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名师课堂(2014年2月份)
活动时间 | 学段/学科 | 主讲名师 | 课题名称 | 研讨主题 | 直播地点 |
2014年2月20日 上午10:10-11:40 | 初中综合实践 | 徐燕萍 | 《研究资料巧整理》 | 研究资料的整理 | 常州钟楼实验小学 |
网络直播网址:http://{域名已经过期}/Html/Article/1366/
主讲名师: 徐燕萍: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苏州大学硕士专业研究生导师。教育硕士,具备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教育管理3个研究生专业课程知识。首批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组成员,教育部综合实践“国培计划”常驻专家。核心参与研究全国规划课题2项,主持省级课题3项,刊发文章88篇。荣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三等奖1项。 研讨专家: 1.史弘文:江苏省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无锡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持参与了省初中课程目标和教学指导建议的制订,省综合实践中心组成员。2010年被聘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1年被聘为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专家委员。 2007、2008、2009和2010年连续4年被聘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评委专家。 2007、2009和2010年被聘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评审专家。 被聘为教育部“国培计划—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信息技术课程团队核心成员。 被聘为教育部“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发组核心成员。 2.张仕进:江苏省综合实践特级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兴化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工作,主持省“十一五”规划和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充分依托课题研究,探索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扩大了市区课程影响力。多篇研究论文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近年来,多次在国培、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中作专题讲座,指导的市内外数十节市级以上的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均受到好评,指导的市内外多名青年教师均能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 主持人: 万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副研究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课程教材部主任,省教育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学科秘书,省教育厅综合实践活动e学习专家,被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淮北师范大学等聘为“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篇,个人著作1部,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十余部,主持和参与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央教科所年度基金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青年资助课题、“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教研重点课题多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研究的《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受教育部表彰。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研究资料巧整理》 设计与教学说明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徐燕萍 (结合教学视频整理) 【关于本课教学展示的几点说明】 1. 