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促高效
常州市博爱小学 邱俊
多媒体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确实,恰当地运用好多媒体能使我们的课堂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促使我们的课堂更为有效、甚至高效。当然,多媒体的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地教学方法结合,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
一、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灵感,高效地把握文本的中心。如《一路花香》这篇课文是则寓言故事,故事朴素但含义深刻,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感悟其蕴涵的人生哲理体验其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在学完破损的水罐向挑水工道歉这一部分内容后,我适时地出示一段鲜花的视频。画面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不时发出“啊”、“啊”的赞美声。于是疑问接踵而至,如此美丽的景色真是让人赞叹不已,那为什么破水罐却视而不见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体味出破水罐一心只想着自己的缺陷,完全沉浸在惭愧中,无法欣赏,也无心留意这美丽的景色。整篇文章的寓意已呼之欲出。
二、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课文,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让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此时,恰当的多媒体运用能把学生无法想象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地理解课文。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文本内容感到陌生,缺乏学习兴趣。于是,我找来《长征》这部电影,截取了其中与课文内容较匹配的那一部分在课堂上进行了播放,创设当时的情境。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战士们饥寒交迫的困境,这些内容只有让学生真的亲眼目睹才能感同身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那特殊的年代、环境中,粮食对生命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彭德怀将军是深爱大黑骡子的(将自己的口粮省下来喂它),体会彭德怀将军其实更爱战士(忍痛杀大黑骡子拯救战士生命)。小小影片的播放帮助了学生去揣摩人物复杂而痛苦的内心世界。
三、 运用多媒体加强学生情感的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老师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感悟,理解。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体验情感,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对于刚刚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对邓小平爷爷的生平事迹较为陌生。教学此文,必须要有详实的资料作补充,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邓小平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把邓小平的生平制成幻灯片,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向学生展示了一代伟人的一生,感知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之处。在教学 “骨灰撒大海”这一感人的一幕时,我运用画面和音乐,再现当时真实的场景,配以充满深情的语言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被深深地感染,“大海在呜咽”,学生的心灵在震颤。对字字如千钧的文字,理解也水到渠成。
四、 运用多媒体帮助理解难点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会感觉,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光靠常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一些重点、难点的理解。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觉、听觉上的优势,对课文重难点进行有效地化解。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一株柳生活的不易,生命的奇迹,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学生很难体会在青海高原上,那究竟是怎么一种寸草不生,一株柳究竟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青海高原的地貌,配以悠远低沉的音乐,在学生眼前揭开了一个荒凉、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画面。在教学青海高原气候环境时,我播放了一段风雪交加,雷电轰鸣的声音,一株柳让人无法想象的生存环境仿佛就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本语境在多媒体的烘托下血肉丰满,巍然屹立。学生入情入境,很自然地解读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感悟出人生哲理,课文难点迎刃而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片、录像、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哗众取宠,不能以课件为中心,而是要立足于让课堂更高效,让学生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