件
自由的精神…………………………………………………………………………【美】勒尼德•汉德
自治与开放:未来中国法学的两大趋势(外一篇)…………………………………………贺卫方
法治与人文思想……………………………………………………………………………………逄政
民主是法的理想…………………………………………………………………………………卓泽源
让法治和自由在中国生根………………………………………………………………………袁伟时
论法短文两篇……………………………………………………………………………………郝铁川
三则故事


第九章:科学要遵循人道的规律
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与人生…………………………………………………………………………………………钱穆
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程亚文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公众的科学观(外一篇)…………………………………………………………【英】史蒂芬•霍金
科学要遵循人道的规律…………………………………………………………………【法】巴斯德
我的信念……………………………………………………………………………【波兰】玛丽•居里
没有灵魂的教育…………………………………………………………………………………李政涛
谈谈可持续发展…………………………………………………………………………………牛文元


第十章:醒醒吧,睡着的心灵巨人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德】卡尔•马克思
青春………………………………………………………………………………【美】塞缪尔•厄尔曼
《巨人三传》初版序………………………………………………………………【法】罗曼·罗兰
醒醒吧,睡着的心灵巨人………………………………………………………………………魏念滨
你就是一道风景…………………………………………………………………………………胡西淳
致加西亚的信…………………………………………………………………【美】阿尔伯特•哈伯德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节选)………………………………………………【美】奥格•曼狄诺
成功者的健康心理特征………………………………………………………………【美】丹尼斯
达成心理健康的练习…………………………………………………………………【美】博恩•崔西
建立自信……………………………………………………………………………………【美】马尔登
把握你自己…………………………………………………………………………………………何怀宏


第十一章:诗意地栖居大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外一篇)………………………………………………………………朱光潜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
审美需要真诚和自信……………………………………………………………………………徐庆平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摩罗
精神明亮的人(外一篇)…………………………………………………………………………王开岭
最美好的时刻…………………………………………………………………………【美】格拉迪•贝尔
人,诗意地栖居………………………………………………………………………………………黄素珍


第十二章:思想的诞生
热爱思想…………………………………………………………………………………………………彭俐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法】帕斯卡尔
思想的诞生…………………………………………………………………………【埃及】陶菲格•哈基姆
思想和思想者…………………………………………………………………………………………林贤治
警惕“真理”……………………………………………………………………………………………雷颐
精神的故乡……………………………………………………………………………………………赵汀阳
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
虚无之海,精神之塔……………………………………………………………………………………李锐


第十三章: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人类的困境……………………………………………………………………………………………喻传赞
生态灾难,也是文化灾难………………………………………………………………………………利雄
环保与公民责任………………………………………………………………………………………梁从诫
我们的忧虑………………………………………………………………………………………罗马俱乐部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冉云飞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愚茶
拯救地球…………………………………………………………………………………………………佚名


第十四章: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
孔孟……………………………………………………………………………………………………黄仁宇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鲍鹏山
鲁迅杂文《热风》选读…………………………………………………………………………………鲁迅
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梁治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张祥龙
汉语、英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机能……………………………………………………韩少功 王尧
汉语的人心……………………………………………………………………………………………余世存


第十五章: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
记忆即历史……………………………………………………………………………………………徐友渔
这是一场革命……………………………………………………………………………………………筱敏
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筱敏
假如没有马克思………………………………………………………………………【德】海因里希•伯尔
大屠杀:日本冷脸欧洲热泪……………………………………………………………………………丁刚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朱学勤


第十六章:有温度的词汇
你是人………………………………………………………………………【黎巴嫩】米哈依•勒•奴埃曼
给儿子的信(外一篇)…………………………………………………………苏霍姆林斯基
有温度的词汇……………………………………………………………………………………………艾苓
智慧的美丽………………………………………………………………………………………………虹莲
私人空间与公共地域………………………………………………………………………金大陆、黄宏基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金大陆、黄宏基
保姆………………………………………………………………………………………………………陶靖
来自“天堂”的回信……………………………………………………………………【美】鲍勃•格林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