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常州市花园小学  |    班级:五(4)  |    学科:信息技术(选修)  | |||||||
|   课题:《机器人循光》  |    教师:沈  莲  |    日期: 2013-11-29  | |||||||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条件循环模块的设置方法。 (3)理解单分支结构语句的含义。 (4)学会在机器人平台中编写机器人循光运动的程序。 2、过程与方法 (1)依据流程图进行程序设计,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思维的培养。 (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并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前提进行点拨与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控件的探索与使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尝试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行为与创新 逐步锻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设计流程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机器人循光运动程序的设置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条件循环语句和单分支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 |||||||||
|   教  学  过  程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开放 导入 提出 问题 (5分)  |    1.  播放视频: 《机器人行走绕障》 2.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何让机器人变得智能化? (传感器、能自动判断识别……) 3.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 如何才能让机器人智能化? (传感器能让机器人更加智能)  |    从学生旧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机器人智能化的意识。  | ||||||
|   任务一:  |    1.实物演示:机器人I/O6遇到强光时鸣叫。 2.导入: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刚才的机器人具有哪些智能功能?使用了哪种传感器? 3. 认识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绘制程序流程图。 开始 IO6=1 鸣叫 5.认识单分支结构。 6.学生尝试实践操作。(5’) 7. 教师指导并组织交流。  |    1.学生组内讨论。 2.交流讨论结果。 思路预设: 检测条件:红外传感器 判断条件:是否有障碍 执行动作:有障碍时,鸣叫。 4.  理解流程图。 5.  学习程序的编写 6.  学生尝试实践操作 活动方式:在位置上徒手实验。 7.  学生展示成果、分享经验。  |    给学生足够的学生空间,发挥小组作用,通过讨论激起头脑风暴。 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分析,梳理知识要点,形成编程思路,让学生了解与掌握流程图的设计过程。  | ||||||
|   任务二:  |    1.出示任务:机器人I/O6遇到强光时红灯亮,没光时灯灭。 2.小组讨论分析编程思路 3.学生动手尝试实践(5’) 4.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资源一:完成任务的小组演示。 资源二:编程有错误的小组,其他小组共同分析寻找解决方法。  |    小组同学展示作品,分享成功体验,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分享的内容包括:动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与小组伙伴合作过程的体会。 7.没完成任务的小组修改方案,直至成功,已完成任务的小组帮助没有完成的小组解决问题。  |    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来检验程序,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不断调整,直至成功。让学生在反复尝试的过程式中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的乐趣。  | ||||||
|   任务三:  |    任务三:简单机器人循光(I/O 6) 1.     出示任务视频:教师演示机器人循光效果,你能完成吗? 2.     小组讨论分析任务原理与思路。 3.     动手实践尝试。(5’) 4.     教师指导并收集有效资源。 5.     组织学生讨论成果。(3’) 拓展任务:复杂机器人循光 小结:传感器的数量与合理使用能提高机器人智能程度。  |    1.分析任务 2.动手实践 正确设置判断条件及执行动作。 3.分享实践成果。 4.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拓展任务。(添加I/O7 I/O8两侧的红外传感器进行循光)  |    通过拓展任务让学生给学生消化知识的空间,在拓展任务中,自主探究,内化知识要点。  | ||||||
|   总结 归纳 (3分)  |    1.小结: 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2. 教师梳理小结  |    1.说说这节课中的收获? 2.组内互相说一说。  |    回顾反思体验学习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方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 ||||||
|   反思 重建  |    | ||||||||
《机器人循光》——常州市花园小学 沈莲
			
			
				信息时间:2014-04-16    
				阅读次数: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