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好阅读第一步
——好习惯形成于课内养成于课外
常州市雕庄小学 王琰楠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大量的阅读才能实现的。根据课标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最终实现“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目标。由此看来当前,制约阅读教学的关键问题就是学生阅读量的大额欠缺。
尤其是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由于受到识字量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的阅读量就更为有限。加上一直以来,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侧重在识字教学上,没有把阅读教学放在重要地位,现在由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不断的丰富,作为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迈好阅读第一步,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无到有,从如何播种到如何收获的过程。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掌握阅读方法,在课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难题。
一、 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于课内
1、识字是阅读的基础
识字是阅读文章的基础,学生一开始学习拼音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识字。因此教师一上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枯燥的汉语拼音教学上活。学生在幼儿园中已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拼音,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应使学生感到这又是新课,有意思的新课。让学生感受出新意,就需要教师有新的创意。如为了让学生能经常使用教过的拼音,我把全班小朋友的名字都用拼音写在白纸上贴在墙壁上,开展了找朋友的比赛。认识一个同学就去名单上找找他的名字在哪里。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到什么都喜欢用拼音来拼一拼他们的名字。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各种识字的方法齐齐上阵。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归纳出来的“想象记字法”“换偏旁记字法”“分部记字法”都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识记字形,通过拼音读准字音,这样就能逐步扫清识字的障碍,为自己能阅读课外书籍提供基础保障。
2、记词是阅读的阶梯
从字到词是学生阅读的一个阶段过渡,理解词意对于理解句子,理解文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学生一开始,连词语都找不准,更难谈去理解句子的意思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词语,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生活中听到看到的词语都可以成为黑板上佳词栏的常客。哪怕是像“太阳”“月亮”这样的我们常见的词,也是学生最初的阅读感知,也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记词,积累词语是为阅读提供了一个阶梯,让学生今后能更顺利地进入阅读享受。
二、 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于课外
高林生老师曾经形象比喻:阅读课就像汽车驾校一样,只是教会人们学会基本的操作方法,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而已,而具有真正的驾驶能力还需到公路上去多实践。光靠几本语文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学好语文的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利用课外阅读和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低年级学生在阅读初始阶段会遇到很多障碍,在文中有许多生疏的生字,借助拼音仍理解不清,对文意不能很好把握,如果积累的困难越多,那么消极作用就产生的越大,学生的心理会接受一些消极暗示,有可能导致阅读困难进而丧失阅读兴趣。因此我们看到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要维护他们的阅读兴趣。
1、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的情形,需要我们老师在学校为学生创设积极、团结、不畏困难,有竞争力的集体行为。在班集体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积极地读书氛围。读书环境包括客观条件的布置,教室的布局、合理粘贴一些有关读书的内容,还可以包括背诵、朗读等一些比赛成绩光荣榜。教师要塑造阅读典型,使他们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利用可以一切利用的时间,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一起阅读、思考交流。在早上到校的时间,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大声的读、自由的读,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利用中午的自由阅读时间可以让学生复述一些自己阅读的篇目,并表达自己的简单见解、感受。如我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的简单问题。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无论是听说者,还是阅读者,他们始终被阅读包围着,被有趣的文字吸引着,这样的良性循环的过程,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2、加强课外的阅读推荐和指导
英国首位开办儿童文学课的儿童文学专家Peter Hunt说:“儿童文学是重要的。小朋友很喜欢有趣、好玩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会兴致勃勃地阅读这些作品,并从中得到无比的快乐。他们还能够通过这些作品来认识世界。”从这句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来,要选择孩子喜欢的书,适合孩子看的书才能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因此我们推荐的书目以短小凝练的儿童诗、注音童话和卡通等图文并茂的书籍为重;同时,他们开始分辨现实与幻想的不同,对是非善恶也有自己粗浅的认识,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模仿大人的样子进行一些社会模拟活动,因此模拟社会生活和动物世界的故事书、寓言等趣味性强、篇幅短小、通俗易懂的书籍也成为我们推荐的重点。如儿童诗《豌豆花·蝴蝶》;寓言《骄傲的风筝》(樊发稼寓言精选);儿童故事《蓝色的树叶》、《365夜故事》、《动物故事》等;童话《小青虫的梦》《小猪唏哩呼噜》(小布头丛书)《小布头奇遇记》等。
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后,我们还要来解决“怎样读”。 这一时期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长久,自主阅读能力较差,但爱听有趣的故事,这期间,教师可采用为学生读故事,再让学生复述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在为学生讲故事时,应让学生也尽可能地看文本,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认识汉字,刺激其阅读的欲望。并且,这时期的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比学前儿童广泛,语言能力相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能有条不紊地把自己的想法或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是想象力发展的顶峰时期。因此,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使他们得到一定的锻炼,例如:“小小舞台”,可让学生边朗诵他们喜欢的诗歌、讲述他们听过的童话等边加上表情、动作表演,“寓检于乐”、“寓教于乐”;“好书交流”,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的书,要求能讲出书名或用一、两句连贯的话口述书的内容。
3、家校合作,共育良好阅读风气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应该是源头活水。”“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学生的发展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定型到定型,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和谐发展的,因此,需要有教师的指导。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因此,从教不息,必须率先终身学而不厌,成为终身学习者。进一步来说,教师也应该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心理,也便于运用趣味、幽默、生动的教学手法来启迪学生的心灵。
课外阅读大多在家里进行,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自律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的父母加强联系,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发挥家长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开学初家长会,教师就应向家长讲清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知道如何操作学生的阅读行为。有了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才能更顺利、更自然地养成阅读的习惯。一旦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又何愁阅读能力不能顺应提高呢?
总之,阅读能力是学生通往学习活动成功的重要能力。在低年级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扶好学生迈好阅读第一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在于阅读兴趣的激发,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才能帮助学生迈好阅读第一步。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仅靠课堂上课文阅读获得提高,更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达到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