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扬帆起航……
——记钟楼区“语文课程建设共同体”培训
为了让一线教师对区域层面语文课程建设的内容、目标、途径、策略等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9月24日下午,钟楼区“课程建设共同体(语文)”培训活动在五星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来自区域语文课程建设共同体的骨干教师全程参加了活动。培训由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陈玉琴老师主讲,主题为“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语文生态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陈老师首先从教研员的立场思考,明确教研员的职责是政策执行者、课程设计者、发展服务者、专业引领者、质量促进者。然后,陈老师从“我们在哪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十年课改后的现状、语文课程改革的症结、当前区域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的主要问题、身边儿童的阅读现状、中国人的阅读概况等,从这些现状可见:区域语文教育的改革,必须从课程论层面着手改革,才有可能使语文教育突破重围,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的问题。接着,陈老师从“我们怎么去”的角度引领大家思考“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学习生活?”她说,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不是一门工具,它是一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所以,我们要开发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的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课程”。也就是说,在密切关注区域学生的发展特点与成长需要的同时,构建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语文生态课程。通过课程的重新建构与实施,改变儿童阅读生态,改变教师语文教学状态,改变区域语文课程形态。
适合区域儿童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明确了,目标清晰了,那“我们怎么去?”陈老师又提出了三个关键词:适合、整合、课改。通过她对钟楼区语文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和实施途径的详细分析与解读,我们明白了“适合、整合、课改”就是语文生态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策略。最后,陈老师又提出“我们为何去?”在重悟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大家明确了各自课程建设的方向。整个讲座,陈老师引用了大量权威数据和上海师大小语教研中心吴忠豪主任、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孙双金等人的理论观点与实践案例,给所有参会人员翔实具体地做了课程建设的引领和指导。确实,进一步清晰“课程建设的背景与原因、问题与优势、方向与目标、内容与策略”是我们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接着,陈老师就“本学期区域语文课程建设日常活动安排”做了具体的传达与交流。我们从中明确了本学期区域语文课程建设的教研主题,同时也明确了各校要实施语文课程,必须“重定目标,架构教学链;重组教材,拓宽阅读面;重变设计,转移训练点;重建课型,教学改功能。”她还着重指出:“我们应该重构12岁前儿童的语文课程内容:国学经典、诗词经典、儿童文学经典,每一个语文老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质量与品质。除外,我们还应该设计阅读课、读书课和作文课三种课型,并且明确每种课型的主要功能。”还强调,语文教学过程的兴奋点不再是如何“讲课文”了,而是聚焦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通过课程的实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一批批“爱读善写、博学多才、宁静致远”的小学毕业生。
区域推进课程建设的号角已吹响,课程“不是专家的而是大家的”,是课程建设共同体开发、策划、建设、实施的结果,真正的课程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的。讲座尾声,陈老师引用了杨九俊院长“无论何去何从,我们的教育要坚定地站在孩子们一边”这句话和大家一起共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陈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方向与目标、途径与策略。课程建设共同体的全体教师将齐心协力、共同发展,追随着区域课程建设的步伐一路前行,风雨兼程!(五星实验小学 张文珺/文 钱娟红/摄)
2014092815322746.jpg
2014092815322782.jpg
2014092815322766.jpg
20140928153227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