是2012年11月21日苏州市初中课改展示公开课。 2. 是一次苏州市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活动指导的实践探索。 3. 坚信教研员的课程思考需要经历实境验证。 4. 着力探索学生活动过程中任意环节的自然指导,实现对教学课型及指导规范的灵动体现和器术超越。希望以己之力,为本市教师摸索一点自然的、生态的、流动的、师生相谐的教学指导经验。 5. 引导全市教师关注无处不在的“资料整理”方法指导。 6. 探索非活动起始课的借班教学,验证全市课程教研呈现多样化教学展示的可能性。 7. 借班学生为苏州市常熟市实验中学初一学生,研究性学习零经验,活动难度为中等偏浅。 8. 教学时间与学校上课时间不相匹配,视频末尾受环境嘈杂声影响,音响效果欠佳。此外,学生小组进入活跃研讨状态,指导教师佩戴话筒执教效果比较好。 【教学指导课题】研究资料巧整理 【基础分析】 1. 初一年级,没有研究性学习经验。教学指导必须将课程理念潜移默化于具体任务之中。 2. 借班教学,没有贯穿始终的活动指导。课前通过常熟市教研员传递信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四大主题信息。教师必须做足功课,同时在4项研究性学习主题任务上先行拓展和延伸,以便应对学生的多样需要。 3. 师生陌生,班级状态和教师风格彼此不知。必须设法在最短时间内做到彼此“相熟”,帮助学生缓解紧张。要吸引学生“步步紧跟”,在活动推进中确立“信任”,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相谐”和实践“相携”。 4. 资料整理,贯穿于主题活动始终。由于该班学生没有自身原始活动积累的现成的基础材料,本节教学只能命题收集材料。教学指导设定在初期的资料整理环节,帮助学生依据现有材料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最终选题,同时,也明确在活动流程中要同步跟踪做好材料积累和资料整理工作。 【基本目标】 1. 认识研究活动中“资料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初步理解,不仅要注意积累活动材料,还应运用科学方法和规范程序同步整理材料,逐步转化为蕴含自己思想、贴合现实任务、有真正记载和表达价值的研究资料。 2. 尝试完成或了解六大任务,初步经历六大步骤。 3. 对自己和同组成员的物质材料有初步认识,课后进一步精细化精准化。 4. 本次活动仅限对“他人”的二手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尚不能触及自己实验的数据和观察、调查的结果等“自己”摸索的一手材料。 【主题设计】 1. 在实际情境中开展方法指导教学。 苏州市课程指导始终遵循“自然”原则,方法指导要求“适时恰当”。结合学生团队主题活动的自然进程,在合适的窗口,恰当、适量地投放指导,帮助学生运用规范的方法突破瓶颈,帮助学生积累借助科学工具解决问题的经验。一类方法不指望也不可能在一节课时、一项活动中悉数教授、完全掌握。 2. 主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结合常熟初中学生情况,参照课程主题内容领域要求,兼顾所有学生的基础和兴趣,设计并课前要求全班学生收集四大主题相关资料。 ① 虞山文化:地域文化类研究。选题偏社会类,方法运用上着重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文字、图像资料居多。 ② 自然探索:应该确定一个更下位更具体一层的主题,但是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只能如此笼统表达。选题偏自然类,活动会涉及科学观察(观测)、实地考察、实验验证和实验设计等,资料类型会出现图表等数据类资料和实验报告。 ③ 课桌文化:自我探究类选题。关注校园内部,关注学习生活,激发自我思考。可以调查、走访同龄人,可以开展比较研究等。研究资料更多涉及熟悉的现实生活,便于训练和培养概括信息提要的能力。 ④ 班级管理:实务类选题。任务现实,各种方案的成效便于验证。利于开展方案调整类的资料整理。 3. 四大主题仅为资料收集的大致范围,并不是学生活动的确切选题。 4. 课前不确定各主题的对应学生人选,学生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选定一类或多类主题开展收集资料的自主活动。具备了普遍的初步感知,有利于在活动进程中开展组际交流和跨界思辨,引导实现更高层面的“互动”和“互助”。 5. 同一个行政班内,同时开展各不相同的主题探索,更符合基层学校课程实施现状。既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又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需求。探索“班级指导教师(侧重于程序推进、方法指导、关系调和)+学术辅导教师(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拓展、答疑和指点)”的师资配备模式。 6.本节教学仅涉及初步的资料整理,帮助学生依据现有资料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最终选题。 【课前热身】 1. 课改展示当天,由于天气和交通原因,大巴行程延误。执教者和苏州城区观摩教师迟到约10分钟。全班学生和常熟市观摩教师静静等候,教室内鸦雀无声。 2. 