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面对生命?自从有了“生命教育”这个词汇,我们开始更关注教育在“生命”中的作用,也许这关乎“生”和“死”,也许这关乎“爱”与“被爱”。“生命教育”有它理论上的定义,但实际上,每个人心中的答案不尽相同。从2005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实验工作。通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生命教育的三大体系——面广量大的服务体系、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系和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五大特色教育品牌。在2011年,我市代表不仅走上“全国生命教育论坛”分享经验,还全面斩获奖项。紧接着,我市又于次年承办了“2012全国生命教育论坛”。常州的“生命教育”已然到达了一个新的刻度。毋庸置疑,从探索到推进,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但是,做教育应有“不为彼岸只为海”的胸襟,生命教育尤甚,只有如海般的蔓延、渗透、融入才是最终极的目标。因此,市教育局德育处近几年始终在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让“生命教育”“走心”,真正实现“托底”?从将每年3月的生命教育周改为生命教育月;从大规模的仪式活动减少到小范围、多主题的沙龙、研讨增多;从单一的面上推进到多元的点上扶持,行政逐渐以一种更低的姿态来成就这项工作。重心下移、放权于基层无疑将每个个体细胞那自下而上的内驱力激发出来了。
走进孩子的心 用指导代替管教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花朵”,作为“园丁”、师长,必须看懂每一朵花,明白每一个孩子的心,才能正确地“施肥”、培育。在市教育局的精心酝酿下,我市出台了《常州市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意见》,并在今年生命教育月期间全面启动这项工作。《意见》要求我市所有高中阶段及以上学校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要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人生规划、学业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其他个性化合理需求的指导。
也许有些教师存有疑惑:每所学校不是都有“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吗?再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到底有那些特殊的意义呢?为此,市教育局有关领导明确作出解释:“我们希望所有教师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再把一些在成长过程中暂时存在困惑,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的学生视为‘问题学生’。我们应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主动引导,关注发展,研究和激发积极品质,以便为他们现在及未来更健康地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个性化保障。”据介绍,在“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担当导师的人员相对更为多元,由优秀师生、家长、社会人士组成,他们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谋划策”的好伙伴。目前,全市大部分高中阶段以上学校已经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其中有10所学校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来自市一中高三(4)班的优秀学子冷添在分享了自己成长体验时说,虽然自己的SAT成绩并非顶尖,却被美国顶尖的库珀联合学院提前录取,主要就是凭借杰出的综合能力。他的父母、书法老师范雄壮、一中的化学老师汪毅、甚至是美国老师David,都是他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导师,成就了他的全能发展。他认为,只有将对学生的关注点从学业成绩转为生命生活,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生长。那些充满爱心,并乐于为孩子们插上理想翅膀的导师引领着他们走向阳光地带。
市五中去年11月开始在高一年级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并架构了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校方称此为:为学生私人定制的“成长礼包”。据五中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导师是全校范围申报的,我们将导师申报表都扫描进机房电脑中,让学生能对老师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每位学生可选4-6位候选导师,以便双向选择配对,选择导师时要简要写明理由。‘平时关系很好,交流也很密切’、‘有亲和力,有耐心、责任心’、‘尊重每个学生,可以指导发挥个人特长’,也有不少是冲着想提高学业成绩而选的。今年一共有36对师生结对,沈校长、唐书记都有幸被学生选中,沈斌校长更是此次唯一的一个“一对二”导师。“
走进教师的心 用研究影响行为
北师大教授肖川曾指出:“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因而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主题和领域。”其实这也道出了,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的不可替代性。教师的行为直接作用于学生,主动研究多一点,用心研究深一点,必定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正向的影响。今年,钟楼区的生命教育月活动就立足课堂研讨活动,笔者在其中找到了很好的两堂研究课案例。
