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特色 润泽生命
——记“钟楼区小学语文课程基地展示活动”
3月19日下午,虽然大地春雷滚动,春雨绵绵,在西新桥小学的阶梯教室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钟楼区小学语文课程基地展示活动”,来自全区各校的语文分管领导和教研组长及部分老师济济一堂,认真观摩了五星实验小学和西新实验小学两个语文课程基地的展示活动。
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首先是课堂教学环节。五星实验小学的刘敏老师带着她的学生一起学习了五下的课文《海伦·凯勒》,老师亲切温暖的话语一步步启发着学生走进文本,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抓住关键词句来感悟文本,品读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老师适时地拓展,补充了一些课外资料,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
西新实验小学的高战红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堂课外阅读交流课。基于他们班整体学习能力较好,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他们班从去年就开始阅读经典名著《音乐漂流瓶》,从初次阅读交流到今天的再次阅读交流,老师试图通过自主提问、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在有向开放、互动生成、读写结合中,让所有学生能够深度思考和领悟作者创作的动机和文本的人文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精神境界。
在评课环节,两位老师都表达了自己设计的教学意图,刘老师强调了他们对于写人类文章的序列研究和本堂课在“开放”和“延伸”两方面所做的努力;高老师强调了自己对于课外经典阅读的理解和不懈探索。当然他们也各自非常谦虚地反思了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两所基地学校的教研组长对课堂作了详尽解读,他们从今天的课堂展示到整个学校的课程基地建设进行了很好地联系,充分回应了课程建设中的关键词,如五星的“民主规范的课堂文化,温暖积极的师生关系”,西新的“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其他各校的教研组长也进行了一一点评。
区教师发展中心的陈玉琴老师进行了深度回应,她从两所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着眼点出发,高度评价了五星的语文课堂是开放的、生动的、有效的、真实的,是有儿童立场的;西新的语文课堂是践行课标理念回归本真的,是彰显课堂教学特点还原本位的,是经历阅读过程师生共长的。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不足是肯定的,陈老师说如果要进一步追问课堂与学校所确立的课程基地思想之间的关系的话,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还要更具有学校课程研究特色,让课堂在基地建设的背景下,不管是教学策略还是课堂文化都要更具特点,鲜明个性,凸显文化。
基地建设初见端倪
活动进入第二个议程,两所学校的杨红萍和王遗芬学科主任分别进行了课程基地的汇报。洋洋洒洒的课程汇报中凸显了许多亮点,如五星的《构建“五星语文”课堂,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报告中,他们在背景分析中,对学校存在的各自优势和弱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在课程建设策略中阐述了几个值得借鉴的观点:首先是建立新机制,努力在营造“生命自觉”文化、解读“五星课堂”内涵、推动日常课型、成立研究工作室等方面进行探索;其次是建设新项目,试图通过建立新常规、制定新公约、开发“微课程”等途径促使语文课程能够在基础建设、环境文化、课程资源等方面有所改观和建树,从而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在西新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阅读与表达》报告中,我们感受到学校正在进行全阅读,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不同层级分为“破冰团队”“启航团队“和“远航团队”,每个月都有阅读的要求,每周的语文教研活动也都会有相对集中的解读,大家聚焦的可能是与课题相关的幸福教育理论,或是语文课型读本,或是新课标等理论层面的深度导读和相互讨论。在实践层面将通过纸质课程(自主开发的经典诵读)和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APP软件和E学习)实现语文学习新模式,并试图通过“画、说、写、演”等多路径的实践活动与学习方式,使课内外融通,激发兴趣,爱读乐写,各年段之间衔接无痕,逐步实现灵动的、如沐春分般幸福的语文课堂,实现师生之间相互生命感召的语文生活。
之后,陈老师再次高屋建瓴地给予两所学校课程基地建设方面的评价,肯定课程建设的有价值、有目标、有策略、有思考,不管是校情分析、建设目标还是实施策略都阐述得非常具体,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在后续真正的事实过程中要努力凸显本校语文课程研究的特色,学科文化的抓手要更鲜明,尤其是课程开发实施中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要姓“语”,而不能泛化,使得“基地建设”更加扎实、有效,也使“基地文化”更具特色、个性。
在活动的最后,虽然时间已过四点,但是所有的语文老师还是耐心聆听了陈老师的专题发言——《课程与课程基地》。关于“课程”,陈老师谈了三点:课程内涵、学校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学校课程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关于“课程基地”方面陈老师又说了三点:建什么、怎么建和为什么要建?扎扎实实的半天学习,有听课、评课还有详尽的报告和陈老师的深度解读,让在座的语文老师深深地感到:不管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语文老师,都要有课程意识,都要把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构建,在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中彰显学校的、师生个体的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时代性,同时以学科基地文化的建设为载体成就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润泽更多学生的生命飞扬。
(文 洪敏亚 图 蒋俊磊 审 王遗芬)
2014032110232202.jpg
2014032110232249.jpg
2014032110232234.jpg
2014032110232273.jpg
2014032110232254.jpg
2014032110232237.jpg
20140321102322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