自然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指导的基础条件。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打破静默僵局。 具体策略: ① 执教者为迟到诚恳致歉。(真实,是真诚的核心。) ② 主动发出交往信号,灵动介绍自己。“徐老师,不是‘慢’老师,而是‘快’老师。” 最快节奏进入师生接触环节,同时也提出课堂活动的“敏思快动”要求,将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任务情境之中。 ③ 适当示弱,激发学生的“乐助善心”。其利有三:学生主动相助分发教学资料,最大限度追回损失的课前准备时间;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想法行动,如想帮老师就直接迈步向前,摆放桌牌分发资料可以在基础要求下自主决定。打破静默,课堂气氛立时活泛,同学们忽略了无关环境因素的干扰,逐步进入基本的活动状态;创造真实情景,让同学们在最短时间最大程度地观察、了解教师,并由此在内心接受眼前这位真实而自然的教师。 【课堂活动流程】 整理:材料→资料 提炼材料 呈现资料 1. 材料属性 分类别 (录) 2. 材料信息 提要点 (抠) 3. 同题材料 放一起 (归) 4. 资料关系 连成网 (串) 5. 主题表达 定方式 (包) 6. 资料补充 明方向 (充) 【学生小组活动任务】 任务一:材料登录 材料基本分类介绍(学生手中材料类别,资料类别代码) 单个任务(单兵作战):判断手中材料类别,在材料右上角编类别码,如“A” 集体任务(协同作战):同类归放,编顺序码,如“A4” 集体任务:小组材料编码汇总 说明:如“A1-4”,表示本组文字材料共计4份,分别编码为A1、A2、A3、A4。 各组板书 赠送材料,现场比拼资料编码(同时赠送,先完成板书材料编码小组胜出) 小组评价,组际评议(小组说明,言之有理即可。材料类别理解多样,鼓励创编) 任务二:信息提要 案例分享:教师读书摘记 单个任务:随机抽取,快速阅读(读标题,划key words,编提要),在材料左上角标注提要 集体任务:两两复查(与左边的同学) 经验分享 任务三:同题归放 案例分享:教师电脑工作文件夹分类(文件夹“DUTY”内有1万多个文件,近3500个文件夹) 集体任务:创造性同题归放 提供配套工具:长尾纸夹、大小不等彩色纸(纸夹标注/封面目录/分类夹纸,类风琴文件夹) 经验分享 任务四:关系连网 集体任务:根据现有材料,运用结构图表表达资料关系 有详细设计,但教学时间不足,只能以小组汇报,教师同步板书结构图方式呈现。 重在帮助学生找出资料之间的隐性关联,以利于自主设计连锁性的活动链,步步深入,层层剖析,深化探究。 任务五:资料包装 这是一种指向于成果提炼和成果展示准备的资料整理。 本节教学不具体展开,仅作了解。 任务六:资料补充 完善资料关系图,待补资料主题词上标注“?” 后期任务,本课不作展开。 【教学指导推进之信息化媒介】 1.视频内容: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骡马大战”之“二辩神曲”(奥巴马VS罗姆尼) 2.神曲视频的教学运用 (1)播放神曲视频。 以当前的世界关注焦点、奥巴马和罗姆尼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籍助时尚的神剪辑技术和悦耳动听的旋律拉近与00后学生的距离。 教师同步中文翻译释义,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二辩要点。关注神曲剪辑对事实的尊重、对冗长素材的精准提炼、对标志性镜头的巧妙运用。 (2)介绍视频的幕后制作。 结合幕后制作视频,教师提炼该项成果问世的基本步骤和技术要点,为本课架设结构性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神曲视频本身就是一项资料整理的成果。制作团队的创造性工作就是现实版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 3.注意强调 (1)神曲视频制作团队关注时事,第一时间收录二辩实况。 (2)制作团队创造性的后期加工,使得一个半小时的冗长辩论被精编成约5分钟的点睛之品。 神曲制作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通过话题归类、观点凝练、素材整合、先后串联、歌曲创作、拾遗补漏等操作,完成作品的。 制作团队的创意和实践,确保了作品短小精悍、包装时尚且符合事实。 例①:为紧凑表达二辩现场典型话题,团队成员装扮成典型人物依次提问,更加突出了主要辩论话题。 第一问(类似工人样眼镜男性):健康保险购买门槛问题 第二问(红格子衬衫遮阳帽小伙子):就业难问题 第三问(左侧斜扎小辫伪装女性)怎样解决女性同工不同酬问题? 例②:设计出贯穿始终的循环演唱,强化了电视二辩的选民提问模式。 What you going to do?(你怎样去做?) Who’s going to work it out?(谁来解决它?) 【研究资料巧整理六步要诀】 1. 材料属性分类别(录) 2. 材料信息提要点(抠) 3. 同题材料放一起(归) 4. 资料关系连成网(串) 5. 主题表达定方式(包) 6. 资料补充明方向(充) 【活动评价和经验分享】 1.同步进行学生团队活动评价,以此表彰规范和敏行。各组任务得以同步推进。 2.鼓励发表活动感言,经验分享 3.奖品颁给最佳小组,暗中引导全员分享,体验付出后收获之甜蜜。 【后续任务】 课后扎实开展相关研究,结合活动进程练习整理资料。 【板书设计】略 【学生小组活动记录用表】略