一堂是实验小学丁文玉老师领衔的六(5)班班会课——《请烦恼走开,让快乐常在》,另一节也是由由实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葛小娟老师执教的心理辅导课《我的情绪我做主》。两堂课紧紧围绕今年常州市生命教育的主题词“自主 互励 多彩”展开。
丁老师先期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关注了当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活动设计首先完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切实帮助孩子们解决了学习中的烦恼、与家长沟通交流的烦恼和与异性相处之间的烦恼等。尤其是“为同学找亮点”这一环节,更是让孩子们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优点,孩子们在相互鼓励中找到了与同伴快乐相处的秘诀。其次,这堂课完全体现了 “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理念。从活动策划、调查问卷的整理、节目的编排、课件的制作,甚至是音响设备的维护,都由学生唱主角,作为班主任的老师,只是在其中带领孩子们做一个游戏。老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孩子们用落落大方的主持,从容淡定的表演,流畅自如的表达,呈现着生命光彩的绽放。
如果说丁老师的课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话,葛小娟老师的心理辅导课则是全新的尝试。葛老师平时就承担实小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接待孩子咨询时她发现,现在的孩子受不得委屈,经常会为了一点小事而觉得愤怒、生气,最关键的是他们不懂怎样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从而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者身边人的举动。于是,葛老师的这堂课就从孩子存在的问题入手,着力帮助孩子解决“愤怒、生气时我怎么办?”教学中,葛老师匀速的语调、宽厚的嗓音、亲切的笑容,带给孩子们安全、舒心的课堂环境,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跟着老师进行心理放松、了解专业心理知识、进行情境体验,葛老师也从专业角度引导孩子寻找愤怒、生气时的解决策略。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是我们从孩子的脸上看到了欣喜、轻松和愉悦。这样的心理辅导,对孩子生命成长质量的提升何等重要!
课后,一些听课教师和观摩嘉宾普遍评价这两堂课“接地气”、“贴近实际”、“真实、有效”。
走进家长的心 用陪伴定义成长
生命教育要“托底”就绝不能单一地将目标锁定于学生或者教师,必须把相关的资源和效应向全社会拓展。其中,有效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更是一个亟待开拓的全新领域。我市在全省首创的教育惠民举措——“常州公开课”公益讲坛已经运行两年有余,直接、间接受益者达十万人次,而这当中大多数讲座都是围绕家庭教育的。今年3月,“公开课”特意请来著名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与1500多位常州市民分享了他的教育感悟,与大家一起去追寻生命的本质,叩问教育的真谛,共同叙谈怎样用正确的方法培养优秀的孩子。
张文质寄语常州听众“世界上没有工作比父母更容易犯错,更具风险;也没有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感到自豪。孩子是我们的甜蜜,我们的忧伤。” 他强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习惯于慢法养成,要尊重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即满足与尊重生命的本质需求,给孩子一个不亏欠,不恐慌,情感充分满足的童年。关于孩子的教育,张文质给出了八条常识:1.你不能想起了再教育;2.不能生气了再教育;3.特别强调的是,不能当众教育孩子;4、不能把对和孩子的交谈,变成对孩子的教育;5、尽量避免消极教育;6、避免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7、一定要避免和别人的孩子简单的作对比进行教育;8、教育孩子,不要数罪并罚。
除此之外,一种更为集中、立足个案的家庭教育培训方式也正方兴未艾。由常州市教育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常州市心理名师赵世俊领衔提供课程开发与落实的“父母课堂”第二期也于3月份开班。针对首期培训人员爆满的情况,本期分别开设“小学生家庭班”、“幼儿园家庭班”两个班,每周一次,共八次。
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常州家长藉由常州教育创设的各类培训服务平台中找到了做父母的感觉并渐入佳境,他们开始懂得从尊重生命、遵循规律的常识中找到陪伴孩子成长的最佳方式。
常州教育人始终有这样一种理念:提倡生命教育是为了唤醒,为了改善,提倡生命教育为的是有一天能够不再提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融入到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和血液中,由此共同创造更适合人终身发展的教育。
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使学校变得更有吸引力;通过生命教育,使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通过生命教育,幸福从此熙熙攘攘,溢满心房。(曹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